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如是推移,而不自知的變化,偶而回頭時,總讓人心驚不已。
怎樣是年老?
視力模糊、重聽、食不知味、筋骨僵硬、身體每個地方都有問題、在醫院的時間比在家裡多……。這樣是嗎?
我以三十來歲的年紀,還沒辦法真正體會到年老是怎麼一回事。
但是我看到了。
遲緩的行動,闇弱的聲調,昏暗的眼神,恆不自安的心境。想當年。
無論是曾經喧赫一時的顯要、傾國傾城的名媛,或者只是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到這時候,都一個樣。也許,越風光的背景,越覺得悽涼。
記得有句話,說的是世間讓人最難過的兩件事:英雄老病、美人遲暮。
不許人間見白頭啊。
讀龍應台的《目送》,在<什麼>那一篇,看到了前一陣子常念的《無常經》:
「……。有三種法,於諸世間是不可愛、是不光澤、是不可念、是不稱意。何者為三?謂老、病、死。……。」
之前常念,倒不是因為遇到很多難過的事情,而是第一次讀到這部經典,就被經文震攝住了。
比方說經中的偈頌:
「……。如其壽命盡,須臾不暫停,還漂死海中,隨緣受眾苦。循環三界內,猶如汲井輪,亦如蠶作繭,吐絲還自纏。……。」
還有:
「……。少年容貌暫時住,不久咸悉見枯羸。假使壽命滿百年,終歸不免無常逼,老病死苦常隨逐,恒與眾生作無利。……。」
這個,我會讀到這些,並不是像龍應台書中說的,她那些「知道」了的朋友們,或是看到了她很晚才看見的。
還早。
我只是看到了許許多多的人。而這些人中,十個有六個事業不順、十個有七個婚姻不幸福、十個有八個為老或為病所苦。簡單說,十個有九個不快樂。剩下那一個,還是嬰兒。
然後看到了《無常經》,以及其他經典。
於是我知道了經中,世尊一再宣說的「不可愛、不光澤、不可念、不稱意」的事情。因此,也非常同意世尊說:「若老、病、死世間無者,如來.應.正等覺不出於世,為諸眾生說所證法及調伏事。」
是啊,沒事的話,世尊不會在那邊苦口婆心四十九年。甚至,《法華經》說的,世尊前前後後來娑婆世界八千次了。只是,這一回那四十九年之後,留下了三藏十二部經典,卻到處都還會看到「隨緣受眾苦」的人。
扯太遠了。
「少年容貌暫時住。」
三十來歲的年紀,不算年輕,但也還不到中年這個階段。可是我已經開始記得,高中時,徹夜為彌留的九十多歲祖父助念時的情景。那樣一位八十歲還能挑著擔子走上十幾二十公里,只為送幾隻自己燻烤的雞或鴿子給兒孫的老人。
也記得大學時,為沒多久之後就往生的外祖父,輕手輕腳按摩的回憶。一位混合中國跟日本傳統教育而成長的老人,曾經那樣威嚴厚重。但是後來那樣乾瘦的肌膚啊。
在他們走之前的幾年,陪著老人家的時間並不是那麼多,但是有機會,我會過去陪著吃飯、聊天之類的。話題不是很多,甚至會好一段時間說不上幾句話,但是我知道,只要在身邊就可以了。
「暮色裡最最不安
深深淺淺皆是未知的寂寞與惶恐
其實渴望的只是一點點的溫暖陪伴」
我可以懂這一句話。
但是心還不能自在。
尤其是,看過越來越多人,看過越來越多不如意的事情,慢慢可以約略分辨出一些徵兆。尤其是,當發現這些徵兆出現在自己親人身上的時候,那種慌,是潛伏在意識深處的。
比方說,白髮。比方說,病容。比方說,一切衰頹的氣象。
極為微細而不具體的徵象,但是你知道。
因為知道,所以心慌。
尤其是,你知道無常這種東西,並不一定只在年紀大的人身上發生。尤其是,你也知道,離散這件事情,並不會事先通知你的。
「譬如路傍樹,暫息非久停,車馬及妻兒,不久皆如是。譬如群宿鳥,夜聚旦隨飛,死去別親知,乖離亦如是。」
依舊是《無常經》的偈頌。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