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1-13 05:30:21| 人氣171| 回應0 | 下一篇

探討「九品往生」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我曾經在金庸茶館歷史金庸問過關於九品往生的問題,此篇文章是網友「懷擁天地七步階」的答覆。在此分享~

壹、相當於三輩往生的願文

在《大(本)阿彌陀經》中,不論是東漢支婁迦讖本、吳支謙本、曹魏康僧鎧本、唐菩提流志本,都提到發菩提心,乃至行菩薩道,以及「淨潔心」、「一心」、「至心」、「清淨念」,念阿彌陀佛與其淨土,都是上輩生因所必備的根本條件。【詳細內容可參閱《大正藏》第11、12冊】

中輩往生者的條件,則可歸結為行善得生願。此中,吳支謙本從行善的植諸德本出發,繼而要求斷愛欲,乃吳支謙本的特色所在。

相合下輩往生的願文,我們則可整理出「聞我【阿彌陀佛】名字,欲來生我國」與「十念」往生。「十念」,論理是約時間而說的;「念」,梵語是 citta,從分析意義上講,指思想活動與一切心的作用。此外,「念」又常常被翻譯為「念頃」,故以此為出發,「念」絕非等同於「聲」,因此十念阿彌陀佛,願生極樂世界的精蘊,並不是十聲稱念阿彌陀佛就可以涵括的了。

再者,於此當兒,拈出悔過得生願的是後漢支婁迦讖本與吳支謙本;而曹魏康僧鎧本與唐菩提流志本,則具體說明造五逆、誹謗正法以及誹謗諸聖人的惡質行為,都是無法往生極樂世界的。

貳、三輩九品往生因

從以上阿彌陀佛本願文開展出相當於三輩往生的行因中,我們大致可瞭解阿彌陀佛淨土往生的條件與方法,因著行者往生階次的不同,而有淺深不等的標準。然則,如果用極度嚮往極樂國土,一心研尋基本、正確往生因的尺度來看相當於極樂國土生因論的願文,也許就會認為阿彌陀佛願文,在往生條件與方法的細節上談得過於片斷、零星,乃至缺乏完整的進路。可能《大(本)阿彌陀經》即是出自這樣的考量與理由,故而在推出與三輩往生相當的願文後,還更進一步地鋪陳三輩往生的條件與方法,來幫助我們在往生的問題上,能獲致較深一層的認識。

另一方面,說到三輩九品往生因,《大(本)阿彌陀經》與《觀(無量壽佛)經》的經文,皆按照三輩往生的不同層次,就著高低程度作一清楚的釐定,井然有序地透出往生極樂世界的行持脈絡。

●●● 上輩往生

1.以《大(本)阿彌陀經》的五種譯本觀之,往生阿彌陀佛淨土的上輩行者,顯然是以出家作沙門的大乘行者為主,並且在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之外,「至誠願欲生阿彌陀佛國,常念至心不斷絕」為上輩往生的根本內容。這裡所謂「常念至心不斷絕」的部分,東漢支婁迦讖本、吳支謙本與趙宋法賢本是指專念願生極樂世界,曹魏康僧鎧本與唐菩提流志本所提出的專念,則不是指專念願生極樂國土,而是指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2.把《大(本)阿彌陀經》三輩往生總綱,一開為三而成為九品往生細目的《觀(無量壽佛)經》,在陳述阿彌陀佛淨土的往生因中,也開列出了往生的重要準則,比如「淨業三福」就是;又,毫無疑問地,淨業三福是總攝往生極樂國土的一切淨因。

3.《觀(無量壽佛)經》中,有關上品往生所應具足的往生資糧是:

上品上生──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
      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何等為三?
      *慈心不殺、具諸戒行。
      *讀誦大乘方等經典。
      *修行六念,迴向發願生彼佛國。
上品中生──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善解意趣,於第一義,心不驚動。
      深信因果,不謗大乘。
上品下生──信因果,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

依此可見,《觀(無量壽佛)經》上品往生所修持的,應當是三福【淨業正因】中的第三福。

●●● 中輩往生

1.《大(本)阿彌陀經》裡,東漢支婁迦讖本與吳支謙本的往生條件與方法大致相同,曹魏康僧鎧本、唐菩提流志本與趙宋法賢本都強調發菩提心;其中,唐本出現「不專念無量壽佛」,以「己修行諸善功德,迴向彼佛,願欲往生」的善根迴向生因論。再者,不論是東漢本、吳本或曹魏本,皆指向中輩往生是沒有出家作沙門,卻累積或多或少功德,奉持種種齋戒的在家行者。

2.《觀(無量壽佛)經》中,中品三生的條件與方法是:

中品上生──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眾過患。
中品中生──一日一夜持八關齋戒、沙彌戒、具足戒,威儀無缺。
中品下生──孝養父母,行世仁義,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為其廣說阿彌陀佛
      國土樂事,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大願。

