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正在舉行的第31屆香港國際電影節,有一部美國紀錄片《南京》(Nanking),描述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殺,曾在今年初美國辛丹斯影展引起熱烈反應。
今年正是南京大屠殺70周年,據報各地將會有六七部劇情片、紀錄片以此為題材,正在拍攝或籌備開拍。幾星期前《時代》周刊也有報道,說這批新片會重新激起中日爭議。
過去已有幾部華人電影涉及南京大屠殺,但吸引力不強,無法像歐美電影常拍猶太人浩劫那麼威力強,影響大——例如史匹堡拍《舒特拉的名單》(Schindler’s List)、波蘭斯基的《鋼琴戰曲》(The Pianist),使世界各地很多觀眾震驚。
幾部舊片不大成功
1982年大陸片《屠城血証》大概是首部南京大屠殺劇情片,然而製作簡陋,手法陳舊。
1995年有兩部,其一是香港導演牟敦芾在內地拍成《黑太陽南京大屠殺》。早在1988年,牟敦芾已拍過日軍「七三一部隊」在中國東北用活人做細菌實驗的殘酷片《黑太陽731》。
其二是大陸導演吳子牛的《南京1937》(內地片名《南京大屠殺》),製作較大,台灣的秦漢、劉若英及日本的早乙女愛合演,描述中日夫婦當時在南京的遭遇,但缺乏實感和震撼力。
近年香港杜國威編導的《五月八月》,葉童飾演兩子女的媽媽,在南京陷落時慘遭日軍強姦。但也受條件所限,製作簡單。
值得一提是70年代香港安樂公司的江志強,蒐集戰時紀錄片剪輯成《慘痛的戰爭》,在本港哄動一時。片中南京大屠殺的片段還引起日本注意,有人認為失實,日本右派一直否認大屠殺。
張純如暢銷書效應
現在情有點不同,隨覑中國熱,南京大屠殺問題逐漸受到國際注意,多了西方人拍攝。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美國華人青年女作家張純如(Iris Chang)熱心訪查,10年前出版《南京浩劫》(The Rape of Nanking)成為美國湼銷書,卻在2004年自殺死亡。美國新紀錄片《南京》正是受她的啟發而拍成。
《時代》周刊說,張純如《南京浩劫》的電影版權,已被製片家Gerald Green和《盜墓者羅拉》導演Simon West購得,將與中國合拍大片。另有加拿大導演正在拍攝紀錄片《不能忘記的女子:張純如故事》。日本右派也準備拍紀錄片《南京的真相》,反駁南京大屠殺。
此外,憑《可可西里》得獎的內地導演陸川揚言要拍《南京!南京》;香港動作片導演唐季禮亦有南京計劃。還有一部美國小說《南京》打算搬上銀幕,想請奧利華史東(Oliver Stone)執導。
國際片《黃石的孩子》
這幾部劇情片大計不知能否順利開拍,但有一部國際劇情片正在攝製——澳洲、中國、德國合作的《黃石的孩子》(The Children of Huang Shi),講述1937年中國60個戰爭孤兒,被英國男記者與澳洲女護士、中國游擊隊長途護送到邊區,可能也與南京大屠殺有關。導演是《新鐵金剛之明日帝國》的Roger Spottiswoode,男主角是《迷失決勝分》的Jonathan Rhys Meyers,並有周潤發、楊紫瓊參演。
數十年來,很多西片拍攝二次大戰,只有少數提及中國戰線。較出名是1987年史匹堡執導的《太陽帝國》(Empire of the Sun),改編名作家J.G.Ballard自傳小說,描寫日軍佔領上海時一個英國男孩的遭遇。童星主角是近年主演《蝙蝠俠:俠影之謎》和《死亡魔法》的基斯頓比爾(Christian Bale)。
1990年加拿大與中、法合作的《白求恩》(Bethune: The Making of a Hero),拍攝加拿大醫生白求恩的生平,他在中國抗日戰爭時獻身於救治八路軍傷兵。當奴修打蘭(Donald Sutherland)演白求恩,演他妻子的正是《英女皇》影后海倫美蘭(Helen Mirren)。此片還刻劃白求恩往中國前的婚姻、政治及酗酒問題。但由於不是荷李活主流片,少人知道。
由《桂河橋》到《珍珠港》
英美戰爭片涉及日軍的不少,大衛連(David Lean)導演的《桂河橋》(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最聞名,這是東南亞英國戰俘被日軍驅迫築橋的血淚史。《老鼠王》(King Rat)也是英國戰俘受日軍凌虐的慘史。日本大島渚導演的英日合作片《戰場上的快樂聖誕》(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也聞名,大衛寶兒
(David Bowie)演英國戰俘,北野武是日本冷面軍官之一。
美國影視都拍過大戰時支援中國抗日的美國「飛虎隊」機師,他們的皮褸背部印上中文,以便墜機時讓中國人救助。
荷李活似乎沒有正式拍過中日戰,拍攝美日血戰則很多。近年也有《烈血追風》(Windtalkers,吳宇森導演)、《珍珠港》(Pearl Harbor)等大製作,最新是奇連伊士活(Clint Eastwood)把硫磺島戰役拍成兩部長片:美方的《戰火旗蹟》和日方的《硫磺島戰書》,然而都由美國拍攝,並非真正美日兩面體。
其實,1970年荷李活的《虎!虎!虎!偷襲珍珠港》(Tora! Tora! Tora!),已由美日分工,想請黑澤明導演日本部分,但大師不願屈居美國總指揮之下,由深作欣二等兩位後輩犇任。
港產抗戰片也多采
戰後日本電影有沒有直接拍攝中日戰爭呢?我從未看過,不清楚。明顯的是日本主流迴避提及侵略暴行,喜歡扮成忠烈者和受害者。
抗日題材的華人舊片則多不勝數,國歌《義勇軍進行曲》原是1935年宣揚抗日影片《風雲兒女》的插曲。
香港影壇在八九十年代也有多部關於日本侵略時期的影片,雖無大戰場面,然而類型豐富。牟敦芾兩部《黑太陽》之外,像《傾城之戀》、《等待黎明》、《財叔之橫掃千軍》、《刀馬旦》、《川島芳子》、《滾滾紅塵》、《香港淪陷》等都是。
以前台灣也拍過大型抗日戰爭片《英烈千秋》、《筧橋英烈傳》等,前者戰火場面特大。不過,現在台灣教科書卻把南京大屠殺淡化為「南京事件」。
大陸的抗戰片方面,早期只宣揚中共愛國抗日,80年代則有了承認國民黨抗日有功的《血戰台兒庄》,人性化反戰的《晚鐘》,張藝謀首次執導的《紅高粱》更少政治性,拍出純民間自發的抗暴抗日。
《鬼子來了》和《色,戒》
近年某些內地電影對中日恩怨處理得較為複雜,例如姜文自導自演的《鬼子來了》,因種種問題無法公映。章子怡、劉燁、仲村亨主演的抗日暗殺奇情片《紫蝴蝶》也糾纏覑中日情仇,可惜導演婁燁賣弄到曖昧不清,成績不理想。李安正在拍攝的《色,戒》備受注意,此片改編張愛玲短編小說,也是抗戰時期女特工奉命引誘和暗殺漢奸,發生微妙的情緣變化。
無論南京大屠殺能否在銀幕上捲起風雲,中日戰爭的歷史未被忘記,還愈來愈受到跨洲跨國跨族的探討、查證和發揮。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