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2-12 19:40:35| 人氣10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1616-云何為『說菩薩行之因緣』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標題:云何為『說菩薩行之因緣』

眾所周知:小乘修持目的是在證『聲聞菩提』,大乘的目的是在『佛果菩提』,蓋聲聞的人但求自了證入涅槃,而大乘的人自了了他,共證真常。是故大乘菩薩學處,以發『菩提心』為最切要。發菩提心,即四弘誓願的第四句『佛道無上誓願成』。但推動這種向上欲心、希望心期其必達,還須其他三願來互相推動以輔助之。何以故?蓋成佛是以說法度眾生為目標,不度眾生,根本不能成佛,故首發『眾生無邊誓願度』的第一悲願。成佛是不唯斷個己的煩惱,而且也要幫眾生斷其煩惱方能畢竟,故再發『煩惱無盡誓願斷』。要成佛,要度眾生,要斷煩惱,決不是盲目的衝動,須自己要有智慧,有智慧才能說法教化眾生,有智慧才能令自若他斷除煩惱,此智慧之獲得必賴廣學佛陀所說法門,故再發『法門無量誓願學』。設若要滿此『四弘誓願』,勢必要修『菩薩行』,此亦為佛陀當時所『循循善誘』者。至於云何為『說菩薩行之因緣』?茲依《法華玄論》所開示,分述之如下:
(一) 一乘有二種(1)諸佛大人之所乘故名為大乘;(2)諸大菩薩之所乘故故名為大乘。如《十二門論》所辨,說如來壽及佛知見等是諸佛大人能乘所乘,今欲明諸大菩薩之所乘,故說菩薩行(大乘)也。
(二) 說諸菩薩功德智慧不可思議,令二乘人深生愧恥棄彼所宗,則未發二乘心者不復發心,故說菩薩行。
(三) 凡夫二乘已發菩提心者修菩薩行,已修菩薩行者宜解行增進,故說菩薩行。
(四) 《淨名經》云:或以諸佛而化佛事,或以菩薩而作佛事。佛事不同受悟多種,上來明佛作佛事竟,今欲明菩薩而作佛事,故說諸菩薩行也。
(五) 欲歎此經功力,故說諸菩薩行,諸大菩薩有不可思議功德智慧者,皆由法華之所成就,若欲得如此功德者當行《法華經》也。
(六) 欲開祕密藏故說此經,聲聞法中說諸菩薩乃至一生補處菩薩,猶是凡夫未斷煩惱,今明大乘法中諸菩薩得無生忍,煩惱清淨具六神通,出一切聲聞辟支佛上,令種種方便分形六道利益眾生,故說菩薩行。
(七) 欲為利益未來一切眾生,令得受持《妙法華經》,使無留難,佛雖去世,諸大菩薩常在世間利益一切,欲求請護無願不從,故說菩薩行。
由此觀之,如是『七種』,皆為當時佛陀『說菩薩行之因緣』,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所應知。何以故?蓋此總釋藥王等諸品也,如同《晚見論》云:「欲明護眾生諸難力者,故說觀音陀羅尼等品;示現功德力,故說妙莊嚴王品;依過去功德彼童子有如是力故護法身,故說普賢菩薩品。」此釋與今略同,如是等觀諸品中意,故說妙法華經也。又《釋論第百卷》云:「《法華經》無量無邊如大海水,以文無量,義亦無量,故知說《法華經》因緣亦復無量。」
總而言之,吾等學佛修道者若欲『了脫生死』,勢必要修『菩薩行』,以便自利化他、悲智雙運,方能圓滿福慧,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而觀察古來學佛修道者,對於修學佛法中通途法門,不外有二種感想:(1)欣羨其理論;(2)畏視其實行。前者,乃因三藏經典中,對人生宇宙真相探討,不但解說周詳,而且方法精細,故起欣羨之心;後者,乃因八萬四千法門,若要成就,皆須斷惑,而斷惑則甚難,況且修行證果,亦非三年五載短時可成。約小乘果位,只斷見惑而證初果,利者尚須三生,鈍者則須六十劫;而由初果,至證四果阿羅漢,尚須人間天上,七番生死。若是圓滿大乘『佛果』,則須歷經三大阿僧祇劫。其中,小乘又迷隔陰,菩薩猶昏出胎,不免又要進退蹉跎。是故, 釋迦牟尼佛憫念末代眾生,遂於一切通途教門之餘,特開淨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方便;既可免斷惑之困,又不必費多劫長修,但辦肯心,當生成就。所以華嚴起信,諸大經論,末後一致指歸西方;智者永明,歷代祖師,自行化他同趨淨土是也。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7年2月12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http://city.udn.com/blog?famscl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http://myblog.pchome.com.tw/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http://groups.msn.com/c6uurjfl7afq6ghbsguhvnqp52

台長: 果前
人氣(10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學佛心得分享論叢 |
此分類下一篇:1617-云何為『先僧次尼之涵義』
此分類上一篇:1615-何等為『大乘六義』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