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識無數的大朋友小朋友(以跟我年紀之間的距離做為大小朋友的判準),都是兩個小孩的家長;從我在教會工作時的教友、同工(都是些<大>朋友),到生小孩後一頭撞入教養討論區以來的眾多網友(歸類為<小>朋友),兩個恰恰好的家庭實在太多了,我想<生兩個>大概算是現代家庭的主流吧!
雖說只生一個的朋友也算是不少,這些朋友在某種程度上成了目前的我的<同儕>,且讓我對他們聊表一點謝意。
不過,讓我印象最強烈的那些兩個小孩家庭,主要是教友的家庭;及今年才認識的李雅卿老師的家庭,其實早已在我心中種下<兩個小孩真的非常恰恰好>的刻板印象。
過去的印象暫且不提。今年才認識的雅卿小姐,非常有意思。早在我婚前數年、她的第一本書大概剛出版不到一年時,我就被當時已結婚並育有第一女的我的一對大學學弟妹,強塞了《成長戰爭》來看過。這本書對當時較傾向於不婚態度的我來說實在有點煩,因為自認此生我大概不可能享有子嗣,而我自己成長過程雖然也小有戰爭、但實在不是唐宗漢那種驚天地泣鬼神的特殊天才兒童,所以委實沒什麼耐心細讀。
不料時移事往,不婚族也結婚而且生小孩了,所有關於家庭的思考標準及對應態度全體發生了極大的轉變。《成長戰爭》這本書,也重新在我手上翻了一遍。到了今年,更有了個機會可以去上雅卿小姐開的課,親身印證作者的氣質與風采。
前兩週曾與雅卿通 email ,她提到她和大兒子宗漢生活作息等都天差地別,在宗漢成年後,他早已出去獨立建立他自己的居處。而前天上課時,雅卿在某時刻說到<我那個寶貝兒子>這麼一句話,我馬上問是大的還是小的?她這才想到應該加註<小的>。這對於聽者我來說是什麼感覺呢?我的感覺是:對父母來說,每一個孩子絕對是完全不同的獨立個體。但是父母親若有機會生養一個以上的孩子,他們就有多一點的機會,享受到<某些孩子跟我比較不相像或彼此關係較獨立,某些孩子則可能跟我比較合得來、一生關係也可能更親密久遠>的不同對應關係。
簡單來說:多幾個孩子,就多了幾個可能。
讓我想起以前教友家庭的那些兩個兩個的孩子。教友 A 和 B 家各有兩個男孩,我跟 A 家的老大及 B 家的老二很合得來(他們是青少年團契的契友,我是輔導);教友 C 家是長女加次子,他們的長女從小就是很有主見及樂於參與公眾事物的孩子,次子則是一派天真的、有如璞玉的寶貝。這些氣質各有不同卻出自同一家庭的<兩個兩個的孩子>,讓我觀察及享受到成長樂趣的不同面貌。
我偶爾會冒出想生老二的念頭,不過多數時候念頭只是一閃即逝,像現在這樣認真坐下來為這類念頭盤根溯源寫一篇文章的情況,實在是絕無僅有。我認識的兩個小孩家庭,他們的兩個小孩之間通常是差一歲、差兩歲、最多差三歲;而我如果目前還有勇氣老蚌生珠的話,我的老大跟老二之間最少也會差四歲。這個年紀差似乎不是太美妙,因為距離太遠了點,手足兩人之間<有可能>無法建立親密情感。
不過關於老大與老二故事的變奏真是億萬萬種不同,不管差幾歲、排行序及男女的各種排列組合、不管生在哪個國家文化、不管所有的一切預設條件,我想,一對手足之間的成長經歷,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出現相同版本的,也不可能會<正如某人所料>。所以說,這一種千變萬化的不可預測性,應該是鼓勵人類生養第二個小孩的最大誘惑、最大報償啦--因為它是這麼大的一個未知與挑戰!
老二的誘惑。
.........
stone
03/5/24 Sat 2:37am
照片:一隻蒼鷺
攝於 92年5月18日 禮拜天 下午兩點二十八分,碧潭渡船頭邊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