連接浪與浪之間的虛與實…… (自序)
楊牧在地情懷書寫「奇萊前書」系列,如《山風海雨》、《昔我往矣》、《方向歸零》,「山谷」的記載讓我們看到後山的人文與地貌。山與河的文化精神都需要有人來鑿劃與穿連。不同楊牧的「山」,我的人生思考似以「河海港灣」為追尋指歸;自二十歲始我即不斷在文字裡嘗試用不同角度來敘述自己的故鄉,《失肘港》書寫的就是漁港村落的人事、生命之故事,企圖思尋他們對土地與人生的看法、展現出的價值觀世界觀,再據此環境時空窺探台灣社會的衍變與宿命……
多年來,每在流動的旅店中看妳,都有一種奇特朦朧的神祕美感!妳是我生命一個重要的港口、停泊站,儘管後來許多日子我到了一個完全沒港口的地方,沒有妳自然的山林海水給我能量,也沒有妳嚅嚅地以海聲向我傾訴,只有人世更多的戰爭,與虛假的交臂,只能在書本中,重溫、閱讀加深妳種種的形象與訊息,回顧種種自我漂泊的喜樂與感傷。南方澳的漁港啊,為何現今都只剩半截手臂,一堆被扯亂的袖衣。……
二○○八年吳濁流文藝獎散文作品〈失肘港〉我如此書寫,我這樣思索並記錄自己的青春與生命。大學時期第一篇散文得到獎項肯定的〈冷泉鄉之夜〉,遂即展開了我對故鄉人情書寫的開端,多年來持續自我內心的析剖,欲通過想像與藝術之斤斧心血鑿刻、銘記,對土地、年少情意的體會,追尋與掌握。在陸續發表過許多相關的詩文裡,我更清楚自己生命的時空方位與座標,我以此計劃做為我更向前進的動力,並且不斷書寫下去,完成它,豐富它,與自己、土地及人群對話。自覺才疏學淺,文筆孤陋,但我願不斷學習與改進,創作屬於自己獨特的情思,把這份情感奉予土地,獻給文學。
關於宜蘭的書寫已經有許多前輩奠下基礎,包括散文大家簡媜及國寶大師黃春明,都是台灣人乃至華人對於宜蘭的想像及集體意識,他們的開拓及致力確實為我們留下許多精采的篇章及典範,值得我們深思感佩。然而時間不斷在前進,蘭陽亦產生了新的衝擊及變化,新時代的宜蘭需有新的思索,在面對觀光化及全球化的衝擊下,這座港口正在急遽變化……。
關於這名列台灣十大漁港--南方澳,有關文學的篇章記載不多,王文興〈海濱的聖母節〉確實引出了許多線頭,小說裡發生的故事詳實點出南方澳這塊土地,並拖曳出了該地最有名的信仰中心「南天宮」。信仰與凋零確實為許多村落的命運,然而或許很多人不知,花了二十年書寫《背海的人》據說也是南方澳給王文興的靈感,一座小小漁港啟迪一位天才型的文學大師實在功不可沒,更讓我們感其魅力與獨特。王文興不是長期居住在該地,卻能寫出這麼貼近土地的感受,著實令人著迷、讚嘆。
「南方澳」為我土生土長的故鄉,然而在成長的歲月與旅居他鄉夢回的日子,我看見:隨著外籍勞工不斷湧進、觀光化後漁業資源的衰疲與破壞、年輕人出走雙臂無力虛而晃、村民的老去而新生緩慢……漁民們的信仰和漁港的興衰存在著什麼古老又奇異的牽引關係?家族史會不會像撒出去的網散在海面沉落海底,如何與這漁村史銜接?年輕的一代為什麼似魚群逃離了「家」的捕獲,但能逃得開命運的網罟嗎?濤浪間,轉瞬掏盡肺腸,那麼端上桌吃進肚裡又是怎樣的愁苦?輸出與解譯,兩代之間在信仰與自然的力量裡分合又如何尋求和解及安慰?凡此種種都是我所關心的問題、這一代人所面臨的課題,更是這本文集所欲經緯出的向度。
此文集是近二十年來的點滴,也是處女文集的出版。此文集書寫的劃分,幾乎可以父親的死亡為一分界的!文中我不斷幻化成和父親對談的身份及姿態,嘗試追索親情最後片刻、瞬即又消逝的溫暖。A作品與B作品間,雖然題材相近,但我總像調味一樣企圖在不同篇章間再加入一點新東西,讓它產生更富層次及變化的口味,並讓作品演練時間與自我有意無意間的轉變。希冀此散文出版後,我能告別一個舊的自己,重新展開如文‧溫德斯電影般,一段新的創作及生命旅程。此文集是散文,亦是小說,更似孿生雙胞,皆肇於對文學的熱忱,及對故鄉、土地非鄉愿式的關愛。文學既脫不了作者最初生長地的寄喻,它亦可承載起最真摯情感的延伸;虛實之間,小說與散文筆法若屋子的鋼與篷,共同潤飾了我們居住地與築造之空間。作者與敘述者若即若離,如影又似鏡,身份時有重疊,卻又依稀難辨,這也是作者與讀者共同創造的魅惑所在吧。二十年,人生有幾個二十年啊!從「前川輯」青春期的〈冷泉鄉之夜〉、〈消失的行李〉到中年返鄉,竟發現髮鬢已斑!「後流輯」〈流過冷泉鄉的福馬林〉裡那個試圖幫父親擦背的年輕人,至「迴路輯」重嚐〈鯖之味〉,才發現故鄉早已變成異鄉……而鯖魚之味也非當初那個味道了。原來,時間才是最偉大的調味師與衝浪大師!
前波的海潮已遠去,新的浪頭又生起,就讓我來敘說一個港口的故事,一個企圖用半生竭力完整呈述的故事,連接浪與浪之間的虛與實,摹繪出「失肘港」之輪廓……。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