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3-29 20:15:41| 人氣289|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轉載-四安、四要、四感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四安、四要、四感
主持人(以下稱「主」):我們知道法鼓山在提倡「心五四運動」,什麼是「心五四運動」?法鼓山為什麼要提倡這項運動?

聖嚴法師(以下稱「師」):很多人都會說,我們的社會環境、家庭或某些個人有問題,但問題出在哪裡卻不知道,所以多半也只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我認為很多問題的產生,主要關鍵應該是個人的觀念、認知與價值觀,從佛法的立場來說,就是「心」的問題。

如果是心有了問題,則無論是用科技、制度、法律等種種方法來改善,都只是暫時的轉變,根本的問題還是存在。因此,我們特別提倡從「心」來改變,心改變之後,所有的問題就可以正本清源。最初我提出「心靈環保」的觀念,就是從心的觀念來改善我們的生活環境和自然環境。心的觀念改善了之後,就會如佛經所說的:「隨其心淨,則國土淨。」自己的心是清淨、安定的,那麼環境也不會有問題。

之後我又提出「心五四運動」,以此具體實踐心靈環保。它是改善心靈、轉變心靈的五個項目,每個項目有四大重點,分別是「四安」:安心、安身、安家、安業;「四它」: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四要」:需要、想要、能要、該要;「四感」:感恩、感謝、感化、感動;以及「四福」:知福、惜福、培福、種福。

其實,「心五四運動」的基礎就是心靈環保、禮儀環保、生活環保以及自然環保的「四環」,而心五四運動便是為了來實踐、完成這四環的。
 
#四安一體,同樣重要

主:請大家談談對四安的看法?

侯文詠(知名作家,以下稱「侯」):其實要做到這四點並不容易,一般人總認為安心、安身、安家、安業這四方面的完成,似乎要建立在成家立業的基礎上,但這樣的基礎往往充滿了比較。例如別人有車,我們就要有車;別人有事業,我們就要有事業。但生命中很多事情未必盡如人意,不是凡事都能比得過別人的,如果不斷的競爭,最後的結果一定是自己迷失了。

因此我常在思索:到底要如何去安?真的能夠安嗎?後來我發現,這種凡事要和別人比較的「安」是有問題的。但如果要把這個「安」回歸到本質,又該拿什麼當座標?似乎要等一切都定了之後,遇到困難、挫折、歡喜或成功時,才會有比較寬容和舒服的心態。從這個角度來想,這四個安才會比較實在。

陳鴻(廣播電視主持人,以下稱「陳」):有一句話說:「萬法唯心造」,如果人能夠反觀自省、明心見性,清楚瞭解自己的欲望、價值在哪裡,自然能夠累積更多的自信。一個人如果有自信,就不會有太多的不安全感,就會更懂得珍惜。

我也發現,很多人安心的方法來自於少欲少求,他們懂得惜福,能把生活中的得與失界定清楚。我也希望自己能夠走到一種自求簡樸、自我富足的生活,但還在努力當中。

主:大家覺得安心、安身、安家、安業有沒有先後順序?

林隆旋(唱片製作人,以下稱「林」):我想法師所講的安家,應該不僅指小的家庭,也指大的社會。如果能對社會、他人多付出一些關懷,自己的欲望和煩惱也會跟著減少。所以我認為這四者之間沒有順序,它們都很重要。

#以慈悲智慧判斷四要

師:如果能掌握原則,這四項其實是相同的。能夠安於業,表示心是安的;能安於家,心也會安;身體能夠平安,心當然也會安。如果心不能安,其他的就不能安;任何一樣不能安,表示你的心也不安。

師:至於四要,很多人多半都是「想要」,而不是「需要」。現在台灣社會豐衣足食,我常說我們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需要的當然可以要,想要的不重要。如果經常以此提醒自己,家裡的廢物可能會少一點。

主:很多人並不十分清楚該怎麼釐清需要和想要,能否談談這部分?

