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7-05-29 20:07:45| 人氣13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5265-云何為『菩薩得總持當修行三十二法』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標題:云何為『菩薩得總持當修行三十二法』

 

     眾所周知:『菩薩』者,具名菩提薩埵Bodhisattva,又曰菩提索埵,摩訶菩提質帝薩埵。舊譯為大道心眾生,道眾生等,新譯曰大覺有情,覺有情等。謂是求道之大心人,故曰道心眾生,求道求大覺之人,故曰道眾生,大覺有情。又薩埵者勇猛之義,勇猛求菩提故名菩提薩埵。又譯作開士,始士,高士,大士等。義譯也。總名求佛果之大乘眾。如同《注維摩》曰:「肇曰:菩提佛道名也。薩埵秦言大心眾生,有大心入佛道,名菩提薩埵。」《大乘義章》曰:「菩薩胡語,此方翻譯為道眾生。具修自利利他之道,名道眾生。」至於云何為『菩薩得總持當修行三十二法』?依《無極寶三昧經》開示:菩薩得總持諸陀鄰尼,當行三十二法得以致之。何等三十二?

  1. 欲使一切未發意者皆當度之如化無礙。

  2. 未發無上正真道意者皆令住正法。

  3. 視三千大千剎土等無異。

  4. 若住限者令遠離眾欲在於慧門,無動無轉得至泥洹。

  5. 人說有天無天志不動還。

  6. 志道堅固意不怯弱。

  7. 一切無來受生者,視當來過去無有二。

  8. 觀諸三昧禪寂然無處所。

  9. 諸所度無有主一切從空致空。

  10. 三千大千諸佛我悉從受法。

  11. 他方剎土敢有來聽經者悉令得決。

  12. 諸佛剎土所有華香,來者亦不喜不來者亦不求。

  13. 諸發意者使得法住。

  14. 當來過去意無增減。所以者何?知本無二故。

  15. 悉欲令十方蜎飛蠕動奉持禁戒終無毀犯。

  16. 無有邪念在於十方,轉意還本則向慧門。

  17. 無所不忍常無邪恨。

  18. 從觀至觀無有度者。

  19. 如本無住無常住處。

  20. 所度無有主如空無念想。

  21. 於慧作施與無有舉名者,於欲無所著便從是得脫。

  22. 所說不離對因作施與故,於大國眾中度無脫者。

  23. 於無數剎飛到他剎,在諸佛前無所罣礙。

  24. 視諸剎等無得脫者。

  25. 淨癡同合本淨無異。

  26. 住大千中主作橋梁勸進未覺令冥見明。

  27. 於大海中作大船師,渡諸群生無有厭極。

  28. 作無邊蓋閉塞眾垢。

  29. 作無極惠不離十方。

  30. 作大慈哀苞潤一切,諸未度者悉當度之,故號之曰天中之天。

  31. 常行等心無有偏適救濟無雙,故號無上尊祐。

  32. 菩薩所說不離經法,遍大千剎中莫不等聞,是故空中自然生華。

         由此觀之,如是『三十二者』,即所謂菩薩得總持當修行三十二法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何以故?蓋『總持』者,梵語陀羅尼,譯言總持。持善不失,持惡不起之義。口念與定慧為體,菩薩所修之念定慧具此功德也。如同《維摩經註》曰:「總持者,謂持善不失,持惡不生,無所漏忘,謂之持。」

總而言之,『菩薩』者,佛教指上求佛法,下化眾生的聖者。在三乘中,菩薩高於羅漢而次於佛。菩薩標榜大慈大悲,普渡眾生,是大乘精神的象徵。北周庾信《五張寺經藏碑》云︰「如來說法,萬萬恒沙;菩薩轉輪,生生世界。」菩薩,乃是梵語菩提薩(Bodhisattva)的省音,意譯為「覺有情」、「道眾生」等。我國民間熟悉的菩薩有觀世音、大勢至、文殊、普賢、彌勒、地藏等。菩薩普渡眾生,往往變現各種「化身」,如觀世音菩薩就有「三十三身」。如同《法華經‧五百弟子品》謂︰「內秘菩薩行,外現是聲聞。」聲聞,即羅漢。唐‧白居易《送守實上人遊江南》詩云︰「無妨菩薩是船師。」船師,是「凡夫」身。此外,「薩(Sattva)除譯為「有情」、「眾生」外,亦譯作「勇猛」。因此,「菩薩」亦可釋謂勇猛求取佛道的聖者。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17529日星期一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官網

台長: 果前
人氣(13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 個人分類: 學佛心得分享論叢 |
此分類下一篇:5266-云何為『菩薩欲見諸佛當行九法』
此分類上一篇:5264-云何為『菩薩當行八直疾得無生法忍』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