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開晉 ﹕非馬詩歌的美學風格
非馬先生五十年代學詩,六十年代赴美留學,在從事科學研究之餘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作,大部分發表并出版于台灣及海外華文界的詩歌報刊和出版社。人們都常把他視作台灣詩人。但是,他的詩作所產生的廣泛影響,早已超出了台灣詩界和海外華文詩界,在中國大陸,他的作品也愈來愈受到詩界乃至整個學術界的重視,評述他詩歌創作的專著和文章已有不少。人們普遍覺得,他的詩歌創作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他曾學習和翻譯過歐美意象派詩,但他的作品比之意象派詩歌的只強調
“呈現美的意象”更多了深刻的哲理思考。他也精心學習過古典詩詞,他的作品除了繼承了古典詩詞的精煉(煉字、煉意)和注重意境美的創造外,比之某些古典詩又增多了詩意的警示性和跳躍式的感情逆轉。而比之西方現代詩的深奧和難為人理解,而只是更多地採用其某些表現手法,詩的思想內涵雖很豐富和深邃,但卻易被讀者理解和接受。由於他的廣泛吸收和具有藝術上的獨創性,便給人一種“熟悉的陌生感”,似曾相識,但又能引起新的驚奇和激動,從而在詩界使人們認識的非馬成為獨特的“ 這一個” 。
在數十年的詩歌創作中,他在追求詩藝的多種表現手段的同時,主要著力於詩美的創造。他在談到華文現代詩的特徵時曾提出了四點意見:社會性、新、象徵性和濃縮。除了社會性牽涉到詩的內容外,其餘三點都是藝術形式和表達方面的要求,而這正是創造詩美的前提條件。由於他在詩藝手段上的不同把握(當然也和詩的題材分不開),因而他在詩美的創造上也體現出多種美學風格。
其一,有的作品體現出一種崇高的悲壯美或凄婉美。給人以靈魂的震顫。而作者所創造的意象多是空曠、雄偉或蒼涼的。儘管其作品多為短小的篇幅,少有那種大氣磅礡、淋漓盡致的抒情,但在其精煉文字的背後,卻可看出作者寬廣的胸懷和那種悲壯或凄絕感人的美感力。如七十年代寫的《長城謠》:“迎面抖來/一條/一萬里長的/臍帶//孟姜女扭曲的嘴/吸塵器般/吸出了/一串/無聲的/哭”,詩中既把長城比作祖國母親的萬里臍帶,又把歷史上廣大人民群眾為修築 萬里長城所遭受的悲慘命運,形象地概括出來了 ,悲壯而蒼涼。 作者 在台灣文學界和海外華文詩界獲得廣泛好評的《鳥籠》,同樣在一種空曠的境界中,體現出一種 悲涼的色調,具有獨特的美感力:
打開
鳥籠的
門
讓鳥飛
走
把自由
還給
鳥
籠
人們不僅僅注意到,詩行排列字數的短少,而且更體味到作者獨特的藝術思考。打開鳥籠把關閉了多時的鳥兒放飛,還其自由,這是人們正常的思維所達到的一種一般的境界,而作者偏說,是把自由還給鳥籠,這就使人們產生許多聯想,把鳥兒關起,許多生命失去了自由,而那大大小小的鳥籠,殘害自由的工具,本身也是一種專制的舊勢力的受害者,它們也沒有人們眼中真正的自由。其中,作者的寓意是深刻的,這就在廣大讀者的心靈中,引發陣陣悲涼之情,從而也就感受到某種特有的審美體驗。
他於七十年代末創作的“醉漢”,在超越時空限制、給人以無限空曠、蒼涼感的境界中,也呈現出一種悲壯美的氛圍,牽動了許多讀者的心,此詩曾獲吳濁流新詩佳作獎。其實“ 醉漢” 不醉,如果真的醉了,正是濃郁的思鄉之情使其沉醉:
把短短的巷子
走成一條
曲折
迴蕩的
萬里愁腸
左一腳
十年
右一腳
十年
母親啊
我正努力
向您
走
來
作者正是通過在曲折小巷、步履蹣跚的“醉漢”形象,強力傾訴了對家鄉、對母親的思念之情。其中“小巷走成万里愁腸“、“ 左一腳十年” 、“ 右一腳十年”,三個動感很強的詞語,既跨越了萬里空間,又超越了幾十年離鄉的歲月,動作中又使時空交錯,激起人們強烈的感情共鳴,並使讀者感受到一種空闊、博大的悲壯情懷和美感力。人們習慣把這首詩看作是作者的代表作之一,便是很自然的了。此外還有《馬》,描繪騎士為不破壞自己英姿勃勃的形象而把跛了腳的心愛之馬殺
掉;《蒲公英》把蒲公英的絨毛飛揚,視作是“把原始的遨游夢”“分成一代代/去接力 ”的探求,正如小小的精衛鳥,一次次銜來石子要把 大海 填平一樣,這些都給人一種崇高的悲壯感。與一些選擇大意象的詩作不同,作者是從小處著眼,但同樣開拓出了雄闊的藝術境界。也同時顯示出了作者獨特的感受詩材和進行藝術構思的功力。