林:我很清楚知道自己的需要和想要,因為往往需要的東西很容易得到,而不會珍惜;想要的東西不容易得到,而會產生煩惱。譬如買車子,因為我住在郊外,平日都自己開車。前一陣子因為車禍把車子賣掉,現在需要再買一部車。在考慮買車時,我發現自己的心情變化很多。

有時候覺得,我只是需要一部代步的車子罷了;有時候則虛榮心作祟,藉口基於安全考量,需要一部堅固的車子,而通常這種車子都很貴。但自己是佛教徒,相信因果,所以安不安全與車子名不名貴好像關係不大,於是念頭又轉回需要的層面。車子到現在還沒買,就是還在需要和想要之間掙扎。

侯:有個朋友的說法與法師所講的四要很類似,他說:「富有的人是能力大於欲望;窮人則是欲望大於能力。」我有一個朋友,從以前就瘋狂地喜歡收集古畫,他會帶朋友到家裡看收藏,花很多錢去收集,似乎一生就為此活著。有天晚上,他半夜忽然醒來,看著那些蓋著雍正、乾隆及許多印章的字畫,忽然想到,將來這些都會到別人手裡,自己只是在幫別人保管罷了。

有了這個體會之後,隔天他便開始逐一把這些字畫賣出去,然後把錢捐出去作慈善事業。家裡的牆壁從此乾乾淨淨,他說這是海闊天空。我很佩服他,因為雖然東西少了,但負擔也少了,心也得到了自由。

陳:我和同年紀的人比起來,想要的東西其實不算多,因為我常覺得,應該追求比較具有永恆價值的事物。有很多人因為物質或名牌而得到喜悅,這是可以體會的,可是一段時間之後,又落入另一種空虛。

師:其實想要和需要之間的確很難釐清,要靠自己的智慧去判斷;用智慧很容易就可以分辨出需要和想要,用欲望就很困難。如果當下沒有這樣東西不行,就是需要,沒有這樣東西也可以,這是想要。當一個人貪得無厭時,不妨念一句「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就可以減少對欲望的追求。

但如果只說「想要的並不重要,需要的才要」,也可能變得非常消極,凡事得過且過,這也會有問題。因此,還要再提到「能要」;能要就是付出自己的智能、體能、資源而得到的,得到之後分享給他人,不一定只為自己而要。

至於什麼是該要?則要看當時的狀況。雖然你能要,但要了之後別人會難過、痛苦,這就不該要,也就是要用慈悲心來判斷。因此,用智慧和慈悲來判斷,就能很清楚知道什麼是需要、想要、能要和該要。

主:從法師的分析中,我們發現能要和該要,基本上是要跳脫小我,從大我來思考。請大家就這部分談談你們的看法。

陳:我們常依個人的能力去填補欲望,但欲望會擴大。如果我們能隨時反觀自省,就能過簡樸而富足的生活。

侯:有個長輩告訴過我,大部分的人都是乞丐,都在乞求物質的生活;還有一些人雖然高官厚祿,但每天還是在質疑,為什麼別人不尊敬我、不愛我,這也是另一種形式的乞丐。我們或多或少會不自覺向人乞求,但這是不是能要或該要的呢?我的母親曾講過一句有智慧的話,她說:「人老了就不要去煩惱別人愛不愛我們、關不關心我們,而要去思考我們到底愛什麼、關心什麼?」

#感恩是四感觀念的開端

師:所謂的四感,就是感恩、感謝、感化與感動,其中感恩是四感觀念的起始。

我對周遭的人經常心懷感恩,不論是從正面或負面幫助我的人,我稱他們為「順緣」和「逆緣」,順緣是善緣,逆緣也是善緣。一般人認為順緣才要感恩、感謝,而逆緣則是打擊與傷害,但如果能用「心」來轉變它,逆緣也會是善緣。我雖然經常處於逆境中,但逆緣給了我歷練的機會,使我成長,因此我對逆緣也感恩。

