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陣子因為收集了教材作為高三地理的「社區總體營造」和「都市規劃」、「未來城市」等單元,我利用兩次難得的週一下午(剛好補假)到實踐大學建築系,去旁聽安郁茜老師的課(設計概論),個人非常喜歡她的美學風格與見解,以前只聽過一次演講,這次很幸運,在安老師的兩堂課裡面,我做了一些筆記,竟也回答了我的某些疑問。
在這繁雜的社會裡面,我們做了很多的事想保護環境拯救地球之類的,我們以前用抗爭用激烈的手段,而十年之後,社區總體營造、綠建築都成了課本裡面教授給孩子們的教材和地理參訪的內容,我在此分享上課的筆記,以及讀後心得。
【美的力量-安郁茜老師】
安老師用了公共電視「城市的遠見」來作為建築系學生探討的題材,她說到:建築師不是只是把內部的環境整頓好,而必須和整體周遭的環境作整體的改善。所以在大一要給一些宏觀的看法,讓我們的整體胸襟及見解都能遠大,當一個城市做了長遠的規劃,生活品質才能被真實的改善,當公共空間被改善時,人們會被潛移默化所謂的『場所美感』。不用你教,他也會把室內整頓好。
我聽到之後的共鳴很大。當人們在生活的場域被影響時,就會建立與環境相關的習性。也許是因為人們脫離了大自然太久,所以才會做出一些奇怪的破壞他的事,也不會像以前的人們一樣敬天與謙虛。
印第安酋長說的話,二百年後的美國人才回頭發現是真智慧,因此我在想,如果人們自然而然的趨向美,那麼我們應當善用真正的「美的力量」作無聲的改變和改善,我們還是走上街頭,但這次是因為,她變美了,民眾享受其中。
都市生活是二百年內的大變化,自從工業革命把人口拉向都市之後,很多的生活品質就變掉了,因此安教授安排的第一座城市是「巴黎」。
她提醒我們,一座城市不是天生就美美的在那,兩百年前她一樣遭受到跟倫敦一樣的衝擊人口爆增,交通、衛生、水源、空氣及廢棄物的污染、病媒蚊都來了。(剛好是高三課本的例子)
面對這樣的問題,一個城市的命運決定在他的領導者有沒有遠見,做了哪些規劃。(所以在第一片的『巴黎』,在拿破崙三世的授權之下,奧斯曼公爵做了幾項大的改革,他建立了法律的重要基礎,花了很多力氣和皇帝及相關政治周旋(沒有政治就沒有都市規劃),並解決了財政問題才得以使工業革命後,已經陷入一灘污染和傳染病的巴黎得以重生。
連凱旋門兩側的建築都能這麼統一美觀,也是努力的結果。(很適合高三吧。我一直找不到倫敦的影片,記得之前國家地理頻道有,但是我也買不到了。)
安教授很可愛,她有一句口頭禪是「為什麼那麼醜,都沒辦法立法抓去關?」因為標準太難定、又太主觀了。然後她說,還好巴黎的確有一條規定是「如果香榭里舍大道兩側,由街道外看到住戶醜陋的景緻或是天花板,是有立法要罰的。所以連家具距離窗戶幾公分都得算好。」
150年後,到了前市長密特朗時代,新的交通工具產生的新的問題,汽車/停車與交通動線問題,幾乎是現代城市問題的頭號公敵。因此,巴黎進行第二次的改造,建立了今日大家所熟悉的巴黎,他大舉主持了羅浮宮設計案(就是爭議很久的玻璃金字塔)、巴士底歌劇院、新凱旋門、法國國家圖書館等(雖然企圖留名的意圖很明顯,但我們還是關注他用心的部份)。
巴黎第二次的城市革命使用的不是仿古,因為每個時代都有其歷史背景和材料,而是使用相同精神,保留其尊嚴和態度,使得公共空間組合可以新舊共存、和諧一致的方式同時呈現在一座城市。
這些遠見者知道,第一筆投資如果值得,會幫子孫省下很多的錢,所以她們願意使用較好的材料。所以使用鋪在地板的石板都是15公分而不是薄薄的1公分。因為品質好,所以用到五十年。
安教授提到,以後當主事者的人必須非常大器,因為建築很難在短時間內看到成效,所以收割期可能是接棒者。但是心胸就是要寬大。很多時候當一個城市的規劃沒遠見又沒錢的時候,主事者會了在任期收割,常常只會做外觀具象的投資(怕別人沒看到),所以以前才會出現高架等建築,然而在地面下的建設常常比地表上的建設貴到三倍,卻是重要的基礎建設:例如下水道。(以後就再也不要選那些華而不實的候選人了。)
例外停車問題、公園規劃在片子都也很棒的案例解說,讓學生及觀眾可以了解到都市精神與改革的用心。
「城市的遠見」以都市發展為主軸,提供觀眾多城市經驗,我們有機會在用心的製作團隊中看到一座城市如何透過政治、政策的堅持,配合當地居民的文化與習慣,建立起一個適合當地的、對的、舒適的城市。
片中有很多城市,甚至受到天災人禍而毀滅時,她們如何重建?我們學習這些城市有尊嚴的生活態度。安郁茜教授說了一句我好喜歡的話:「不要把視野放在圖桌上,那雖然會花掉我們大部分的時間,但靈魂要放在全世界。」
