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2-06 08:00:00| 人氣11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彌勒人間淨土的可能性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此篇文章是網友「大笨狗」於2004-1-9 11:33:34台灣當地時間張貼於遠流金庸茶館。經同意後轉載。

@@@@@@@@@@
*彌勒人間淨土的可能性*

根據竺法護譯的《彌勒下生經》所說:「爾時人壽極長無有諸患,皆壽八萬四千歲。」

也就是說,彌勒菩薩將在人們壽命八萬四千歲的時候,下降人間成佛,這時的地球環境非常舒適,沒有天災人禍,蚊虻蛇虺等各類害蟲都絕跡了,農產豐足。這時全世界在轉輪聖王統治下,政治清明。由於人們普遍履行十善業,所以招感彌勒下生。

照佛教的傳說,人壽八萬四千歲的時代距離我們現在非常遙遠,約為一千六百萬年後。

《觀彌勒菩薩上昇兜率天經》則說彌勒菩薩是在「五十六億萬歲」之後才下生成佛,這又是一個遠得令人難以等待的漫長時間。這兩個數字如果不是具有某種罕為人知的象徵意義,不然就顯得與現實世間關連很小。將人間淨土設定在如此渺茫的未來,難怪少有佛教徒認真發心要締造彌勒人間淨土,而只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享受現成。

彌勒人間淨土的五個基本條件:一、以轉輪聖王代表的理想政治,二、以彌勒佛代表的出世正法,三、經濟上的富足,四、發達的科技,五、優美純淨的自然生態。

政治、經濟、科技、環保、真理,是建構淨土的五個基本要素。

轉輪聖王以十善教化天下,不動干戈而世界大同,這是理想政治。

經濟上的富足,經典中各種描述是多采多姿的,包括有豐盛的農產,眾多奇珍異寶,食衣住行皆無匱乏。

出世真理方面,彌勒佛的龍華三會,第一會度九十六億人,第二會度九十四億人,第三會度九十二億人,都是釋迦牟尼佛遺留下來的鈍根弟子,度機之廣,正如一張大網網盡釋迦牟尼佛手下的漏網之魚。

至於優美純淨的自然生態,經中有許多從現在跨越文化束縛的觀點來看十分可愛的講法,例如地平如鏡、海域縮減、陸地擴大、害蟲絕跡等等,不過強調人類生活在舒適無比的環境中卻是無庸置疑的。

而發達的科技,這是我的推測,像轉輪聖王的七寶成就中的白象寶與紺馬寶,坐在其上一天之內可以繞地球一週,這不是象徵高科技的航空器嗎?像自然生長的粳米,芬芳味美,不必脫殼即可食用,這不是遺傳工程科技的象徵嗎?另外,《彌勒大成佛經》裏有一段話說:「巷陌處處有明珠柱,光喻於日,四方各照八十由旬,純黃金色,其光照耀,晝夜無異。」想想看,多麼巧合!這不就是我們習以為常的處處林立的水銀燈、路燈嗎?

如此設計的人間淨土當然引人入勝,何況人類有史以來從未實現過!人間的政治從來沒有清明過,探求真理一直只是少數人的事情,經濟從來不曾既富又均,而地球生態正一天比一天惡化。唯一不斷進步的是科技,可是科技的高度進展會不會倒過來滅亡人類呢?誰也不敢肯定說不會。

彌勒淨土究竟只是古人在苦難中想像出來的畫餅充飢,還是一個可能實現的預言?

有一個大前題可能是熱情的信徒容易忽略的:彌勒淨土如果設立在三界之內,尤其是在物質世界,就逃脫不了成、住、壞、空的鐵律。

這點,經典是確定的。《彌勒下生成佛經》說:「慈氏天人尊,哀憫有情類,預於六萬歲,說法度眾生……慈氏大悲尊,入般涅槃後,正法住於世,亦滿六萬年。」

換句話說,在彌勒佛滅度後,佛法流傳六萬年,然後這一期淨土就結束了。

佛典中彌勒住世的期間與佛法流傳的時間各有不同說法,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彌勒佛總有入涅槃的一天,因祂的離去,僧團的不可能永遠清淨,佛法的純淨也總有被稀釋被曲解被濫用的時候。

而更加現實的,轉輪聖王出家以後,很快證得阿羅漢果,王位由太子承繼。

轉輪聖王的兒子不見得是轉輪聖王啊!

