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7-12 22:42:06| 人氣20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轉載-《教觀綱宗貫註》緒論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教觀綱宗貫註》緒論
〈緒論〉

一、天台教觀及《教觀綱宗》

  《教觀綱宗》是明末蕅益智旭
(西元一五九九年│一六五五年)
的名著之一,明末以後的中日諸家
學者,一致以為他是天台宗的大
師,根據我寫博士論文時的研究,
他雖重視天台教觀,卻非天台學派
的子孫,乃是以《梵網經》為其中
心思想的戒律主義者,在修證方面
是以《楞嚴經》為其中心的淨土行
者。天台教觀是他的研究工具,也
是他判攝釋迦一代時教的依據。

  因為佛經的數量龐雜,層次眾
多,必須要有一種合理的分類方
法。在每一層次的教義經典之中,
亦均有其調心、攝心、明心、發慧
的實踐方法,那就是所謂觀行。天
台教觀,便是教義與觀行並重、理
論與實修雙運,兩者互資互用,如
鳥之兩翼,如車之雙軌,講得最為
細膩,故也最受蕅益大師所服膺。

  不過旭師既非天台宗徒,也不
會墨守成規,他寫《教觀綱宗》,
固然是為使初學者,能對天台教
觀,有提綱挈領、一目瞭然的正確
認識,同時也為表示對高麗沙門諦
觀所錄《天台四教儀》的不滿,故
於《靈峰宗論》卷六有云:「四教
儀出而台宗晦」!尤其對於元朝的
元粹述《四教儀備釋》卷上及蒙潤
著《四教儀集註》卷一等,所引荊
溪湛然的〈五時頌〉云:「阿含十
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談,法華
涅槃共八年,華嚴最初三七日」的
別五時的分判法,極表反感,故於
《教觀綱宗》「通別五時論」的章
目中,對之提出強烈的批判,斥為
「妄說」,認為此非智者及章安之
見。

  因為旭師是學貫大小乘諸系佛
法的大通家,所以不會侷於天台一
家之說,與其說《教觀綱宗》是介
紹天台學,寧可說他是以介紹天台
教觀來讓讀者認識整體佛法的綱
骨。也可以說,《教觀綱宗》是明
末時代的新天台學,是中國天台學
派的最後一部名著,旭師自己為之
撰寫《釋義》一卷計四十條目,之
後迄今仍被傳誦講解,註釋傳世者
有默庵的《釋義記》、諦閑的《講
錄》、靜修的《科釋》;在日本的
註釋更多,自十八世紀以降,有行
謙的《釋義講錄》、慧雲的《釋義
則解》、德義的《贅言》、守脫大
寶的《釋義會本講錄》、高覺的
《略解》等。可知旭師的《教觀綱
宗》及其《釋義》兩書,一直都受
到中日兩國天台學者的研究與弘
傳。

  依據當代台灣的天台學者慧嶽
法師在《教觀綱宗釋義記》、《講
錄》、《科釋》三書合刊的概說
中,言及旭師此書的特色,是不偏
執五時的定說;針對化儀四教,也
具頓、漸、不定的三觀;化法四教
也各立六即;且將四諦、十二因
緣、六度,各各配置於藏、通、
別、圓四教的位次。這些便是天台
教學史上的新境界。


二、大乘佛教的教判源流

  要明天台教觀,宜知教相判
攝,因為當在佛教思想史、佛教聖
典成立史的學術觀點尚未出現之
前,古代的佛教學者們,面對著數
量龐雜、層次眾多的經典內容及其
性質,必須有其合理而完整的解
釋,否則,同屬於佛陀所說的經
典,豈會有高下出入而不一致的許
多層次。天台宗智者大師(五三八
│五九七年)的五時八教判,華嚴
宗法藏大師(六四三│七一二年)
的五教十宗判,乃是中國佛教思想
史上最著成就的例子。

  迄於一九二一年,太虛大師沿
用《起信論》、《楞嚴經》所說真
如如來藏的中國佛學,成立法性空
慧宗、法相唯識宗、法界圓覺宗的
大乘三系說,而以法界圓覺宗為最
高,主張八宗皆圓,倡導大乘平
等。到一九四一年,他的學生印順
法師,沿用《阿含經》、《中觀
論》,回歸緣起性空的印度佛學,
成立性空唯名論、虛妄唯識論、真
常唯心論的大乘三系說。

  此師生二人,都是近代中國佛
教思想史的巨人,所標示的兩種大
乘三系說,粗看似相近,其實大大
的不同。太虛是以中國佛學為本
位,並且肯定真如如來藏的最高地
位,印順則以印度佛學為本位,並
且貶抑真如如來藏,肯定以緣起性
空為佛教的根本思想。

