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看完林克孝先生的書「找路」,再看到環境資訊中心的這則新聞http://e-info.org.tw/node/70310,很開心,一定要找時間去南澳走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找尋遺忘的泰雅祖靈 《哈卡巴里斯》南澳首映
本報2011年9月20日宜蘭訊,特約記者陳品潔報導
「回家的路有多遠?」泰雅族尋根紀錄片《哈卡巴里斯》 (Haga Paris)花了2年時間,為南澳武塔村的泰雅部落,找到一條回到祖靈懷抱的路。片中男主角、86歲的哈勇(Hayon),是武塔村哈卡巴里斯部落的末代頭目,帶著遺忘傳統領域的子弟們,每天徒步八小時,翻山越嶺七天走回祖靈之地。 《哈卡巴里斯》紀錄片導演袁緒虎上週六(17日)晚間在武塔國小辦理首映會,現場聚集了1000多人,有一半以上是泰雅子民,在無燈的星空下,透過紀錄片影像娓娓傳達老人尋根的意義與傳授祖靈的智慧,沿途口耳相傳的歷史與山林知識,跟著這部片一起「回家」。 尋找Haga Paris 找回部落的Gaga 「我的子孫哪,我留下我的話語,給你們做為紀念哪~」老頭目唱著這樣的泰雅古調。對於口傳歷史的原住民而言,有豐富傳統記憶(與技藝)的老人,是部落史寶庫,當耆老陸續逝去,也等於歷史的根一點一滴消失。哈卡巴里斯部落過去歷經多次遷移,許多老人因行動不便選擇停留原址,部落的歷史也就逐漸淡去。消失的不只是歷史、傳統文化與山林智慧,維持部落向心力的gaga也逐漸瓦解。Gaga泰雅語字面意義為「祖先的話語」,代表著泰雅族一個家族的家規,維持部落生活秩序、不隨意破壞山林,是族人一定要遵守的規範。 哈勇說,「以前部落的人不識字,也少讀書,但卻能比現在的知識分子更堅守gaga的約束。現代人很會讀書,但並沒把所讀的放在心裡。」 泰雅語的哈卡(haga)表示「石頭」,巴里斯(paris)意指「敵人」。最早期部落為了紓解人口壓力,哈卡巴里斯的祖先從西岸跨過中央山脈至東 岸,初抵南澳山區這塊祖靈之地時,地上有異族人(敵人)砌一半的石頭牆,祖先趕走敵人並在這塊「敵人堆的石頭地」定居下來,孕育與大自然共存的文化。 日治時代的大正四年(1915年),日本當局為管理之便,哈卡巴里斯被迫從瑞岩遷到寒溪。一直到1964年,因為其他泰雅族部落已紛紛遷徙下山,為了繁延子孫,當年46歲的哈勇頭目不得不遷社到平地,最後在南澳武塔村定居,成為台灣最晚移居至平地的原住民部落。 哈勇指路 年輕族人重拾山林智慧在泰雅族的傳統智慧裡,山上的一草一木幾乎都能利用。狩獵是養活族人的的必要技能,也是泰雅男人的天職。在傳統領域與獵物的疆界中,有許多報訊系統與知識要學習,為了熟悉上山的儀式與禁忌,年輕人成為獵人之前,必須花很長的時間跟隨長者學習。 哈勇信誓旦旦地說,泰雅族人蓋房子、搭橋梁不需要鐵釘與水泥,只需要籐條,按照祖先傳授的綁法,屋子的結構樑可以10年不壞。如果是用來搭橋梁,即使受風雨侵襲,也至少可以撐上一年。哈勇教導族人看見某種樹的落花,就可得知耕作季節的來到;製作偽裝小山羌叫聲的樂器,吸引山羌接近;並教導分辨獸徑、設陷阱等狩獵技巧;例如用魚藤根把魚迷昏的方式,一年只能用2次,而其他被迷昏的魚,在1-3 小時候之後也會自己清醒回來。 哈勇在紀錄片中不斷提醒,山林雖孕育豐物資,提供族人所需,但祖靈的智慧教導族人必須遵守狩獵的規則,不可多取,如此山林才會生生不息,滋養泰雅族人生活所需。在老人一步步的帶領下,年輕獵人們的靈魂似乎也慢慢覺醒。 紀錄片中,86歲的哈勇輕快地在45度陡坡路程上一路領先,還爬到樹上午睡。「一路上都是自己生長的記憶,40多年來都歷歷在目,無法忘懷。」在山林獲得解放的老頭目這麼說。這片山林不僅是埋著他父母、親友祖靈之地,也是他靈魂的歸處。 宜蘭縣史館館長廖英杰跟著哈勇進行縣內舊部落遺址調查時,發現他沿路所指出的社址位置,其GPS定位與研究完全符合,才驚覺這位老人說的都是真的。廖英杰也發現,藉由父輩、祖父輩口傳的故事,哈勇承接了好幾代的泰雅族記憶,並熟知許多日治甚至清朝時代的部落歷史。 祖靈傳承的種種規範,像是母親對小孩的叮嚀,如同哈勇帶著泰雅族青年回鄉的種種教導一樣。哈勇說,「若我們不忘祖靈的規範,每個人都能遵守本分,對人不失禮數,那麼部落就會和諧。」在哈卡巴里斯老部落,生活是一起打獵、一起分享獵物,共同遵守祖靈的教誨,守護山林。遷到平地後,族人努力賺錢各自生活,逐漸失去一起生活的珍貴情境;族人也出現價值觀的落差,同一家族卻信仰不同的教派,Gaga逐漸被遺忘。如今透過此片的凝聚,跟著上山的受訪者說,如果有機會,他們還是希望回到哈卡巴里斯,過著共同生活的日子。 對族人來說,這趟尋根之路,不僅是地理上的意義,也是心靈終極的安息之處。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