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8-01 19:48:33| 人氣2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東北新聞網-中學生顛覆傳統“性别觀”熱捧“中性人”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去年“超女”李宇春的出現,“中性化女孩”立刻成為人們關注的話題;而大型選秀集中的今年,當外形清秀的向鼎出現在“加油!好男兒”中,人們又將目光鎖定在外形中性的“花美男”身上。
  面對這些“性別模糊”的明星,觀眾激烈的爭議和強烈的否定便同贊許聲交織在一起。一些青少年粉絲為這些“性別模糊”的明星瘋狂“打氣”,不禁讓家長和老師們有了些許擔憂:追星倒也正常,可把這些“不男不女”的人當作偶像,是不是意味著孩子的性取向出現了問題?這些“雌雄難辨”的人為什麼還會有人喜歡呢?這個世界究竟怎麼了?
  “性別模糊”,這個長久以來被人們忽視或回避的話題,隨著選秀中“異類”的不斷湧現,漸漸浮出了水面,成為我們迫切需要正視並反思的問題。
  探究“性別模糊”的起源
  “宇春現象”與美國“HIP-HOP”文化
  雖然自超女以後,街頭一下子湧現出了很多的“中性女孩”,但她們的服裝類型比較單一,基本是HIP-HOP裝束。
  北京電視臺《時尚裝苑》資深編導、撰稿人壹萍認為,現在在少女中流行的所謂“中性化”,實際是HIP-HOP文化的一種,是發源於美國的青少年文化全球化的反映。“超女”李宇春、周筆暢喜歡的繞舌唱法,黃雅莉喜歡的籃球,這些都是這種文化的一部分。在壹萍看來,“帥女”並非真的就是“性別”認同的迷失, “當她們撲向那些五光十色的小卡子、小鏈子的時候,她們的女孩本色就暴露無餘了。”
  其實,“宇春現象”也並非為當下才流行,早在歐美“牛仔褲”流入亞洲的時候,我們的意識裏便漸漸地開始接受“帥女”了。
  
“花樣美男”與“日本動漫”
  如果說,去年李宇春這樣的“帥女現象”還算容易被接受,那麼今年“花樣美男”的流行則更讓人有“難以下嚥”之感。當下,“花樣美男”的一個重要代表當屬韓國當紅男影星李俊基。
  哈師大藝術學院動畫系的梁玉清認為,看到李俊基這樣的花樣美男,不能不讓人想起十多年前深受我國兒童喜愛的漫畫和卡通片《聖鬥士星矢》。其中,除了“星矢”等少數角色有明顯的男性外形特徵外,其他眾多角色都美得辨不清性別。
  梁老師認為,歐美動畫強調的是人體的力量,而日本動畫則更注重陰柔的一面。但歐美動畫製作複雜,日本動漫因其將製作過程簡化,出品速度驚人,在亞洲市場佔有數量上的絕對優勢。也正是如此,日本漫畫對中國乃至整個亞洲的青少年都有著很大的影響。
  那麼,為什麼“日本動漫”會將原來的男孩形象改變得如女孩一般清秀美麗呢?梁老師認為,這可能與日本的傳統文化有關,比如受日本的“浮士繪”(注:日本傳統繪畫手法)影響。
為何喜歡“中性明星”?
  ——向鼎就是又美又帥,簡直就是卡通人物。性別模糊是時尚。說他像女人的人究竟懂不懂時尚?他在我眼中是最完美的。
  ——不管是不是性別模糊,只要看著順眼就行!
  ——韓國當紅演員李俊基,這個外表“比女人還美”的男人不僅擁有磁性的低嗓音,而且個性剛烈、堅忍,富有責任感和正義感。
  ——我特別喜歡看日本的superstar,不僅有清秀的外表,蠱惑的眼神……
  ——“性別模糊”不等於“不男不女”。其實正如向鼎所說,“我希望人們不要一味地強調我的外表,更重要的是瞭解我的內心,瞭解我男人的一面。”一個18歲男孩反復向人們強調這句話,是希望人們不要對外表中性的人產生誤解甚至歧視。而很多人認為這種“性別模糊”就是“不男不女”,不僅沒有做到對人起碼的尊重,更缺乏起碼的瞭解和理解。我們評價一個人具有怎樣的性別特徵,不僅要看外表,更要把目光放在其內在氣質上。
  