其次是感謝。見了面要常說「對不起」、「謝謝你」,不管別人幫了你多少忙,你碰到他時對他說聲謝謝,對方心裡一定很歡喜。至於感化,我們常聽到:「某某人要送到感化院」、「某某人要感化他一下」,還有人告訴我:「法師,某某人有問題,只有你能感化他。」可是,感化的意義並不是這樣的。

最近有位父親帶了他的兒子來見我,他父親對他說:「他是我的師父,你要叫他師公。」做兒子的沒什麼反應,我告訴這位父親:「你叫我師父,也許是因為你從我這裡聽到、得到了些什麼,但你的孩子從來沒有從我這裡得到過什麼幫助,要他叫我師公,沒道理!」這孩子聽了猛點頭,回家之後告訴父親:「這個師公還不錯,我要再去找他,因為他的想法和我一樣!」因此所謂的感化,是要用自己的行動和觀念使人感動。其實我並沒有幫助這小孩什麼,但他受到感動,才可能歡喜而願意叫我師公。

主:這「四感」是否有層次上的順序呢?

師:沒有一定的順序,但應該經常心存感恩,有了感恩心,就不會有那麼多痛苦和煩惱,等於是感化了自己,進而能感動他人、影響他人。

主:是不是請各位談談這方面的體會?

陳:以感恩來說,因為我曾經失去一些機會,甚至曾遭遇身體病痛,失而復得之後,我更懂得感恩。至於感化,我在生命過程中,也經歷過幾次的職場轉逆,無論是正面或負面學習,我都得到了借鏡,這是對我自己的感化。此外,我也尋找到一些真切的價值觀,並因為身體力行,而與許多朋友有了共鳴,我想這也是無形中的感化。

侯:從我當醫師開始,大部分都是別人對我感恩、感謝,久了之後,我就變得比較不敏感;直到我擔任主治醫師,負責癌症末期病患的疼痛控制後,開始有了改變。我剛當上主治醫師時,因為可以穿上長袍,帶著住院醫師回診,感覺很榮耀。

記得當時我常去看一位很年輕的病人,每次去看他,他都有些起色。因此我很喜歡去看他,並且請住院醫師調整用藥,使他的病況好一些。後來這位病人安詳地過世了,在整理他的床鋪時,才發現過去我開給他的止痛藥他都沒有吃。這件事讓我有了很大的體悟。我那麼驕傲地教導住院醫師,來顯耀我的用藥多麼高明,可是我的病人卻用他的感恩去烘托一個年輕主治醫師的榮耀,雖然他實在不願吃那些止痛藥。

這件事讓我很感動,讓我學習到我們應該更進一步去關心病人,應該感恩的人是我。後來我就不太把別人對我的感謝當成理所當然,覺得應該花更多心力去盡我的本分,以回報他們。此外,我認為「四感」是一體的,當你有那樣的心情,你的行動自然會改變,當你的心量開始改變時,你會發現,每個人都那麼有趣,世界是那麼寬闊。

林:從感恩出發,後面三者自然而然就成立了。在日常生活中,對我們好的人,譬如父母教養我們,我們對他們感恩是很自然的。但是在面臨一些逆境時,譬如有人打擊你、罵你,甚至像我前一陣子出車禍,全家差點毀於一旦的情況下,要用什麼方式去對待這些可能殘害我們心靈和生命的人呢?想請教法師。

師:這確實很難,但逆境已經發生了,不妨從另一個方向來思考。中國有個寓言:「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塞翁失馬究竟是好是壞不一定,重要的是能否善用逆境,這就需要智慧。要感恩差點讓全家毀於一旦的車禍,當然很難。但事情既然已經發生,不去感恩而選擇瞋恨,只會讓自己更痛苦。

所以,不妨這樣想:你還留有一條命,「大難不死,必有後福」;至於能否有所謂的後福,就在於觀念的轉變。本來對人世間充滿了幻想,這時候可能就會踏實理性一些;也有一些人在家庭遇到變故之後,例如生離、死別、大災難等,而覺得人生更有意義,真正體會到人生是什麼。雖然物質生活並不因此好轉,甚至更壞,但是他的觀念轉變了,他已經知道人活著的意義何在,這就應該感謝了。

主:我們如何從生活中來融會、運用這「四感」?

