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6-20 02:03:54| 人氣20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 老人與土 #5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沿著山溪,一位孤獨的老人,肩上荷著鋤頭,他的背微彎,但腳步卻沉穩有力。

  來到一處山澗,老人卸下布袋取出素果擺在地上,然後點燃三柱香,對著山壁,虔敬的拜了三拜。「山是土的靈,土會生金」老人說,「若是你不知誠敬,土還是土」。

  老人的言語,坦白而率直;「金」的意思是指:當他從地母手中取回的泥土,經過捏塑成形、燒結的過程,就可成為人生活中可用的各種器皿;這是製陶人對土的敬畏和依賴。

  這製陶人名叫林昭地,台灣沙鹿人,生在一個戰火蹂躪之下,顛沛流離的年代,因而年少失學,由於家裡的人都在捏陶,耳濡目染之下,也追隨一位來自「唐山」的製陶師傅學捏土,從此,製陶成為他一生的事業。
  
  「卑微的捏陶人,不知什麼叫窯變,陶就是陶,加給他什麼樣的美名都是多餘的」。

  鼎正印刷的副理齊毅恒先生,由於承印過歷史博物館於九十二年為林昭地舉辦的「生活陶藝展」文宣部分,對林先生的背景於企劃時曾經深入了解。齊毅恒說:「別人徒手捏不出來的東西,林先生就是有辦法捏出來,而且捏得又快又好。」
儘管林昭地獨特燒陶技術已臻化境,他仍拒絕許多文人給與的文字潤飾和形容,他的陶器,皆不上釉,卻有渾拙的色彩變化和細緻的質地。

  製陶的主要原料-黏土,取之於土地,因此製陶人對土地懷著萬分敬意,不僅只出於感恩之意,更重要是土地給予的素材,經由製陶人的手,可以創造出無限生命。林昭地經常深入山中溪谷,去探尋可用的黏土,製陶的土質要求甚高,林昭地透露:「一、二年才能採到一次好土,而且還要經過好幾次的練土才能用。」練土是經由浸土的程序後,再以人工過濾掉粗糙的土質,而後還要經過絞土機不斷重覆的揉合,這些程序都是得不斷重覆的。

  製出傑出的陶器的一大要訣是明銳的眼力,得自長年累積的經驗;現代的製陶技術可以應用儀器來檢測黏土中各種礦物的含量,歸納分析出黏土的特性,但建立在人和土地之間的親密情感,是不能由科技發展來替代的

  林昭地說:「找土是件不容易且辛苦的事,因此全世界就只有我這樣堅持用土,一般人都只堅持用釉。」

  在林昭地發現了一片可用的黏土後,取土之前,必先準備素果,燒三柱香,虔誠的向山神膜拜,並恭敬的祈求山神應允;在他的信仰中,山神將這些良好素材,賜予製陶人,是託負,是一種責任:「燒成的陶,不是生就是死」這話乍聽之下,十分玄虛,其實,林照地的意思十分簡明清楚:製作得好的陶器,燒成之後,開始有了生命,否則,它只是一件器皿;那生命力,是優良的素材和製陶人的技藝加上虔敬的心共同孕育出來。

  領受廣大的泥土之愛,林昭地製陶的態度是謹慎而誠敬的,這也是為何他再三告誡門生「不可以自滿,當你自以為技術高於他人時,你手中的靈氣,隨即會消散」。

  大樹鄉的黏土土質,上層屬酸性,下層屬鹼性,酸鹼土塊必須攪拌中和,燒製出來的陶器,才不會有空隙滲水。大樹瓦不會漏雨,普受好評,即占有地利條件。林昭地在自立門戶前,曾在目前僅存的三和瓦窯服務過。三和瓦窯十幾年前在高雄市展示的陶器用品,都出自他的巧手燒製。大樹陶業全盛時期,瓦窯多達五、六十座,林昭地的堂弟專製水缸-甕,鋁製用品大量上市後,陶器逐漸被取代,等到塑膠用品行遍天下,鋁器遭淘汰,陶器更無插足餘地,製陶師傅再度面臨失業的命運。林昭地先北上三峽蹲窯一陣子,又回到大樹,轉業到一家牛仔褲加工廠當品管。


台長: May(瞳漾)
人氣(20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