我們可以體諒在兩千五百年前的印度文化背景,佛陀以一個賢能的帝王做為理想政治的代表。撇開「帝制」這一表層,我們會發現,如果政治是權力與資源的分配與轉移的遊戲,那麼,在彌勒人間淨土,政治舞臺不會像今天這麼熱鬧滾滾,因為,如果人民都不愁衣食,也以修行為重,政治還有什麼用?坦白說,只有在資源不足,以及人心的貪執存在時,才會有權力的渴望、追逐。而資源不足與人性貪婪,卻永遠這個人世間必然存在的現象。

例如,世界上有沒有可能出現一群無私無欲的人來從事政治活動?這些人沒有私欲,沒有名利的貪求,能真正做到菩薩心行的「但為眾生離得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答案是悲觀的,即使在宗教界、文化界,人的貪著與習氣都難以避免,更何況是鬥爭激烈的政治界?

換個角度來說,會更加清楚。人間是選佛場,是最好的修道場,因為這裏充滿了苦難與誘惑,只有通過折磨,人才會長進。所以阿彌陀佛信仰的《無量壽經》明確說:在沒有任何苦難的極樂世界修行一劫,不如在這裏一天一夜。

而且,唯有程度不夠的人會來到這裏,程度提昇到某種階段的人自然會到他該去之處。

所以這個世界就像是一座大教室,永遠容納一群貪瞋癡具足的人,那些貪瞋癡淨化完成的人則畢業離去。在這種狀況下,想由一群貪瞋癡具足的人創造淨土,可能性微乎其微。

未來的彌勒人間淨土是否真會實現,其實並不重要,一個成熟的人也不需要佛陀來保證淨土的存在。但是不妨以此為目標,鼓勵向來「大乘思想小乘行」的中國佛教積極入世。

柏拉圖在《理想國》裏說:「天上有一個理想的城市,凡是嚮往這個城市的人,大可信仰在心,無所阻礙,一方面信仰,一方面就以這個理想引導自己。無論天上是否真的有這個城市,或者在未來能否發現這個城市……他的行為完全可以依著那個城市的法律為準繩。」

淨土雖然不可能實現,至少可以指出向上的途徑,令人有所是從。

如此,淨土的理想未嘗沒有實際效果。人只要敢於做夢,也敢於實現夢,即使沒有結果,過程就是享受了。何況,人類曾經有許多被譏笑的夢想,例如翱翔天際、瞬間與地球彼端的親人通話,如今已是平常事了。


--------------------------------------------
*彌勒人間淨土的相對性*

人一生下來就處於一種非常惡劣的狀況,地球是人的監獄,肉體則是靈魂的囚室。

請問一群禁錮在監獄中的囚犯能夠創建百分之百有淨土嗎?答案是「絕對不能」。不論囚犯怎麼努力,都不能擺脫他們是「嘗試在監獄中建立淨土」的事實。

對囚犯而言,邁向淨土的正確路線應該是徹底摧毀四周的高牆與鐵絲網,走到自由之地,呼吸自由的空氣。但是囚犯若不先拆除窗口的鐵柵欄,恐怕連走出囚室的機會都沒有。

若就戰術而言,似乎他們也不妨先認定「在此也可建立淨土」的理想,在實踐過程中逐漸找出正確路線,也逐漸發現,不拆除柵欄不足以看清世界,不毀壞高牆不足以獲得自由。

這樣,或許路線迂迴了一點,卻可以避開一般人害怕直接面對真相的潛在恐懼。

此外,還有一項根本的方式,也就是說,淨土不必創造,而是發現的,如果囚犯能夠發現:「原來監獄根本只是個幻相,根本就不存在。」他就能夠調整到嶄新的視覺頻道,別人眼中的污穢不淨,在他眼中卻是晶瑩琉璃,光潔璀璨。這時候,對別人而言,高牆鐵網的客觀存在,於他而言是夢幻泡影。

