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瑞斯提亞─奠酒人」&「厄勒克特拉」的分析比較─情節篇》
Aeschylus的「奠酒人」和Euripides的「厄勒克特拉」這兩個劇本,是依同一個故事背景去描寫,但是在情節的設計上,卻有著很大的不同,以下將依情節發展的順序,逐一描寫其不同之處和推測其用意。
劇本的一開始,「奠」劇便直接承續三聯劇的第一部分,描述俄瑞斯特斯回國到父親墓前獻髮奠祭,並打算為父報仇;但在「厄」劇裡,卻是先由厄勒克特拉的丈夫上場,道出了前情,包括阿伽門農的死、俄瑞斯特斯如何逃出城邦、他為何娶得厄勒克特拉……等等。這裡的差異,主要是因為「奠」劇為三聯劇的其中一部,而三聯劇是在同一天依序被搬演,故在此不需要再重述前情,但是「厄」劇為一部獨立搬演的劇本,為了故事的完整性和提高觀眾對於劇情的理解,在此安排一角色重述前情,是相當有必要的。
另外,兩方對於這對姐弟的遭遇也有不同的安排。在「奠」劇裡,弟弟被流放,姐姐則待在宮中,成為女僕,消極地等待著弟弟的回國;然而在「厄」劇裡,卻是姐姐囑託父親的老僕將弟弟送走,而自己被迫下嫁一位農夫,在鄉野間積極地等待弟弟回國。後者的設計,是因為本劇是以厄勒克特拉為主軸,因此有必要強化此角色的地位,也增加劇情的張力。
接著,在「奠」劇裡,開始描寫厄勒克特拉和相隨來奠祭的女僕(即歌隊),如何向神祈和往生的父親祈求正義得以伸張,之後又發現了墓前的一髻髮絲,再加上地上的兩行足跡,消極地判斷出弟弟是被人帶到此剪下一髻髮絲,此時必然已喪命。而在「厄」劇裡,卻是姐姐頂著水瓶回到家門前,自言自語地說著父親和自己的悲慘命運,並和來訪的阿耳戈斯的婦女們(即歌隊)交談。在此處,由於場景的不同,所以有不同的情節,另外,在台詞的部分,可以清楚的感受到,「奠」劇大多在祈求神明,而「厄」劇則較多是回歸到人的本身,由此看出兩個時代在寫作的風格上,已經漸漸由「神」為重點轉為以「人」為重點。
緊接著,是姐弟相認的部分。「奠」劇是在姐姐以為弟弟已死的絕望中,一旁的俄瑞斯特斯趕緊上來告知其身份,姐弟便相認了;但在「厄」劇裡,弟弟佯裝帶來俄瑞斯特斯的消息,並尋問厄勒克特拉的情況,她將所有事情詳細說明,也提到他的丈夫,兩人一致認同他是一個高貴的人,接著弟弟被邀請進入屋內接受款待,厄勒克特拉請丈夫去找後來被派去牧羊的老僕,請他帶些好東西來招待客人。老僕來了之後,跟厄勒克特拉描述他剛剛順道經過墓前,看到髮絲和腳印,猜測是否是她弟弟回來了,卻被厄勒克特拉否定,之後老僕在見到客人時,認出他即為俄瑞斯特斯,此時弟弟才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姐弟於是相認。
在這部分裡,「厄」劇在相認的情節上,明顯地多做了許多情節的鋪陳,由於是以厄勒克特拉為主軸,因此藉由回答弟弟的問題,一方面讓觀眾更加清楚這個角色的過往,一方面也隱隱暗示了她為父報仇的決心,而且,姐姐是在不知道此人是弟弟的情形下,說出這些話,因而更加真實,對觀眾而言更加有說服力。另外,劇本在此處將姐弟兩人的個性強化:姐姐是積極且不畏的決心,而弟弟卻不敢承認自己的身份,直至被老人認出才表明,為後來兩人商討殺母時,弟弟的軟弱和姐姐的積進做了鋪陳。這個部分,不但劇情性增加,也讓故事較為合理。還有一個點,是姐弟兩人討論起她的丈夫時,一致認定他是一位高貴的人,從他們兩個人的台詞裡
,不難感受到一種低階級的人也是可以受到敬重的意義,隱含了現實社會人民地位的提升。
相認後,便是商討復仇大計。在「奠」劇裡,俄瑞斯特斯的獨白,表明了自己復仇的決心,而和厄勒克特拉及歌隊的交互對話中,他的能量也越來越強大,其中更提到了他母親所做的夢,夢境內容讓他的信心更為增長。接著他說明他的計劃:喬裝成外地人,佯稱帶來俄瑞斯特斯的死訊,便會被邀請入宮接受款待,伺機下手復仇,所以要請姐姐和歌隊們配合裡應外合,並在祈求正義勝利下向宮城前進。而「厄」劇裡,卻是老人給了弟弟復仇的方向,要他到牧場裡,讓埃癸斯托斯在祭祀看見他,他便會邀他一同宴享,此時便是下手的好時機。而厄勒克特拉則計劃以自己懷孕產子為由,引母親到她家來,再伺機殺害。兩邊人馬在明定決心後,分頭行動。