這是安教授的第一堂課。巴黎。
第二個介紹的都市是「巴塞隆納」。
這個城市利用了「1992 奧運」的機會,大手筆的來作公共建設,老早規劃好在一週的運動盛事火花結束之後,順利的將這些建設轉為可長期給當地使用的環境計畫。(有許多城市是放玩煙火之後剩下空城的,很浪費。)
巴塞隆納利用其「地中海的藝術性格」,也提供藝術家在此創作的環境。影片中提到,建築和藝術作品滲透到生活環境,那些公共藝術品不只是人行道,是和社區氣氛結合並得當地民眾認同的新地標或是生活場域。
巴塞隆納有四百五十個空間因此被改善,安教授強調「小空間」,她介紹這叫做「針灸法」,就是把一個可執行的小型計畫安置在特定場所,而非全面性的(因為也無法負擔這麼多經費。)當民眾生活在一個較好的品質空間時,會帶動居民自身的改善。於是整體環境就得到改善了。
安教授提到,公共建設與公共空間的改善,沒有十年是看不出成效的,所以當政治人物急著在執政的期間收割、當場剪綵的想法,你會知道他的施工品質或是規劃設計很容易是缺乏遠見且粗糙的。巴塞隆納的計畫經過三個市長五個任期,才奠定今日的基礎。再次印證了「沒有一個城市天生就很美在那,而是居住在上面的人開始有了文化素質,在加上領導者的遠見與計畫。」
何謂好的「公共設施」呢?安教授說:多功能、低保養(好材料、耐磨,不用一直去修補或是故意在選舉前鋪給選民之類的。或是大活動運來的草本造景,那些只能維持一週或撐不過二周的,都是假的。)公共空間最重要的是「人」。各種年齡層和動物都可以被照顧。台灣的公共兒童公園幾乎都長得一樣,有想過為甚饃嗎?
在影片中有介紹一個原本是低收入的社區,在公共空間的改善下,他們將原有的礦坑變成了游泳池,小孩下課後可以戲水,大人可以在旁邊聚會聊天並且看著小孩。整個社區的生活品質變得非常好,也成了民眾生活的重要場所。
然而民眾如何被教育出文化素養?
安教授提到:民眾的文化素質,有時是被塑造出來的,我們的媒體常常拍攝災民嚎啕的畫面,使的人民養成在媒體前面陳情和哭訴的習慣。一樣是天災,國外媒體所處理的一樣會讓妳感受到災民的痛苦,但卻不是哭號。而是冷靜和堅毅。
因此,我們到底是不是共犯體系呢?所以我現在都儘量不看這些腥羶的東西。作為一個普通的消費者,就可以發揮很多力量的,當力量由下而上的改變時,已經是全面了。這些人也沒有藉口去說:我為了衝收視率。
其實這年代,大家已經不喜歡革命,但是可以從消費或投票這些事做起,社區意識也是民眾的力量,不是文建會可以長期進駐的。
推薦給高三地理教師的優良教材【城市的遠見】(請學校買公播版,我覺得它真的值得珍藏。)也推薦給你,用美的力量來改善社會,不用流血不用抗爭,是直覺的喜歡和愛惜。我想,我們的人造環境好了,必定也更能懂得了對真正自然的珍惜。
最後以安教授的話作結:「為甚饃我們的公共建設這麼醜?其實從頭到尾都有問題,有一個人對了,它就不會偏斜的這麼厲害。有兩個人對了,它就會再改善的多一點。對於實際參與共事後你會瞭解很多內幕,而對於一個環境規劃者來說會不會沮喪呢?這是充滿悲喜交織的:悲傷的是『
真是個挫折充滿的環境啊,但高興的是,以後還有無限量的改善間等著我們去發揮!』
以此共勉!
最後,在上了兩堂之後,我知道自己很難在這時間回來旁聽,因此自己去買了公視「城市的遠見」和「國家的遠見」回來自己進修,公視「有話好說」的主持人信聰知道了,竟熱心幫我拿會員價!有沒有這麼好啊!Wenli感謝你介紹學長給我認識!粉絲的心情很是激動,畢竟我們也只是小老百姓。
沒想到因緣際會知道,他是成大的學長!!(經緯社開啟了我社會學的第一篇文章,那時真是讀不太懂啊。)我們曾在同一個社辦無緣相遇,卻在一起默默為台灣努力的路上還是遇見了。連他妻子都是清大人類所的,真是太神奇啦!
另外,最近大家很喜歡的一本書,有著一樣的想法呢:就是此次批批13 推薦的:我的小革命:它是中國時報新開的專題,每週六在中國時報A6版露出,介紹了許多小小的生活改變,卻可能會讓世界不同的台灣故事。)
【推薦書籍:我的小革命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50340】
我深深地覺得每個小螺絲釘都很重要,無論有名還無名,我們都在島上努力,即使要等個十年二十年才能收割。我想,這也是另類的「針灸法」,當種子一顆一顆發芽,我們的島會越來愈好。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