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6-20 02:06:05| 人氣13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 顛沛流離的年代 #6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1941年底,日本偷襲珍珠港,開啟了太平洋戰爭的序幕,美軍全面對南洋群島、東南亞、和台灣等被日本佔領的地區和島嶼,展開攻擊,跳島戰術使得日軍節節敗退,被做為南進基地的台灣島則被美軍的持續轟炸所癱瘓,平民無法農耕和從事生產,每天為躲避空襲和掃射四處流浪,當時稱做「唆開」。

  林昭地說:「當時還覺得炸下來的炮彈很好玩,而且到處都在炸。但知道有人被炸死時,才知道事情不妙。」

  十一、二歲的林昭地,隨著大人四處「唆開」,當然無法安定的在學校裡求學,由於當時從事製陶的父親因陶器可比他種行業領得較多配給,引起他學做陶器的念頭;大戰末期,五金十分匱乏,大都被搜括為製造武器用,民生用品,陶器是唯一選擇,因此,日本政府特別優惠製陶人,是基於特殊的利益考量。

  「我們家也是為了躲避轟炸,才搬來大樹鄉的。」林昭地手上拿著撿來的鐵片,修飾著學生的陶製品,一邊回憶當時的狀況。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佈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但台灣並未因戰爭結束而平靜,國共內戰、陳儀政府肆虐、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長期戒嚴,台灣社會仍處於動盪和予盾狀態,這時期,製陶業卻是一支獨秀的產業;因為成本低而需求量大。

  1948年,林昭地十八歲,已是頗具身價的陶器師傅,志向很高的他,隻身遠離沙鹿家鄉,來到了大樹鄉落腳。大樹鄉位處楠梓仙溪(當時稱下淡水溪)下游,雨季時由荖農溪和甲仙溪上游所帶下來的沙土,到此因水流減緩,在岸邊堆積了厚厚的沖積土層,這是現成的製造磚瓦的好材料,因此,四十年代,河流沿岸,從旗山的南勢角以南到潮寮,是磚瓦窯的集中地區,現今仍有一些地方的地名和窯業有關,例如稱做「磚仔窯」的就有好幾處。

  根據林昭地的說法,林家是製陶世家,他的四個兄長皆從事陶業,幾年後陸續南遷,而在南台灣建立起了品牌;當時的陶器交易是自產自銷,農閒之餘即製作陶器屯積,然後以牛車或人力抬車運送到附近鄉鎮去賣,廟口是昔日農村市集的場所,通常一車出門,須全部賣完才回家,所以一次出門常要十數天,晚上就借宿在廟宇、民房、「販仔間」甚或自己做的大水缸裡。銷售的範圍,北到台南玉井,南到屏東枋寮,而這種商旅生涯,見識廣闊、四處交遊,也造成了林昭地豪放性格和堅忍的意志力。

  林照地說:「我以前都從大樹拖一車的水缸到屏東,去換大豆、花豆等豆類,通常一出門沒有半年不回來的。」

  林家陶業在四十、五十年代,曾經風光一時,直到石化工業興起,塑膠急速的取代了陶器,開始沒落;抵擋不住時代變遷,兄長和子女們紛紛轉業,為了養家餬口,林昭地曾被迫從事纖維和成衣等行業,但林昭地始終未放棄他的製陶技藝,在輔導子女事業有成之後,不管收益如何,仍毅然重回舊業。

  林昭地的堅持,反而使得陶器由產業蛻變成一種藝術,長年累積下來的經驗,加上林昭地本土味的創意,創造出一獨具風格的陶器藝術,傳承古代陶藝,致力於推廣並培養後進,這使得大師獲得了中興文藝創作獎的最高榮譽。 

台長: May(瞳漾)
人氣(13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