在這段裡,最突顯的是角色能量的差異,在「奠」劇裡,是以俄瑞斯特斯為主要復仇的執行者,也是他的決心最大,然而在「厄」劇裡,他卻是聽從著別人給的方向去實行,比起厄勒克特拉的企圖心也相對地弱了許多,間接地突顯了厄勒克特拉的重要性,因為她才是這個整個復仇計劃的指使者。另外,「奠」劇裡還描寫了母親的夢境,強化了弟弟的復仇是神的旨意和其未來必可得的成功,而整段裡不時出現對於神明的祈求和聲明,更顯出了那個時代對於神明的敬畏和依賴,但在「厄」劇裡,卻大多是以人的想法和陳述做為連貫,再次傳達了以人為重的時代意義。
接著便是復仇的部分。「奠」劇在歌隊的一大段獨白後,場景轉到了宮城外,當母親聽見俄瑞斯特斯已死的消息時,還佯裝悲傷,其實心裡暗喜,而入宮接受款待的俄瑞斯特斯,也在歌隊要奶媽契莉莎傳話時讓埃癸斯托斯不要有戒心,且在他問話時佯裝不知詳情下,讓俄瑞斯特斯和埃癸斯托斯單獨共處一室,使他復仇得以成功。而被僕人的叫喚引來的母親,雖然向俄瑞斯特斯求情,但最後他仍在和母親的爭論後親手殺了母親。
「厄」劇則是在歌隊獨白和一聲叫喊後,由報信人帶回勝利的消息並且描述了殺害埃癸斯托斯的過程,接著弟弟帶著他的屍首回來,厄勒克特拉對著屍首訴說了他的愚蠢。接著姐弟開始爭論起殺母的計劃。此時,母親到來,她和厄勒克特拉各自為自己的立場辯證,母親在無法說服女兒的情形下,進入屋內打算趕快為小孩祭祀後就離開,卻落入姐弟倆的圈套,終被殺害。而緊接的歌隊、俄瑞斯特斯、厄勒克特拉的對話,描述的當時的場景。
在這個部分,「奠」劇裡,一開始歌隊的獨白陳述的多是一些天理和隱喻,之後歌隊協助計劃的比重也頗大,但在「厄」劇裡,歌隊獨白卻是講述了一個故事,後來計劃執行時,只是在一旁的附合著,兩相比較,歌隊的重要性在後者劇本的重要性和地位減弱許多。
另外「奠」劇對於殺害過程並沒有多加描述,只是告知一個結果,而「厄」劇則是藉由報信人和三人對談,將過程訴出。這顯示了早期劇本對於人較不重視,劇情的前進只是為了明示神意的崇高的和推出最後的寓意以警示人心;而到了後期,戲劇的娛樂性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人們開始期待劇情的變化。不將過程直接搬演,而是透過事後描述的方式呈現(在Euripides的時代,多數劇作在描寫血腥場面時,都是以事後描述的方式編寫。),一方面是因為直接將血腥場景呈現,對於劇情和觀眾並無太大的正面意義;另一方面則是因為「看不見的部分永遠超過看得見的」,人的想像力無限,任何搬演都不會比觀眾己身的想像力精采。
此外,「奠」劇裡俄瑞斯特斯和母親的爭辯,與「厄」劇裡厄勒克特拉和母親的爭辯,相較之下後者精采許多,也為後來弟弟「替父復仇」和「殺母違倫」的審判爭論,有了更充裕的鋪陳和解釋。此外,在「厄」劇裡,姐姐的堅決和弟弟的軟弱也在兩人的爭論中,再一次地有了明顯的對比。
最後一個部分便是結局。「奠」劇是以俄瑞斯特斯不停地說自己必須離開,前往阿波羅神殿才能保全性命,因為他看到蛇髮女人在後頭追趕他,接著歌隊簡述了這個家族的悲哀,且以一問句帶出三聯劇的下一部分「善好者」作結。而在「厄」劇裡,則是由卡斯托耳(即宙斯的兒子們)指示俄瑞斯特斯前往雅典,而讓厄勒克特拉嫁給皮拉德斯,姐弟相互告別,最後是歌隊的一句寓意深遠的話作結。在劇情的合理性上,以後者較為順暢,而且也顯出了三聯劇和獨立劇本在結尾台詞的設計上的差異。
綜觀這兩個劇本,大體上可以看見的是時代的演化:從「神的宗教世界」回觀到「人的世俗世界」;女性和低階級人民地位的尊敬和抬升;戲劇本身對於人民的意義,從原本的宗教性到後來的娛樂性;歌隊的地位和質詢意義不再;以及寫作手法的能力和劇情結構的緊密度的提高。在這樣的比照下,不僅突顯了古希臘藝術、宗教與社會人文間密不可分的關係,更了解時代所賦予人類和其所創的文明如何相輔相成,共同塑下歷史的每一頁。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