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項政策,像小二到國三每年考三次標準化成就測驗、理財教育、基測加考英聽、有品運動,教育部都被罵得滿頭包,家長都說孩子好可憐,大人做不到的,通通丟給學校,要求學校要教好小孩,學生壓力焉能不重?
其實去探究過程,絕對不是教育部沒事找事做,這些政策,都是先有起因,社會輿論四起,經過教育部研議後,推出一系列政策呼應,但,為什麼推出後,又被罵得狗血淋頭呢?
因為人民是健忘的,就這麼簡單!
每年暑假,一直傳出學生溺水事件,頓失摯愛的家長哭斷柔腸,令人於心不忍,民國93至95年,學生溺水死亡超過百人,大家都在罵,國內有九成學生不會游泳,如果學生早一點學會游泳,他們就不會溺死了(真的嗎?)於是教育部就推出游泳課,撥預算興建游泳池,規定學生應該學會游泳,甚至連幾年級要游幾公尺,都規定得詳細。
一直以來,逐年都有學生騎腳踏車摔傷,甚至有企業小開在石碇騎腳踏車摔死,你看騎車多危險,會摔代表不會騎,所以學校得負起「責任」,教導學生學會騎腳踏車,你看,教育部被大家逼著,推出腳踏車學習辦法,小學畢業前要學會騎腳踏車。
理財教育也是,看看豬哥亮當年意氣風發時,一天所賺,等於平凡人一年收入,如果好好理財,現在已經是吃穿不盡。但日進斗金的人,卻變成跑路的人,這就是學校沒有教理財的結果,為了不讓「悲劇」重演,所以現在學校又多了一項任務,教導學生好好理財。
學校做了這麼多,教了這麼多,可是學校不是父母啊!這些課程不教,學生又不會少一塊肉,但是就是有人愛吆喝,真正列入課程後,另一批人又跑出來,大嘆學生壓力太大。
小二到國三考一年考三次怎麼來的?還不是小學沒壓力,國中都在混,高中玩翻天,七分上大學,所以才要推標準化成就測驗,當初七分上大學,沒跟著罵的舉手?
根據調查,台灣大學生讀寫能力遠勝聽說,所以英聽太爛,加考英聽,很合理呀!至於新聞常常報導,學生動不動就玩阿魯巴,沒事玩貓虐狗殺烏龜,甚至拿球棒尋仇還自拍上網,推有品運動,非常正確,有什麼好反對的?
以上都對,以上都合理,但是變成政策,反對的人又多了,那教育部還要不要做事?
我認為要,但是要先追尋失落已久的觀念,李家同說:「一切從基本做起,因為只注重表面,而不注意基本,所有的一切都將崩塌瓦解。」
如果父母親以身作則,告知孩子三思而後行,不要逞強,更不要藐視危險環境,這樣就可以遠離禍害。再者,如果父母親從小就注意孩子的學習,不偏袒溺愛,也不要把學不好的責任通通推給老師,七分上大學,簡直是天方夜譚。
我們不缺政策,我們只缺面對問題的決心,太常常把一切的過錯簡單劃分,彷彿把責任推卸,不甘己事就好,所以父母親要挺起胸膛,面對責任,西方諺語:「一位父親勝過一百位校長」就是闡明家庭教育的重要,而教育部也該適時教育家長養兒育女的責任,不要再把大人做不到的事強加的學生身上了!
98.8.7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