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苦得樂是佛法教學的宗旨,也是教學的目的。那麼,我們就要瞭解什麼是苦,為什麼苦?什麼是樂,怎樣離苦得樂?現前就可以得到嗎?
佛法常講「煩惱輕,智慧長。」 學佛,無論修學哪個法門,最低的成就就是現前離苦得樂。所以佛首先教我們知苦樂,知道苦樂之後,才能脫離苦而獲得樂。
一、知苦
1.世間的享受有樂嗎?
我們這個世界都是苦,《法華經》講:「三界無安,猶如火宅」,三界六道,唯苦無樂。在人世間,窮人有窮人的苦處,富人有富人的苦處,國王也不自在,也有他的苦處,我們今天在這個世間所享受的只有苦沒有樂,這個要覺悟!但有時我們感覺眼前好像似乎過得還不錯,還滿自在的,還有點樂趣,那實在是苦暫時的停了一下,你覺得樂,是苦暫停,並不是永久停了。譬如我吃飽了,吃得不錯、吃得很舒服,但是它能維持多久?幾個小時。這幾個小時,不感覺得有苦,過了幾個小時之後,不繼續再吃一頓,苦就來了,餓就苦了。每個人都有病,什麼病?餓病。三餐飯就是三餐藥,佛法稱為藥石。一餐不吃,餓病就發作,兩餐不吃,病就嚴重,三餐不吃就更重了。哪個人不苦?沒有一個人不苦。
尤其,生老病死,有生必有死,每個人不能避免的。有些人把生死看得很淡,死也不在乎。可是後頭還有輪迴之苦,能夠死得了嗎?死了就了了,那也好!那我們都不必學佛,死了就了了!實際上是什麼?死了就不得了!《地藏經》講,死了之後四十九天又投胎,絕大多數的人不會超過四十九天。四十九天投胎,投胎到哪一道?業力牽引著走,入三善道、三惡道。一切眾生在六道裡頭叫「生死疲勞」,沒休息,這多苦!這不是我們煩惱的時候一死就能解決,沒辦法,永遠解決不了,生生世世沒有法子解決的。所以我們自己要覺悟,這個世間真正是苦。
2.四種窮苦,六道眾生都具足
第一種窮苦是「 沒有依靠」。我們在六道裡面生命無常。真的是誰也靠不住!第二種窮苦是「沒有智慧」。實實在在講世間人沒有智慧,聰明或許有,但心不清淨,煩惱沒斷掉,還有惡業牽纏,這是「 苦」。智慧不開,這是「 窮」。 第三種窮苦是「 沒有方法」。這個方法是多方面的。從世間來說,人生不快樂。家庭不美滿,社會動亂不和諧等等的苦惱,有沒有方法解決?第四種窮苦是「煩惱斷不了」。我們的妄想、煩惱太多了。如何能夠斷煩惱、開智慧?智慧不能開,煩惱不能斷,這是窮苦。這是把各種層面的窮苦,歸納這幾大類,我們統統具足。 所以,一定先要「知苦」,不能「人在苦中不知苦」,我們曉得這個苦果,我們才能真正發心把這個苦因斷掉。
3.苦因
苦從哪裡來的?無明是一切苦的根源。無明是對於一切事、物、現象都不明了,換言之,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不明了,就叫做無明。
貪瞋癡慢,起惑造業,才有果報。人在這個世間都有欲望,如果你沒有欲望,就不會到人間來,也不會到六道裡輪轉,六道眾生統統有欲望。我們之所以感到辛苦,正是因為有貪求,「 財色名食睡」,貪心沒有止境,那就苦海無邊。這很難斷,需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有高度的警覺。知足常樂,沒有過分的希求,這就會過得很快樂、很自在。
二、知止
如果知足,苦就止住了,後面的生活是常樂。比如穿衣,衣知足了,天天想穿好衣服的那個苦就沒有了。飲食知足了,不再講求色香味,那個苦也沒有了。五欲六塵中對哪一樣知足 那一樣的苦就離開了,離苦就得樂。正所謂—知足常樂。
1.知足常樂
世間法常說「知足常樂」,知足的足跟佛講的四如意足的足意思是相同。「足」是滿足的意思,滿足就是定。不滿足,心是動的;滿足,心就不動了。一知足就如意了,不知足的人永遠不會如意。
我們中國古時候,在社會上地位要是高了或者發達了,這個時候他應該要提高警覺;也就是說無論是地位、財富到相當一個程度,要知道回頭,要知道滿足,這個人才叫真正有福報。如果永遠不知足,將來就會有禍害。為了要提高自己的警覺,用什麼東西?手上常常拿一把如意,或者家裡擺一把如意。如意的頭是回過來的,叫回首如意,這是什麼意思?我要知足、要回頭,夠了,不能再多。回首如意,這一回頭就如意,佛門講「回頭是岸」。這是提醒「我要回頭」,回頭就如意了。回頭就是足的意思,不要再求,再求就有禍害了。所謂「滿招損,謙受益」,謙虛真正能享受利益,不知足到最後決定會有災難的。
晚清的時候,曾國藩很了不起,有智慧!他是大總督,管四個省,清朝有史以來沒有他那麼大的官。他的書房掛個匾額叫「求闕齋」,人家求圓滿,他求欠缺一點,這就是回頭的意思。
佛也教給我們對於世出世間法都要知足,知足,心就定了,定才能開慧。
2.安貧樂道
安貧樂道,道裡頭有真樂,遠遠超過一切物欲的享受。所以佛菩薩給我們示現,我們看到他們的生活都很清苦,我們凡夫不知道,這裡頭有真樂、有真的享受。過去方東美先生所講「 人生最高的享受」。 雖然方老師沒有皈依佛門,但是他是真學。他何以能夠看得懂經典?他的世味很淡薄,他沒有名利心、沒有貪圖世間享受的念頭,他的生活過得很清淡,真正是安貧樂道,所以經典他看得懂。
人生最高的享受不是在物質,不是豐衣足食。
佛法沒到中國來,孔子所讚歎的只有一個人—顏回。顏回「 一簞食,一瓢飲」,他沒有財富,也沒有地位,不論環境多惡劣,他都不受影響,他「不改其樂」,一天到晚快樂得不得了。他樂什麼?他樂的是道。可見生活幸福、快樂、美滿,從哪裡來的?安貧樂道。我們再看世尊當年在世,三衣一缽,樹下一宿,這是把生活程度降到最低的水準。每天出去托缽,有時候還托不到,托不到也很快樂,他沒有煩惱;有的時候托到美食,也不會生歡喜心,心永遠是清淨的,這叫樂在其中。
所以世出世間聖賢都安貧樂道,與人無爭,於世無求。不管是什麼欲望,都要曉得知止,佛講的四如意足就是孔子教人的「知止」,曉得到什麼階段停止,止在這個地方,也就是知足,不可以超過。縱然自己有福,有福如果能知止,這個福就變成德,我們常講「福德」,那個果報就更不可思議。
>>續載中……
——恭錄自上淨下空老和尚講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