依經文,我們多少知道行者在透過一日一夜二十四小時的去惡務善、持戒清淨,迴向往生極樂世界後,即能走向往生極樂淨土的道路;而,事實上,這往生阿彌陀佛極樂淨土的戒德進路,總是透過經年累月的培養訓練,才能播下所謂一日一夜戒香熏修,戒德圓滿以招感往生淨土的種子。


●●● 下輩往生

1.按照《大(本)阿彌陀經》曹魏本與唐本,不僅上中輩往生需要發菩提心,即使是下輩往生的行者仍然要發菩提心;發菩提心顯然是往生阿彌陀佛清淨國土的根本條件。從三輩往生的角度來考察,發菩提心是居於主要的樞紐地位,其餘繫念、思惟的專精程度,以及隨己所作善行的多寡,則對往生者在層次上產生一定作用的影響。此外,曹魏本、唐本在下輩往生方面,確立了「十念乃至一念」的念佛往生法,將往生條件從一向專念的高度標準,大大地放寬;由是說明阿彌陀佛的宏願深廣,即便只是以一念至誠心念阿彌陀佛,也是可能達到往生極樂世界的鵠的。不過,此中值得我們留意的是,《大(本)阿彌陀經》並沒有將今世為惡──造作五逆,誹謗正法及誹謗諸聖人的重大惡性人物涵括於往生極樂國土內。

2.《觀(無量壽佛)經》,則對下品往生的態度寬容、攝機廣大,素來為阿彌陀佛淨土思想的信仰者所重視。

下品上生──作眾惡業,雖不誹謗方等經典;
      多造惡法,無有慚愧,命欲終時,遇善知識,......
下品中生──毀犯五戒、八戒與具足戒,偷僧祇物,盜現前僧物,
      不淨說法,無有慚愧,以諸惡法,而自莊嚴,......
      遇善知識,......
下品下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遇善知識,......
      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

這說明阿彌陀佛的大悲普利,近乎無機不攝【縱使是五逆十惡的人,假使能真實的回心向上向善,還是有獲得佛力加持與護導的機會,而有光明的前途】,給予人類永不絕望的安慰。

參、邊地胎生的往生因

不信阿彌陀佛,不信往生,不信善惡業報;可是續念不絕,暫信、暫不信,臨命終時見阿彌陀佛的化相,內心悔過,即於阿彌陀佛淨土邊地的七寶水池蓮華中化生。可見修行阿彌陀佛淨土法門行者,在上中下三輩往生以外,還有疑惑中悔往生的進路。

根據《大(本)阿彌陀經》吳支謙本的說法:「其人本宿命求道時,心口各異,言念無誠信,狐疑佛經,復不信向之,當自然入惡道中。阿彌陀佛哀愍,威神引之去耳。」【《大正藏》12,頁310】

顯然地,邊地胎生法門,是於行者本身續念不絕的同時,還必須仰仗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來攝受,才有成就的可能。

肆、《小(本)阿彌陀經》所載的往生因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鳩摩羅什譯本】

依《小(本)阿彌陀經》的往生因來看,憑藉自力的色彩相當濃郁;而且,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至一心不亂,是《小(本)阿彌陀經》淨土修行法門的標的。亦即,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所根據的,主要是一心不亂的念佛功夫,而行者平日所作淨業善行多寡,則是引向行者往生品位高低的一種指標。

不過,玄奘所譯《稱讚淨土佛攝受經》卻說:「若有淨信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聞如是無量壽佛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名號,極樂世界功德莊嚴,聞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七,繫念不亂。是善男子或善女人臨命終時,無量壽佛與其無量聲聞弟子、菩薩眾俱,前後圍繞,來住其前,慈悲加祐,令心不亂。既捨命已,隨佛眾會,生無量壽極樂世界清淨佛土。」顯示我們修持到繫念不亂的功夫,臨命終時將得阿彌陀佛慈悲加祐,使我們昇級至一心不亂,從而得以往生安樂佛國。

伍、結語

姚子君,關於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的條件與方法,各部經典確實出現標準不一的情形;然則,張澄基教授在他所撰的《佛學今詮》(下冊)一書中,卻也提出一段令人激賞的見地。根據他的見解,若要解決這種淨土諸經在往生因上迥異的現象,應該設法試著以佛陀的立場出發。因為「佛陀說法實在亦有其不得已之苦衷。一面鼓勵人向上向善;一面又要強調依佛陀本願之悲力人人皆得往生。太加強向上向善的條件則容易使人生畏而怯步,太加強他力與易行道,又恐人輕心放逸捨棄善行,因此才有種種不同的說法。為了使道理無矛盾又推出上、中、下三品往生之說,實在是煞費苦心!」

張澄基教授這樣的詮釋,個人認為的確使迥異的極樂世界往生因,在意義上完全顯豁出來。

台長: 姚子
人氣(17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