——中性有啥不好,長的漂亮也是一種優勢。
  ——外表中性的男性可能內心非常陽剛,外表中性的女性則可能內心非常細膩柔軟。而同樣,外表陽剛的男人,可能性格方面非常軟弱,像女人一樣;而外表柔弱的女子,卻很可能具有剛毅堅強的性格。
  ——每個人的審美不同,有些人覺得中性是種美是種時尚,自己還很適合,就去做了。再說究竟什麼才算真正的男人或女人,根本沒有固定標準,因為每個人心中各有一個標準。所以“不男不女”的說法也不準確。
  ——如今的大型選秀節目,我們可以把它們看作是傳媒文化公司挖掘未來之星的行為,也可以看成是媒體的一種宣傳或炒作。但其真正意義還在於,讓人們的視野和思想不斷得到擴展,而不是越來越集中、越來越局限。
崇拜“中性明星”會導致“同性戀”嗎?
  當今部分青少年十分推崇“中性明星”的行為,令很多家長擔心:自己的孩子是否有同性戀傾向?如不及時制止,是否會導致“同性戀”?針對“同性戀”產生的原因,記者採訪了醫學博士張大生。
  有學者認為,可能是先天遺傳原因導致了從幼兒起便產生性倒錯,進而會形成同性戀傾向。
  還有一些研究揭示了同性戀形成的先天因素,如胎兒在腦分化階段所受的性激素刺激以及母親在懷孕期間所受到的心理創傷等也可能影響胎兒未來的性傾向。
  3至5歲的幼兒對自己的異性親長即父親或母親產生特殊強烈的依戀之情。在此階段,雙親對兒童的性本能既不採取過分抑制,又不採取過分刺激的合理態度,兒童就會順利通過這一階段。反之則會在性成熟後出現性心理方面的異常表現。
  一個人在與異性交往中受挫,有過不愉快的經驗,異性戀情感得不到正常的發展,而同時又受到同性的引誘,就會產生同性戀的傾向。
  環境也被認為是“同性戀”形成的原因。比如童年時期的性別認同錯誤,家庭教育中性教育被忽視,或者被拒絕,或者被歪曲(異性化教育環境),亂倫行為等這些偶然的機會或者特殊的經歷會改變一個人的性取向,形成同性戀。
  
“單性環境”也容易促使同性戀的形成。單性環境一般指那些與異性完全隔離的小環境,比如監獄、修道院、軍隊、睡大通鋪的民工。在這些環境中,異性往往很少或根本見不到。因此,當人們有性發洩的要求時,目標就會轉向同性。
  有關人員介紹,哈爾濱市有同性戀傾向的青少年在增多,今年有近百名學生因此主動尋求心理幫助。但張大生認為,此類“問題”學生的增多,更多是與其家庭教育有關,如男孩受到過度呵護,養成多愁善感、“娘娘腔”等習氣。至於與“中性明星”的流行有多大關係,目前沒有研究,妄加判斷不是科學態度。而市青少年心理研究所宋老師認為,因為見到孩子追求“中性時尚”就懷疑其有“性取向”問題,非常不恰當。
從審美“性別模糊”到教育“無性別化”
  在採訪的過程中,許多專家都認為,“性別模糊審美”的背後是“社會生活”的“變化”。這種變化不僅影響了“審美觀”,而且也影響到了我們的“教育觀念”。時下流行著一些教育觀點,如“無性別教育”、“雙向教育”。
  一些教育家認為,傳統的教育以男女性別來區分不同的教育手法。比如對男性是“威武的、活潑的”,女性是“軟弱的、服從的”。用這種二分法來替兩性做刻板定義,將使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減少很多自由選擇的機會。
  男性之中也有“雖然活潑卻又膽怯的人”,女性之中更有“堅強又具行動力的人”。事實上,在當今社會生活中,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都應該培養他們的“堅強性”、“競爭性”和“豐富的情感表達” 。家長們應該放棄“女孩要文靜”、“男孩要勇敢”的說法。孩子要文靜還是勇敢,只是對身為一個人在氣質上的要求,無關於性別。採用“無性別”手法教育孩子,不但可讓子女形成具備多種性向的社會性人物,在情感的表達上也不會躊躇不決,表現得較為明朗。社會適應力較佳,即使遇到問題,在處理態度和手法上也較圓融周延。
  黑龍江大學心理健康中心主任許素平老師認為,不論是男孩還是女孩,都應在發揮自己“性別”優勢的基礎上,注意向異性學習,克服自己性格上的弱項,促進身心的全面發展和人格完善。這在心理學研究中叫做“雙性化”發展。

台長: ●貞子●
人氣(2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準基新聞事件簿● |
此分類下一篇:《中國新聞周刊》文章:消費時代 男為悦誰容
此分類上一篇:信息時報-好男兒豈只“花樣男”一種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