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在變,人們的審美情趣也隨之發生變化。近年來,娛樂界刮起的"中性化"風潮愈演愈烈,越來越多的人逐漸被裹挾在內,其中尤以青少年居多。然而日前,成都一所中學卻公佈了"陽剛男孩十大標準"來抵禦"中性化"。存在必有其理由,那麼"中性化"娛樂的風靡究竟是時代的進步還是異變?解剖"中性化"娛樂
2005年的夏天,年度"超女"李宇春憑其帥氣的中性外形將一種性別錯位的審美以娛樂化的方式打造成焦點,國人的傳統審美觀又一次被顛覆——"本是女嬌娥,卻偏像男兒郎"的風格成了眾多人熱衷和追逐的對象。而後,一向擅長複製翻版的娛樂圈再度成就了今年的"超女":尚雯婕、劉力揚等一大批在個人魅力中點綴著力量、彈性的女孩,使"中性美"在受眾中進一步蔓延,並逐漸確立為一種新的前衛風向標。
當"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女性不再成為所有人垂青對象的同時,我國男性的傳統審美視角也在隨著"韓流"的侵襲而悄然生變。不久前,韓國演員李俊基在電影《王的男人》中將陰柔美男的傾城絕色演繹到極至:他那徹底顛覆傳統陽剛威猛形象的長髮、鳳眼、櫻桃小嘴,不僅助長了近年來在亞洲地區的"美男旋風",就連我國的"美人關"、"加油好男兒"等選秀節目中的許多男孩都呈現出"陰柔"的氣質,"我型我秀"的施洋還一度成為頗具社會輿論爭議的焦點。
不可否認,在娛樂傳媒的強勢催化之下,人們的現實生活也在或多或少地發生變化,特別是作為娛樂傳媒受眾主體的青少年,正逐漸改變著原有的性別意識習慣。除了對"中性化"明星的崇拜追捧之外,越來越多的女生開始拒絕長髮和裙子,而男生"安能辨我是雌雄"的傾向也開始顯現。中國人擁有典型的含蓄內斂的東方文化特質,但如今在經濟資訊全球化的刺激下,人們的社會生活節奏日益提速,情緒浮躁導致人們在面對傳統架構和新生事物時往往選擇後者。"中性"恰在人們對於傳統的審美標準感到疲勞時出現,讓人們在一成不變的定式裏耳目一新,使其急於給審美找一個新的歸宿--具備逆反心理的青春期青少年正是這種意識行為的主要標榜者。
在這樣一個標榜"帥女""美男"的時代,我們在享受"中性化"娛樂帶來的精神快感的同時,是否也該冷靜客觀地思考一下,這種"中性化"傾向會成為時代的主流嗎?
"中性化"娛樂熱的冷思考
上海某高校德語教師鄧悅星認為,現在人們對"中性化"明星的狂熱追逐是過於盲目的。他說:"如今中國人的審美眼光出現了疲勞,因此開始選擇新鮮的或是以前並不出眾的事物,甚至走向了反方向。
誠然,文化和娛樂的發展過程勢必呈現多元化、個性化,但是這種異樣元素流行的高潮過後,人們終究會重新回到正常的審美角度。中性化傾向可能會繼續存在一段時間,但是最終一定會被正常的性別界定所取代。"自古以來,儘管人們對美的標準"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是從來沒有偏離過性別特徵的軌道:女性之美在於柔媚,男性之美在於陽剛。然而,"中性化"娛樂盛行帶來社會"中性"傾向日趨強烈的同時,其後果絕不僅僅是打造了多元化的審美。
長春某企業白領葉銳對記者說:"我們公司裏有許多崇尚中性的同事,他們認為這是時尚,但是中性得過火了就有點讓人接受不了了。很明顯,那些女人性格太'男人婆'、男人性格太'娘娘腔'的同事的私人社交圈子都很小,而他們這種欠缺人緣的性格就是在小時候養成的。我們成年人接觸'中性化'娛樂基本不受什麼影響,但是正在成長的孩子們就未必具備對這種性格變異的免疫能力了。"作為"中性化"娛樂主要受眾的青少年,懵懂與狂熱的年齡特性使得他們最容易也最樂於接受新事物。但盲目追逐"中性化",很可能導致他們在心理層面女生男性化、男生女性化,性別意識的界定將越來越模糊。
日前,成都十七中就舉行了一場教育"陽剛男孩"的活動,並規定了勇敢正直、寬容豁達、有責任感等"陽剛標準",以避免動作忸怩、細聲嗲氣、性格柔弱等"中性化"甚至"女性化"給男孩成長帶來的不良影響。
海口市第一中學初二學生小閔告訴記者,她就很喜歡中性化的打扮,不穿裙子,也不留長髮,"現在很多女生都喜歡中性化的穿著和打扮啊!"小閔說。
海口市第一中學團委書記陳仁堅說,自從2005年"超女"走紅之後,在海口各個學校都出現了很多"假小子"--留著短髮的女生從打扮、性格上去模仿男孩子,言談舉止大大咧咧。"學生缺少自我判斷的能力,認為時下流行的就是美,於是把中性打扮當成一種時尚和潮流,盲目去效仿、跟風,也不考慮是否符合自己身份和年齡。"他說。
正確引導"中性化"傾向
資訊化時代,在娛樂傳媒、網路文化等多重"攻勢"下,青少年的教育必然受到一定程度的衝擊。如何應對這種"中性化"娛樂熱潮給青少年帶來的影響,是值得教育工作者、家長以及全社會思索的一個問題。
海南省青少年維權與心理諮詢中心的心理諮詢師王海玲認為,青少年"追星"是很正常的社會現象,青少年追求自我的超越感和社會的認同感,所以出現"中性化"傾向,也是無可厚非的。但是他們在追求異性風格的同時,一定注意不要失去自我的本色。"一個人的心理成長是由社會家庭支援系統和自身認知兩方面因素決定的,二者相互影響。
青少年迷戀中性娛樂並且在行為上產生中性傾向,一方面是外界環境的耳濡目染使他們形成了這種認知,一方面是社會家庭支援系統出了問題。"王海玲說,"如今許多孩子的家長喜歡把女孩當男孩養,或是把男孩當女孩養,在孩子小時候便從衣著、玩具等方面給予異性化的培育,這很容易使孩子的心理發育畸形,甚至培養出同性戀。"
陳仁堅說,適度的"中性化"不一定是壞事,性格上優點的相融是可取的,比如女生可以在性格上自信、果敢,男生可以情感細膩一點,但是一定要注意把握尺度,女生溫柔賢淑的傳統特質不能丟,男生也一定不能缺少陽剛之氣。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