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家的時候總是很痛苦的,痛苦的是,東西太多,而且許多早已塵封不再使用的東西,就壓在箱子裡跟著我來來去去,在大台北都會流浪。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東西呢?一時興起好玩的、一時覺得需要的、一時決定要努力的….許多一時的選擇,變成後來無盡的負擔。而且坦白說,有的東西重覆買了又買,只是因為不知道家裡的那一個究竟藏在什麼角落裡?或者是,太早買了,結果又出了更吸引人的。
長輩們總是告知我,不用的東西就丟掉,家裡不要放著一堆用不著的東西;東西壞掉了就要丟掉,不要囤積一大堆垃圾。最近又有一位熟悉命理風水的前輩對我說,如果感覺住家住起來不夠舒適,整理房子丟掉一些雜物也是改運的好方法。
上一回搬家整整出動了4輛卡車來載,真不知道我的東西為什麼會多成這樣?而且每次搬家都是死到臨頭才很慌亂地東丟西丟。這一次我學乖了,我決定提早準備,把不要用的東西都丟掉。
首先一定是衣服。穿不下的、黃漬洗不掉的、脫線的,這些通通送舊衣回收箱。也有一些是當初買的時候太衝動,根本沒想過會不會穿、實不實穿,結果買了之後只穿過一兩次。這些也得忍痛割捨。我回想起過去狠買衣服的年代,一個月大概一到兩次,一次也不過就兩件三件,不知道為什麼就已經堆積成山了?!這兩年嚴格來說我也沒有自己買過什麼衣服。我一邊整理衣服,一邊忍不住為我的好友J擔心了起來,如果一個星期殺一次新光三越,一次帶回五到十件衣服…嘖嘖…怪不得她說要兩個小套房才能把她的衣服全部供養進去。等到有一天她終於必須搬家了,不知道那個場面有多麼壯觀?一堆沒拆過吊牌的衣服們…。
有些破爛的衣服拿出來又放進去,那些衣服大概是三、五十年前歐巴桑在穿的衣服,大學時代我也曾經給它穿去上課。這些衣服我捨不得丟,因為是阿嬤硬塞給我當睡衣的。不過我也發現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就是即使經過幾十年歲月的洗禮,這些衣服的花色一點都沒有模糊掉,每一朵小花都清清楚楚的。我想,那是台灣紡織工業最強盛的時代吧?每一塊布、每一針、每一面印花,都充滿了當年勤奮又踏實的人文性格。
請了茉莉書房的人來帶走一百多本書,在經過心疼的篩選過後,我決定讓這些書回到很認真想擁有他們的人身上。搬走書之後檢視一下剩下的書籍,除了法律書之外,還有就是論語詩經這一類的書,再來就是新潮文庫的書、以及張愛玲和三毛,還有大學畢業之前買的書籍。這些書捨不得丟,因為它們是我會一讀再讀的書。擁有這些書讓我感到很心安,很幸福。
自己寫的公關書只想留一份做紀念,從高中投稿【小說族雜誌】到現在(小說族雜誌可是好幾年前想盡辦法弄到手的。),也有幾十本。這些是回憶。我寫的書多到我都不好意思向人坦白,很怕別人因而低估了我的用心。
新房子有完整的傢俱,所以家具也要捨棄一些。
在丟棄一些東西的同時,其實心裡也有展望未來的想法。那就是,以後真的要節制購物了。就好像我曾經寫過的一篇文章【節儉的力量是自由】。為什麼是自由呢?因為擁有一件東西就要付出一個代價,享受一個成果就要付出一個代價。因為一時興起而擁有的東西,是其中付出最大代價的。除了金錢上的支出,還有保存上得的支出。我最近常常在想,人類究竟何德何能?得到地球那麼多的資源呢?在微風廣場門口,廉價塑膠雨傘套,用一個丟一個,看得讓人觸目驚心,未來地球要用幾百年?才能把這些一時方便的東西消化掉?
我大概有好幾年沒有買過飾品類的東西了吧?雖然去年流行大串珠之類的東西很令人心動,但是最後也是只買了一個。我不買的原因是,不夠細心收藏的我,到最後一定把那個東西束之高閣。而且,家裡其實還有上百副飾品無用武之地。我想,除非哪天我真的能夠把每一樣東西都好好使用好好保存,否則我不能再任性地購物了。
不花錢是一種節儉的哲學,也是一種儉約的哲學。我認識一些低調的有錢人,他們從來就過著很simple的生活。他們所擁有的東西,每一件都如數家珍、每一件都珍愛至極。也許是因為這樣儉約的生活態度,讓他們的生活反而減少很多負擔,多了很多空間。
人活著一輩子,究竟能用得到多少東西?這是我最近思考的。那些東西真的是必要?還是,其實內心有一種遺憾需要彌補?我們是該把金錢和時間花在物質滿足上面?還是認真探查自己內心的呼喊呢?
文章定位:
人氣(111) | 回應(5)| 推薦 (
0)| 收藏 (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