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電影的名稱太奇特,以前沒聽過,所以特地先去查了一下,【投名狀】原來是出自水滸傳朝廷教頭林沖被逼上梁山的故事。要他下山取一首級以視對兄弟忠誠(大家同犯死罪,沒有退出的機會。)
當電影從一堆滿山遍野的屍體中灰濛濛地開啟,一個沒有從戰爭中死去的人從地上爬了起來,【死裡逃生】的他,一步一步走出自己往後的命運。
死去之前他的命運是:他帶軍衝鋒陷陣,遭逢危難,結果奉命前來支援他的另一支部隊冷眼旁觀,看著他的弟兄全數死去。他是一個體制內的將軍,驍勇善戰,但是最後被體制所害。他以為對不起他的,是沒前來援助的那個將軍,可他不知道,這個結果其實已經證實了他不適合官場,他沒有看透這個命運。
所以他投靠了山賊,又帶領著山賊投靠回朝廷。
這一次他學乖了,開始懂得和朝野大官交換條件,拿他作戰的功勳交換他想要的支援,甚至交換他想要的權位。他以為他學乖了,其實也沒有學乖,拿實力和功勳交換的東西畢竟有限,有時候甚至會交換到別人眼紅的危機。
他和趙二虎和姜午陽立投名狀結為兄弟時,我相信彼時是沒有各懷鬼胎的,畢竟龐青雲本來就不是什麼善攻心計長袖善舞之人,不然也不會失足從官淪為寇。他們三個人的確有本性上相近之處,善良、忠誠、義氣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差別只在龐青雲不想要過一天算一天的生活,他想要有計畫地改變現狀。
在龐青雲的心裡有個大格局,認為當官可以實現他的理想。所以當他好不容易用血汗得到一個巡撫職位的時候,他的本性(也就是和趙二虎和姜午陽最相近的那個性格)就跑出來了。當了官第一件事情,沒先搞懂主子是怎樣的人?想要什麼東西?如何讓他開心一點?反倒先想自己要幹什麼大事情,馬上跟慈禧太后請求江蘇減少賦稅三年。他也沒想想看慈禧太后是怎樣花錢如流水的人,哪裡可以忍受少收一點稅(那她不就三年少買了太多東西了?)?更何況江蘇是這樣生產豐富之地。
如果他沒有這麼做,以他的聰明和能力,再給他一點時間,也許他也能學到官場倫理,走到他想要的平步青雲(畢竟他已經著手聽話,除掉自己的兄弟了。)。
龐青雲沒有活路,是因為他太相信實力和功勳就是一切。聰明也有,戰力也有,就少了一點當官的柔軟的姿態。
趙二虎也沒有活路,因為趙二虎是有血有淚的人,極端地放大自己的感性。其實他和龐青雲的本性更為接近,兩個人都是很極端的人,捍衛自己的想法不遺餘力。兩個人的差別只在於背景,龐青雲的背景是官,趙二虎的背景是匪。官做事多少懂得節制利害關係,但是匪的唯一道理就是義氣,就是兄弟,其他的事情控制不了他。趙二虎極端求仁義的態度讓他一步一步走向死亡,即便到最後他已經知道龐青雲打壓他把他擠到角落,而且敵方也準備好一個位置給他,可是到最後他的選擇是,上龐青雲的當受死。
姜午陽是一個求上進的人,而且他非常折服於龐青雲的武功和戰略。他認為龐青雲能把他和趙二虎帶到一個更好的地方去,事實上後來也是這樣。他從一個匪進步到人稱【三爺】。雖然他打從心裡比較認同趙二虎的理念(因為是同樣的出身),可是面對龐青雲在戰爭過程中展現的殘忍手段,他只能掩面當作沒看到---他也沒到自己有其他選擇。
不過當龐青雲殺了趙二虎之後,姜午陽再也不能當作自己沒看到。趙二虎委屈的存在,起碼還能讓姜午陽對自己重情重義的價值觀有點存活空間,可是當趙二虎一死,等於狠狠打醒了姜午陽,讓他不能再以為自己的選擇是對的。
他殺了那兩個人共同愛著的女人,把錯都歸到她的身上去,這是一個逃避現實的作法,可以抵擋一些理想和價值觀破滅的衝擊。無奈在他做這件事情之前,趙二虎已經慘死了。
姜午陽曾經天真的以為義氣和更好的生活可以並存,可是這個局一打破,他只能走向瘋狂,非死不可。
我記得高中時有一次被同學抓去爭執一個理念問題,大概是無所不用其極先有權力再實現理想?還是要從一開始就堅持理想,然後以微不足到的姿態永遠實現不了什麼?後來我終於發現,始終堅持理想是好一點,這並非道德緣故,而是人性太脆弱了,在征服權力過程中總是一點一滴失去理想,失去理想還不打緊,最重要的是還會瘋狂。而萬一沒有失去理想,就會變成權力鬥爭中的小白兔,像故事中的龐青雲一樣。
我悲觀地從這個故事發現,人是沒有活路的。平凡人在弱肉強食下,弱者必然要死,強者必然驕傲過頭瘋狂而死;英雄在理念衝擊下,必定捍衛理念而死。只有沒聲沒息不動聲色的人可以活得比較久一點,但我猜也會悶死。
既然橫豎人是沒有活路的,那麼要選擇一個怎樣的死亡真是大事了。沒聲沒息不動聲色的人面對最後死亡威脅必然恐懼,因為絕望覆蓋。也許到死前沒有遺憾的人是一種快樂,而且如果沒有遺憾再加上有人願意追隨,讓自己的理念活下去,那死前的絕望感也就不會太大。如果這些人不管怎樣的死,到最後都有人為之哭泣不捨,那必然就是得死這件事情最幸福的狀態了。
在投名狀的電影當中,我看見了三個沒有活路的人,也看見了人無法掙扎而出的命運。
文章定位:
人氣(33) | 回應(0)| 推薦 (
0)| 收藏 (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