侯:有時所謂的敵人或憤恨的對象,或許只在特定的時空,換了時空,彼此可能就變成無話不談的好朋友。因此,如果凡事以感恩的心來看待,結果就會不一樣。

林:從輪迴的角度來看,我們不知道已經輪迴了幾千萬輩子了。我常想,某個人可能曾經是我的父母或小孩,某個人可能曾經是我最好的朋友。每當我面對逆境或憤怒、憎恨某人時,我就想,他可能是我多少輩子前的母親,當時一定很照顧我,或許現在他是以這種形式來幫助我,這時我的怨氣就會消弭一些。

陳:不論面對什麼樣處境,一旦當事情過去之後,都應該是個經驗,而不是包袱,可以繼續給自己更多的信心而勇敢地走下去。當下惜福才是幸福,每個人都應該感恩、感激所有的一切。

師:當我們的人生遇到順境或逆境時,試著用感恩的心來對待,可能會讓自己心裡平安一些。遇到順境時若不心存感恩,就容易得意忘形,忘了別人對你的幫助和付出,也很可能就會忘了回饋,這樣路是走不長的。遇到逆境時,不失望而心存感恩,就不會被逆境所摧殘;逆境的確是傷害,可能會使你痛苦,但若用感恩的心來對待,逐漸轉變自己的心,就會讓自己更堅強。

內心不存怨恨、懷疑、妒忌等情緒,等於化解了心中的煩惱,這就是感化自己,感化了自己之後,你的一言一行,在與人相處時自然就能感動人。

(二○○○年四月十六日、四月二十三日、六月十一日)

<遇到逆境時,不失望而心存感恩,就不會被逆境所摧殘;逆境的確是傷害,可能會使你痛苦。但若用感恩的心來對待,逐漸轉變自己的心,就會讓自己更堅強。>


※※※已得授權轉載自『法鼓文化心靈電子報』,版權屬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http://www.ddc.com.tw 】所有,非經彼授權,不得轉載。

台長: 果前
人氣(289)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搞笑趣味(笑話、趣事、kuso) | 個人分類: 聖嚴大師開示錄 |
此分類下一篇:轉載-有邊與無邊 
此分類上一篇:轉載-什麼是佛法?

yoyo
1. 主題:對農禪寺成腐屍間的探索!
2. 來自台北的Dr. 王的靈異學研究報告!

看到農禪寺屍臭的新聞,哇靠!瞭了!
這是非常令人『休克』(Shock)的新鮮事!
我從小就具有靈異體質,對另一度空間的感應力是超強的!也特別有興趣去研究!
我專程往農禪寺去考察一番!
以下是我考察的紀錄,以嚮諸位網友,阿彌陀佛!

農禪寺裡面能量場卻是陰氣森然至極,已經成為極陰之地,令我頭皮發麻、渾身顫慄的雞皮疙瘩掉滿地!
而那種肉類腐敗的味道卻飄滿附近區域、空曠的地域,我還進入寺裡的廁所去尋找那味道的來源,只覺得噁心滿腹!
我也去寺外的附近尋找是否有腐敗的肉類存在?卻一無所獲。
但可證實那腐肉味是出自農禪寺裡面!
所以特別以相機把農禪寺裡的氛圍拍攝下來,以供諸位網友研究!
http://groups.msn.com/yoyotvokok/shoebox.msnw

農禪寺我曾數次去參訪過,每次都覺得鳥語花香、神清氣爽的佛門聖地!
這次再度光臨,卻聞到異常肉類腐敗氣味瀰漫全區、全寺,令我訝異!
而趨前一問寺裡的師父最近發生的事情,他們不否認,也不承認,只是支吾其詞、轉移話題而不正面回答,令我頗覺詭異!

台北的靈異學Dr.王
訪農禪寺的顫慄報告
2008-01-30 11:56:51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