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積獎勵 建商印鈔機
台灣都市建築已趨向極高密度的空間型態,但顯而易見的,我們都市的公共設施卻並未因獎勵容積的制度,而有相對應的增加,反而造成了容積的失控。
到底我們的政策出了甚麼問題?是甚麼讓我們的容積獎勵變成空氣,並成為建商免費的「印鈔機」?
從公共政策的角度來看,容積獎勵背後其實都有蘊涵著照顧公眾的好意,學理上當然不是免費的,而是必須回饋對大眾有益的事項。
然而容積獎勵在實際操作的過程,很容易淪為行政上的操弄,抑或成為建商取得狂暴利益的一個窗口。
這些年來,容積獎勵在台灣,常是被當作公共設施建置的萬靈丹,舉凡開放空間、公共停車、環境融合度、創意建築、綠建築等不及備載。
但這些看似具公益性的項目,卻在現實操作下,無法發揮其公共的利益。換句話說,容積獎勵所肆放的高額利潤多半被建商或特定的人士取得,而應回饋的設施的落實,不是不符合地區需求,或二次施工加以隔絕、抑或對整體都市並無任何助益。
簡單的舉例說明真實容積獎勵操弄的過程與方法:
一、開放空間容積獎勵:適當開放土地以作為公共使用為開放空間獎勵的依據,惟當建商以此之名取得樓板面積進行販售後,便多以維護住戶安全的名義加以隔絕與阻攔一般民眾使用的權益。
因此,開放空間不開放,早就成為「傳統習俗」,對公共來談,開放空間如同虛設。
二、停車獎勵:以台北逐漸邁向以大眾運輸發展城市的發展脈絡下,小型汽車的停車需求其實已不若以往,停車獎勵已漸不符合當代的真實現狀,更甚於捷運車站周邊依舊給予停車獎勵、豪宅地下以機車停車位陳充為獎勵的依據。
顯而易見的,停車獎勵早已跳脫出當時立法的用意,變相成為賺取資本的操作手段。
三、綠建築獎勵:綠建築為針對單一建案的設施建設所提出的概念,惟以生態城市觀點來論述都市環境,綠建築其實無法使我們都市的環境產生全面的改善,更甚者綠建築容積獎勵所增加的樓地板面積所生產出的二氧化碳,根本無法折衝更多。
四、環境融合與創意建築獎勵容積:建築的規劃與設計的優劣及都市關係的維持,是做為一個建築師所應必備與考量的,即怎能作為獎勵容積的名目之一?
但容積發展迄今,似乎無名不獎、無目不給,容積的膨脹、都市密度持續擴張,但容積獎勵卻無法趕上都市的需求。
台灣的容積獎勵政策,並不是「免費」的贈送容積給特定對象賺取利益,問題的核心是在於我們獎勵容積的項目,無法真實回應當代城市轉型後,社會生活與公共的需要。
因此,台灣的容積獎勵政策雖非「免費」,但卻只換回「空氣」,公共設施不是形同虛設,不然就是不符合需求。
容積制度沒有回歸都市計劃總量管控的機制,一直是台灣都市發展最嚴重的問題。
容積獎勵成為資本家手腕操弄技巧的競技場域,「會鑽的人就是大贏家」,除了造成獎勵制度的浮濫與公共設施提供的不對等外,都市的真實需求仍然沒有在這制度中被凸顯出來,諸如社會住宅、都市防災等。
因此,我們要求,容積政策應回歸都市計劃做一有效的控管,容積的挪移應更符合都市真實的需要,而並非淪為資本競逐的遊戲之中,讓容積政策更具公益與社會正義。容積獎勵,雖非免費,但是我們要的不是空氣,而是牛肉。
(作者為中華民國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理事長)中國時報【黃瑞茂】2011/01/13
都更 好利多 執政萬靈丹?
內政部擬定「都市更新產業行動計畫」,將自民國一百年起,以4年時間投入184.6億元,進行30年以上老屋重建、30年以下建物進行拉皮的都市更新推動計畫,預計帶動2千億元相關產值,每年政府示範2萬戶,可帶動經濟成長0.12%。
根據營建署預估,未來未來相關申請案件,會集中在台北市和新北市「量會非常大」。目前國內30年以上舊屋有302萬戶,另20年到30年之間的舊屋,需拉皮的有170萬戶,政府希望藉由這項計畫,帶動內需型產業、強化建物安全、經濟成長以及改善都市景觀。
放寬容積率並非促進整宅更新的萬靈丹
都市發展局認為,都市容積是市民的共同財富,必須依法在社會公平的原則下仔細檢討。容積獎勵並非推動整宅更新的萬靈丹,若未經詳細的規劃,反而將過度引入地區人口,造成公共設施不足及交通衝擊等的惡性循環及增加社會成本負擔。
整宅的問題複雜,非單以放寬容積即可解決問題。整宅除居住面積過小外,尚有產權不清、住戶間不同的財務負擔能力、週邊公共設施配合等問題需整體規劃。有關整宅容積之獎勵,本府亦刻正審慎檢討研擬方案中,期兼顧整宅居住空間更新提升、都市發展公平正義原則及公共設施服務水準之維持。
到《容積獎勵 非都更萬靈丹,卻成建商印鈔機》的永久網址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