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4-21 19:46:58| 人氣1,85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轉錄:十年去來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圖片來源:http://www.wfdn.com.tw/9109/020911/news/091106-1.htm


小郭的碎嘴:

不曉得各位是否認識林谷芳教授,看完本文作者的介紹,有機會實在很想親炙一下林教授的風采!


□□□


資料出處: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12/02/2003》

網址:http://www.lihpao.com/



十年去來

文 魏宏晉(北京大學博士生)

最近中國對台灣進一步落實民主制度的公民投票立法捉狂了,許多人對台海局勢感到擔憂。這樣的憂心忡忡其實多餘,只要兩邊還處在不同政治思維的狀況下,長期不民主對民主、封閉系統對開放系統、落後對進步,永遠都無法了解對方的立場。台海不平衡的對立肯定要起衝突,就像貓狗相遇肯定要打架,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而已。

台灣和中國的對立,在政治上求解是不可能的,但不見得代表兩國關係是死路一條。兩邊的文化根源相同,只要願意回到文化面來思考,讓文化領導政治,兩國就有機會險中求勝,度過死結難關。

最近在北京上市的一本新書——林谷芳的《十年去來》——就是一本以文化觀察中國和台灣問題的好書,在此間引起不錯的回響,值得在台海危機當前的此時簡單介紹供大家參考。

雖然討論中國與台灣問題的書籍在台海兩岸都充斥書肆,但是檢閱內容,大部分不是以服務意識型態至上,就是獵奇嘩眾取寵,可觀者並不多見。這樣混亂的市場中,知名的台灣學者林谷芳,和中國資深文化新聞記者孫小寧合著的新書《十年去來》,從兩人自身經驗和觀察出發,以對話形式,由中國文化的高度來檢視與梳理兩岸自我,以及相互瞭解間的迷惘和矛盾,讀後讓人有恍然大悟的清涼感受,頗能產生振聾發聵的積極作用。

1999年起,林谷芳開始醞釀寫作《十年去來》,近5年間數易其稿,直到今年才改採對話形式呈現。作者納入文化使命強烈的孫小寧,由她提問,林谷芳回答,問答之間體現兩岸文化落差的癥結,透過來回思想交鋒,逐漸釐清了許多現象的真貌。《十年去來》這樣由現象面深入、從文化面淺出地討論問題,給有心於兩岸關係的讀者一個全面的視野。

《十年去來》觸及的問題層面很廣,社會、城市、鄉村、經濟、旅遊、藝術、人民……等等,乍看之下無所不談,但是從未離開「文化」的中心點,更脫不開以人為本、關懷弱勢的思考座標。林谷芳點出了許多人們經常「想當然爾」,卻有著嚴重錯誤的現象盲點,十分發人深省。

比如說,在「去特質化——城市更新中的風格遺失」一章中,他提到了近年來大陸城市發展雖然快速,且在面貌上令人耳目一新,但是卻缺乏對於地方真實生活色彩的尊重。北京拼命建立交橋,便利了行車交通,「做官的有福了,坐車的有福了,偉大的祖國有福了,行人不見了」,城市的傳統消失在車陣當中,十分令人惋惜。

從文化人的高度看俗世的紛擾,在看待兩岸發展上,《十年去來》拋開政治化以及膚淺現象面的論述,專注觀照文化面和歷史面,以文化中國的格局來討論兩岸問題。

兩岸近年來在政治上陷入冷戰僵局,民間的交流雖然有增無減,但是在關係結構特殊的架構下,中國和台灣不論是官方或者民間,都很難突破既有意識型態框架的僵局,沒有文化的思考,雙方的交往總只停留在現象表面,無從深入。如此不僅無助與問題解決,反而更容易衍生出不必要的誤會與衝突。林谷芳認為,兩岸的歷史發展確有殊異之處,台灣儘管地處邊陲,可是在文化傳統上並未產生斷層;而中國大陸儘管有文化斷層的問題,但是作為一個文化母體,離開了大陸,很多東西就不可能有極致的表現。兩岸如果能夠彼此尊重,在良好的交往環境下,二者文化經驗合一,就可以把較完整的中華文化呈現在世人面前。

林谷芳現任台灣佛光大學藝術研究所所長,專長於中國民族音樂,在藝術領域裏一通百通,不僅是位音樂家、文化評論家,還是一個透徹禪理的修行者。1988年起,林谷芳到大陸旅行、參訪近70次,以一個文化人、藝術家和禪學者的眼光看待、理解大陸現象,並與自我台灣本土經驗相互對照印證,對於兩岸問題的本質和現象體悟透徹,行諸文字,讓《十年去來》有別於書齋空談和意識型態想象雜論,是極具份量的探討兩岸中國文化現象之作。

就在兩個星期前,林谷芳又到了北京,第一次應邀在北京的大學裡演講,兩場包括在首都師範大學和北京大學的講座,講的雖然是中國民族音樂,但是涉及文化內涵的隱喻與明示,頗引人深思。林谷芳的語言一向生動,言之有物,讓聽眾如痴如狂,兩場演講結束,要簽名和問問題的人久久不肯離去,還得關了會場燈光「驅散」人潮。一位北大藝術系的小女生激動地說,好幾年沒聽過這麼好的講座,應該把林老師請到北大來長期客座才是。那漂亮小女生說這些話時,就跟終於遇到心中白馬王子一樣的興奮,實在令我有點擔心。

林谷芳在北京大學牛刀小試,便引起了這樣大的反應,我們可以想像,如果這樣的能量再大一些,肯定要對政治產生一些參考的作用。在北大的講座裡,中國中央電視台全程採訪,一些相識與不相識的媒體記者也來了,我也見到一些級別頗高的官員「隱身」台下聽講。這些人不是來「監視」,而是來學習的,他們開始儘管對台灣有位土生土長的文化大家不甚服氣,但等到親炙時,又不得不心服口服,坦承中國大陸文化母體現時確有空虛與不足。

很可惜的,在文化的高度上,台灣有其優勢,也有很好的學者可以做詮釋,但是台灣近年來的去中國化運動經常逾越了界線,以政治干涉文化,造成社會淺碟化愈形嚴重,文化退位,人心空虛,競相追逐近利,末世景象,令人憂心。《十年去來》在台灣沒有機會出版,一位台灣文化人精微之作在台灣沒人要讀,反而在中國受重視,我們的社會沒有問題嗎?大家一起好好想想吧!

台長: fianse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