  在根本佛教的時代,並無教判
的需要,到了初期大乘佛教以來的
聖典中,為了處理小乘教及大乘次
第教和圓頓教的問題,便有了教
判。

  教判的原始資料,可從下列諸
經得到訊息:1《法華經》以三草
二木,喻凡聖五乘,歸一佛乘。2
《楞伽經》的頓與漸。3《華嚴
經》的日出先照諸大山王的大菩薩
眾,次照緣覺、聲聞,次照決定善
根眾生,然後普照一切眾生,乃至
邪定等各種根性。4《涅槃經》的
乳、酪、生酥、熟酥、醍醐之五
味,喻五個時段的教法。5《解深
密經》的有、空、中道等三時。

  大乘論典及論師之中,則有:
1《大智度論》的「三藏、摩訶
衍、顯露、祕密」之分類法。2
《十住毘婆沙論》有難行道及易行
道的分類法。3戒賢立有、空、中
之三時教。智光立「心境俱有」之
小乘教、「境空心有」之法相大乘
教、「心境俱空」之無相大乘教等
三時教。

  到了中國,1首有東晉時代的
鳩摩羅什,依據《維摩詰經》的
「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
解」而唱一音教。2羅什的弟子慧
觀,唱出二教五時,二教是指頓
(《華嚴經》)與漸(餘諸經),
五時是指漸教分作有相教(小乘)
又名三乘別教、無相教(般若)又
名三乘通教、抑揚教(《維摩》、
《思益》等經)、同歸教(《法華
經》)、常住教(《涅槃經》)。
3以慧觀的教判為基礎,開出江南
的三家;江北也開出七家,合稱為
當時的「南三北七」。

  江南三家以頓教(《華嚴
經》)、漸教(《小乘經》乃至
《般若經》)、不定教(《勝鬘
經》、《金光明經》)的三教判為
主:1虎丘山(有寫成「武丘
山」)的岌法師,將漸教立為有相
(小乘)、無相(般若)、常住
(涅槃)的三時教。2宗愛法師,
將漸教立為有相(小乘)、無相
(般若)、同歸(法華)、常住
(涅槃)的四時教。3僧柔、慧
次、智藏、法雲諸師立五時教,同
於慧觀法師。

  江北的七家:1晉武都山隱士
劉榊,立人天(五戒十善)、有相
(三乘教)、無相(空宗的般若
等)、同歸(法華)、常住(涅
槃)的五時教。2菩提流支,立半
字、滿字等二教。3光統律師,立
因緣宗(毘曇)、假名宗(《成實
論》)、誑相宗(《大品般若》及
三論)、常宗(《涅槃經》、《華
嚴經》),稱為四宗教。4有師立
因緣、假名、誑相、常(《涅槃
經》)、法界(《華嚴經》),稱
為五宗教。5有人立因緣、假名、
誑相、常宗(《華嚴經》)、真宗
(《法華經》)、圓宗(《大集
經》),稱為六宗教。6有北地禪
師立有相及無相的二種大乘教。7
有北方的禪師說一音教,此與羅什
所說的以一圓音說法不同,乃指如
來一音,大小並陳。

  羅什的另一弟子道生,有四種
法輪之說:1善淨法輪(《小乘
經》),2方便法輪(《般若
經》),3真實法輪(《法華
經》),4無餘法輪(《涅槃
經》)。

  南北朝時代的判教風氣,特別
殊勝,被形容為蘭菊競美,例如:
1梁之僧旻,在慧觀的有相教中,
別出人天教;無相教中,加入《維
摩》、《思益》等經。2濟法師,
立四時教,第一時《阿含經》,第
二時《般若》、《維摩》、《思
益》、《法鼓》、《楞伽》等經,
第三時《法華經》,第四時《涅槃
經》。3光宅寺法雲,依《法華
經》,立羊車、鹿車、牛車、大白
牛車的四乘。4護身寺的自軌,立
五宗:因緣、假名、不真、真實
(《涅槃經》)、法界(《華嚴
經》)。

  到了隋朝,便有天台宗的智顗
大師,立五時八教;三論宗的吉藏
大師,立聲聞藏與菩薩藏,又於菩
薩藏中開三法輪:1根本法輪,是
《華嚴經》的一因一果法門。2枝
末法輪,是《法華經》以前的三乘
法門。3攝末歸本法輪,是《法華
經》的會三乘歸一乘的法門。

  法相宗的唐玄奘大師,依《解
深密經》及《金光明經》等,立三
法輪:1轉法輪,是《阿含經》。
2照法輪,是《般若經》。3持法
輪,是《解深密經》等,說三性及
真如不空之理的經典。

  華嚴宗的法藏大師,立五教十
宗,五教是小乘教及大乘教的分
判,除小乘教外,大乘則有始教、
終教、頓教、圓教。十宗的前六宗
是小乘各部派,後四宗則配五教中
的大乘四教。

