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何等為『五慳』
眾所周知:『慳』者,梵名母履衍Matsarya,又曰路婆Lobha,《俱舍》小煩惱地法十之一,《唯識》隨煩惱二十之一,於財與法深為耽著不能惠捨之心也。如同《唯識論》曰:「耽著財法,不能惠捨。秘吝為性,能障不慳鄙畜為業。」《俱舍論》曰:「慳,謂財法巧施相違令心吝著。」《大乘義章》曰:「吝惜財法稱慳。」《梵語雜名》曰:「慳,梵名母履衍,又路婆。」因眾生耽著利養,而於資生等物,其心吝惜,不能惠施貧乏,廣行不善,由此能招未來苦果,不得解脫。至於何等為『五慳』?依《妙法蓮華經玄贊》開示:慳有五種,一住處慳;二家慳;三施慳;四稱讚慳;五法慳。茲分述之如下:
(一) 【住處慳】。住處慳者,於已住處生慳念言:「我獨住此令我自在不用餘人。」此有五種(1)於未來諸善比丘不欲令來;(2)於已來諸善比丘瞋恚不喜;(3)欲令早去;(4)藏僧施物不欲與之;(5)於僧施物生我所心計為恩德。是人於彼共有法中尚不能捨,何況自身所有諸物?故於解脫終無有分。
(二) 【家慳】。家慳者,於往還家生慳想言:「我於此家常獨入出不用餘人,設有餘人令我最勝。」此亦有五(1)白衣有不吉事與之同憂;(2)彼有利事與之同喜;(3)喜白衣有勝富貴;(4)斷受者令不得施;(5)生其家為廁中鬼及諸惡處。
(三) 【施慳】。施慳者,於他施物生慳吝想言:「令我於此獨得施物餘人不得,設令與之勿復過我。」此亦有五(1)常乏資生;(2)令施者不得為福;(3)令受者不得財利;(4)毀訾善人;(5)心常憂惱故當生地獄,設生人天常處貧薄。
(四) 【稱讚慳】。稱讚慳者,於他稱讚生慳吝心,令獨讚我莫讚餘人,設讚餘人莫使勝我,此亦有五(1)聞讚餘人心常憂動;(2)訾毀善人;(3)自高卑他;(4)常被惡名;(5)於未來百千世中無有淨心。
(五) 【法慳】。法慳者,於正法中生慳吝想言:「令我獨知十二部經莫使他知,設令他知莫使勝我。」又自知義祕而不說,此過有七(1)所生常盲;(2)常愚癡;(3)多怨中生不得自在;(4)退失聖胎;(5)諸佛怨賊;(6)善人遠離;(7)無惡不造。
由此觀之,由有如是『五慳』之種種過失,故勸勿慳也。何以故?蓋不肯向人說法或是不捨得把東西給人家的人,後世將得七種的惡報,即生盲報、愚痴報、生惡眾報、胎夭報、物恐報、善人遠離報、無惡不作報。又惜物而不與人,貪求而無飽足之心,如同《法華經方便品》曰:「若以小乘化乃至於一人,我則墮慳貪。」《中阿含經》曰:「我見世間人,有財痴不施。得財復更求,慳貪積聚物。」《文句》曰:「慳貪墮此趣,此趣多饑渴,故名餓鬼。」又《瑜伽》云:「復次慳之與垢,合名慳垢。由八種垢,污心相續,能與其慳,作安足處,是故說彼名為慳垢。」云何為八?即(1)於惠施,先不串習,於現法中,愛重財食;(2)於身命,極重顧戀,不顧後世;(3)與慳者,恆共止住,又隨順彼;(4)見所施田,無勝功德,及簡擇福田;(5)於慈悲,先不串習,及於彼處,不見勝德;(6)以諸財寶,難可積集,數習彼想,故生懶惰及與懈怠;(7)執取於見,及謂惠捨,有彼雜染;(8)希求財寶,而行惠施,及迴向於彼。
總而言之,能『布施不慳』為佛弟子應有之德行,六度、四攝都以布施為首。小乘雖以自度為主,然亦深重布施之修行,由布施程度之深淺,可為佛弟子對於佛法有無深切認識之測驗。舉凡對佛法有深切認識者,對財物布施無不量力而行。布施是一種犧牲,能把自己所有之財物施於人,或獻出自己精神生命去成就他人;布施是順於無常、無我之真理,故能大心行施之人,對佛法之正理最易契入。學佛有自利行與利他行二種,能『布施不慳』是利他行中最顯著之表現。換言之,人人隨時隨處都有布施之機會,只要有犧牲自我、同情他人之心,盡其在我,固不限於家財無盡方可行布施,布施到沒有任何東西不可捨,施捨之後,不但不計酬報,亦無一點悔意,至此地步,可算是『三輪體空』之具足布施。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7/4/10
妙音書院【
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
http://city.udn.com/blog?famscl 】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
http://tw.club.yahoo.com/clubs/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
http://groups.msn.com/c6uurjfl7afq6ghbsguhvnqp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