如果說上述作品總體上體現了一種陽剛之氣的話,那麼,由于不同的題材和心境的差異,非馬的有些詩作,又昭示出一種陰柔之風,有一種清麗、纖巧和空靈之美。這類作品給人們帶來的是心靈上的愉悅和奇異的美感。既有“ 霧餘水畔,紅杏在林;月明華屋,畫橋碧月”的綺麗,又有“ 娟娟群松,下有漪流;晴雪滿竹,隔溪漁舟” 的清奇(司空圖《 詩品》)。這說明詩人對藝術風格、美學特色的多種追求,與對藝術手段的不同探索。如《都市即景》:“壯志凌雲/自窗口/一隻小鳥飛起//只
一掠/便沒入/灰連連/的屋脊”,意境空曠而清麗。再如寫日落和花開的小詩:“紅彤彤/掛在枝頭/是大得有點出奇/但滿怀興奮的樹/卻漲紅著臉堅持/這是他一天/結出的/果”(《日落》)把夕陽形容為掛在樹上的大紅果,想像超拔,意境奇麗。“天空/竟是這般/遼闊//驚喜的小花們/爭著/把每一片花瓣/都伸展到/極/限”(《花開》)花兒爭著向遼闊的天空伸展,意境優美而空闊,又充滿勃勃的生機,給人以喜悅之
情。再如《海上晨景》:
從一動不動的黑眸裡曳出
一條耀著陽光的
白線
一隻小海鷗
穿梭盤旋
把藍天與綠海
綴得
天衣無縫
寥寥數語,把黎明到來時,海鷗飛旋,海天一色的晨景寫得如此生動而清麗,令人贊賞。詩評家劉強先生分析此詩是“生命自宇宙的‘黑眸里曳出’,亮麗的躍動。藍天與綠海“陰陽交泰”,美麗的擁吻,是由於一個小小的生命在“牽線”。於是,宇宙呈現無限生機。”(《非馬詩創造》,中國文聯出版社)這說得是很到位的。與此同時,作者還有一些寫親情、愛情、生活場景的小詩,寫得機敏而有風趣,也給人一种獨特的愉悅之情和美感力。如寫妻子梳妝的《秋窗》,說妻子對窗梳妝,窗
是鏡子,妻是鏡中成熟的風景;《秋》寫妻兒在他頭上找到一根白髮的驚呼如拾穗者得到收獲般歡喜;《床上》,寫連上帝都不懂的性愛樂趣;《微雨初晴》寫妻子第一次掉眼淚時的掩飾和難為情;《雪仗》寫兒時打雪仗時的歡快;《傘2》寫傘下擁吻的欣喜;《賞雪》寫賞雪女人在銀髮閃閃的樹林中獨特的韻致,等等,都是詩人從微觀處揭示自己的不同審美感受的佳篇,皆具有一種清麗、凄婉的陰柔美。從中可使人感受到詩人敏銳的觀察力和對客觀物象捕捉瞬間藝術感悟的能力。
有無獨創性,是一位詩人區別於他人最重要的標誌。雪萊曾說:“凡是他人獨創性的語言風格或詩歌手法,我一概避免模仿”,非馬亦堅持此道。因而,除上述二類作品外,他還有一些帶有幽默和詼諧甚至是具有嘲諷特色的詩作,亦開闢了自己獨有的藝術天地。這類作品體現出一種諧趣美或審醜的藝術快感。如《公雞》,說它“才寫了幾首關於雲的詩”,便霸氣橫溢,認為整個天空都屬於它,可是“而當雷聲一響/他
頭一個鑽入雞寮/珍惜羽毛的他/可不願作/不識時務的落湯雞”,這嘲諷了一些取得小小成績便飄飄然不知所以,時機不利又抱頭鼠竄的一些見風使舵的社會小人,因而具有普遍性,並給人一種幽默的樂趣。又如那首被人常引用的《領帶》:
在鏡前
精心為自己
打一個
牢牢的圈套
乖乖
讓文明多毛的手
牽著脖子走
把領帶比為“圈套”,已是超拔的奇想,進而引伸,所謂的“西方文明”其實是對自由人性的一種束縛,不僅內涵深刻,也是對那些甘心“全盤西化”,甚至“數典忘祖”的人的一種嘲諷。作者自然不是對近代人的服飾的否定,而是借此“物象”注入一種獨特的內心體驗,使其變為帶有否定色彩的意象。如果說這兩首詩還有些喜劇色彩,寓含著某種詼諧感的話,那麼,《黑夜裡的勾當》,則是尖刻的諷剌,從而進入到審醜的美學范疇:
仰天長嘯
曠野裡的
一匹
狼
低頭時
嗅到了
籬笆裡
一枚
含毒的
肉餅
便夾起尾巴
變成
一條
狗
黑夜裡貪食肉餅的狼,儘管肉餅有毒,但架不住誘惑,於是搖身一變,以狗的姿態向前去吃。詩的內涵是異常豐富的,這狼扮演狗的情節,是一個形象的比喻,也是新奇的象徵,呈現在讀者面前的雖是醜陋的野狼形象,但卻深刻地揭示了社會上一些醜惡的嘴臉。當然,那設毒餅的人也並非作者所肯定的,用毒餅毒殺“他人”也自有其個人目的,但作者所著力譴責的卻是收起狼態,盡扮狗像的無恥之徒。由於揭露深刻、形象又逼真,作者雖無直接貶斥之語,但尖銳的嘲諷之情已溢於言表,從而使讀者又能感受到一種“審醜”的快感。這又是作者在美學追求上體現出的另一類風格。是另一種詩藝兵器的運用。
總之,由於非馬幾十年來,在詩歌創作上獨樹一幟的藝術探索,不僅為他自己在海內外華人詩界贏得了廣泛的稱譽,而且這種多方面的藝術探索,也為現代漢詩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啟示。
2003年3-5月寫於山東大學
原載: 華報(2003.5.23); 笠詩刊(236期,2003.8);世界日報(馬尼拉,2003.10.4; 10.7)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