  其實,教判的思想,到了天台
智顗大師時代,已經相當圓熟。當
他研究了南北朝時代的諸家教判之
後,便樹立了天台宗自家的五時八
教。五時是華嚴時、阿含時、方等
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八教是
頓、漸、祕密、不定的化儀四教,
以及藏、通、別、圓的化法四教。
這就是《教觀綱宗》所要介紹的內
容了。


三、天台教觀的濫觴

  天台學是以《法華經》為根本
聖典,其大成者,當然是被尊稱為
天台大師及智者大師的智顗禪師,
但是在智者大師之前,自西晉時代
的竺法護譯出《正法華經》以降,
弘揚《法華經》的學者如法雲等,
便陸續出現。尤其在東晉時代鳩摩
羅什譯出《妙法蓮華經》之後,其
弟子僧叡便奉師命,講此經,立九
轍,而被稱為「九轍法師」,並作
〈法華經後序〉,此外有慧觀、道
生、曇影、劉榊、智藏等,均撰有
《法華經》的註疏。

  天台教學的形成,是從北齊時
代的慧文禪師開始,他研究《大智
度論》,見到卷二十七的三智「一
心中得」的論文,所謂「一心」,
是眾生皆可完成的清淨心,所謂
「三智」,是「以道智具足一切
智,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種智,以一
切種智斷煩惱習。」他又從《中
論》〈觀四諦品〉見到一偈:「眾
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
名,亦是中道義。」論偈的空、
假、中,本係指的眾因緣生法的本
性是空,只有假名,即是中道。但
是被慧文禪師配以「一心」,便成
即空、即假、即中的所謂「一心三
觀」。這便完成了教理與禪觀結合
的雛型,此即形成了解行雙資、教
觀兼備的特色。由於慧文禪師不僅
重視教理的探索,更是一位重視禪
觀實踐的禪者,因此將羅什所傳龍
樹學的《大智度論》與《中論》的
空思想,由消極的實相論,轉化為
積極的實相論。

  慧文禪師的弟子慧思禪師,稟
承乃師的風格,禪慧雙弘,在其所
著《諸法無諍三昧法門》卷上,批
評散心讀經的法師、亂心多聞的論
師、不近善知識不聞正知見的禪
師,不是身不證法,便是不解言
解、未證言證,以四禪為四果,因
此,那些文字法師及暗證禪師,命
終之後,皆墮地獄。原因便是未能
教觀兼備,以致若非輕忽禪定,便
是輕慢教法。這種教觀並重的思
想,對於此後智者大師開創天台學
派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

  慧思禪師留下的著作,都極精
彩,除了上舉《諸法無諍三昧法
門》,尚有《隨自意三昧》、《大
乘止觀法門》、《法華經安樂行
義》、《南嶽思大禪師立誓願
文》。由其內容可知,他既是飽讀
經論的法師,更是重視禪觀的禪
師,他的老師慧文禪師,雖從龍樹
的二論,啟發了三智一心中得及一
心三觀的思想,他自己的立足點卻
不是中觀哲學,而是如來藏系的
《法華經》,也就是實相無相的法
門。他有兩書講三昧,一書論止
觀,又用《法華經》的四安樂行,
說出法華三昧,這對智者大師的
《摩訶止觀》所明四種三昧,也有
決定性的影響。

  所謂四種三昧:1常坐三昧,
亦名一行三昧。2常行三昧,亦名
般舟三昧。3半行半坐三昧,即是
七日為一期的方等三昧,三七日為
一期的法華三昧。4非行非坐三
昧,即是隨自意三昧,也是四十九
日為一期的請觀音三昧,三七日為
一期的大悲三昧。然於慧思禪師,
已經說到半行半坐的法華三昧,非
行非坐的隨自意三昧。至於常坐三
昧是傳統的禪者們所通用,是依據
《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
名為一行三昧。常行三昧,是修阿
彌陀佛持名念佛法門的行者所用,
依據《般舟(佛立)三昧經》。智
者大師是將傳自印度的兩種,加上
慧思禪師所提出的兩種,整理後合
稱四種三昧。特別是其中的隨自意
的非行非坐三昧,是將禪修的一心
三觀之法,用於日常生活,此於中
國的大乘禪觀,是一大突破性的新
發展,對於此後禪宗所說「道在平
常日用中」,乃是先驅思想。


※※※已得授權轉載自『法鼓文化心靈電子報』,版權屬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http://www.ddc.com.tw 】所有,非經彼授權,不得轉載。

台長: 果前
人氣(20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術設計(手創、設計、室內空間、裝潢) | 個人分類: 聖嚴大師開示錄 |
此分類下一篇:轉載-讓智慧和慈悲永不止息
此分類上一篇:轉載-享受人生 珍惜人生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