描述這種發現、這種轉換,佛法提供了很多角度與術語,例如證入空性、開悟、破自性見等等。在《維摩詰經》裏,釋迦牟尼佛以足趾按地,娑婆世界立刻轉變成美麗的淨土。這是一次生動、具體的示範,表達了淨土就在此時此地,只是我們沒有能力發現。在禪宗,這中發現被視為當務之急,在淨土宗,則困難度較大,被視為彼方的遠程目標。

就我個人在當代蒐集的資料中,由印度赴美弘法的拙火大師果畢.克里希那(GobiKrishna) 就擁有常人見不到的嶄新視覺。他勤練瑜珈,無意中拙火發動,這股潛伏在身體內部的精神與物質的雙重能量,歷經多年死去活來的過程,徹底改造了他的肉體與靈體,有一天,他突然發現他的視覺完全改變,平常的風景在他眼裏變成光彩煥發、曼妙難言的仙景。他雖然跟一般人來在同一個空間,受用的卻是與眾不同的淨土。

佛法中稱這種悟道者眼中的世界明亮美麗為「明相現前」。

為什麼一般人眼中卻將淨土看成穢土?在佛心中自由之地卻成為眾生的監獄?

原來,監獄之所以形成,必須仰賴「共犯結構」的大力幫忙。

老囚犯總會叨叨敘述著監獄種種不可違背的規則鐵律,新囚犯則破不急待接收老囚犯的知識與經驗。等到他熟悉了也認同了監獄的一切,他搖身變為老囚犯了,於是在薪火相傳的任務不斷循環。

如果一名新進的囚犯有機會不受前人的污染,完全以嶄新的觀點來認識這座監獄,也許他會改以其它方式來描述,例如學校、度假中心或者其它獨創的詞彙,這麼一來,他眼中的「監獄」必然炯然不同於其他囚犯,他也不會認為自己是囚犯了,也許是學生,也許是觀光客吧!所以他的快樂自在就不是一般囚犯所能想像的了。可惜這種情形非常稀有。

囚犯的特性之一是具備強韌的適應能力,當他們視種種束縛為生活的一部份,如魚在水中也覺得水的存在了,囚犯會開始發現監獄也有不少好處。例如,囚犯們可以相濡以沫。最極端的例子是當死刑犯站在行刑隊之前,如果他發現前後左右也站著死在一起的死刑犯等待槍決,他會較為心安。又例如,他會依賴起監獄裏穩定的、有明確規矩的生活,充滿變數的自由與眼前一切都可預測的生活相比,魅力就淡了。

所以,事實上,當囚犯習慣監獄以後,絕大部份的囚犯並不想離開監獄,就算想,也不過是想一想、罵一罵就算了。只有很少數的人才會積極且持續思考與實踐如何逃離監獄。

倘若囚犯中零零星星有人想離去,卻沒有聚合在一起,最後大多會被其他囚犯同化,而不了了之。不然就是,期待一位從天而降的英雄,來拯救大家。這位英雄就是彌勒菩薩,在基督教裏,就是彌賽亞。

有史以來,人類嘗試從政治、經濟等外在手段來改造社會,由於人性的黑暗面,至今還沒有成功的實例。如果沒有先淨化人心,就不可能淨化世界。

凡是外在的淨土都必須從內在的淨土出發。

以彌勒人間淨土來說,關鍵在於龍華三會,這群廣大的真理追尋者終於證得了無生法忍,內在的淨土誕生了,這時候他們的視覺也改變了,這才看到真正的淨土。

從此以後,這群人走到哪裏,哪裏就是淨土。

只不過,從現在看來,這些都只是可能的未來事,不妨視之為故事與寓言,畢竟我們能掌握的只是此時此刻。

現在,我們所能做的就是:提醒自己,不以老囚犯的經驗為唯一指標,要以獨立的眼光觀察身處的囚室與監獄,時常問自己:「我現在看到的,是想像,還是真實?」然後結合志同道合的囚犯,彼此砥礪,在還沒有能力粉碎高牆與鐵網之前,力求不被其他認同監獄不願離去的囚犯同化。

這樣,也許有一天你會驚訝地發現,想不到彌勒菩薩就是你!

台長: 姚子
人氣(11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