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的颱風天過後
一到辦公室就有學長推薦
他及他兒子連續兩天六日跑去電影院看了兩次
接著學弟也推薦~真的不錯看
開始我才對這片產生些許的好奇
導演在之前曾拍過很唯美震撼短片的~塞德克 巴萊
這可在youtube上看到
因為一般來說若是大眾正在盲目追趕的東西
我都會在心理給它打個小小的疑問說?
像那種十年前排隊買葡式蛋塔
幾年前排隊買那個日本在天母開設第一家的甜甜圈ㄚ
這些那些~絕對不會看到我跟著一頭熱的民眾排隊說
然而~那天講好嚕~要一起去看海角這片
果真~該片具有詼諧性 地域性 反諷性 批判性 及南部在地草根文化等等
看到讓電影院的人笑聲不斷~充滿很俗又有力的詼諧對話
原來導演或者編劇~每段的鋪陳劇情都是有它要表達的涵義與
希望供觀看者思考~電影背後所要表達的觀念或角度
好電影是值得思考劇情背後所代表的涵義
昨天看到蘋果日報的社論剛好以社會學角度的影評觀念來探討
我覺得評論得不錯~因此~在此我把它複製上來供大家思考
~~~~~~~~~~~~~~~~~~~~~~~~~~~~~~~~~~~~~‵
蘋論:《海角七號》拯救國片
2008年09月22日蘋果日報蘋論
如果以前那些自命清高又矯情的電影工作者和評論家謀殺了國片,
那麼死亡多年的國片,竟被《海角七號》救活,不能不說是奇蹟。
顯現台灣主體意識
目前已出現《海角七號》現象。年輕人在網路上,大量討論此片;從不看國片的菁英份子,也好奇地買票進場一探究竟。電影院大排長龍,營收逾億。年輕人甚至把扁家藏在天涯海角的7億元謔稱為「海角七億」。現在沒看此片的人,會被看成麻瓜;而片中那些沒沒無聞的鄉土演員,則一夕之間成為紅星,廣受歡迎。
這部片子其實準確擊中了台灣民主化這十多年來,台灣主體意識高張的心理現實,對本土從鄙夷到接受,再到欣賞喜愛,忘卻日治時代、國共內戰、228、白色恐怖,完全走出歷史的悲情,快樂開朗又天真還略帶幼稚地大膽表現極其土氣的台灣人生活面,已看不出自卑感帶來的掩飾性不誠實。主體意識,已內化成生活的理所當然,與心理的渾然天成,青年導演魏德聖成長於民主與主體意識的新台灣,才會那麼自然流暢地說出這麼通俗精采的家鄉故事。
這部片子正面挑戰過去的典範:南部╱北部──電影一開始男主角在台北街巷中砸爛吉他時罵的「X他媽的台北」,反映出人們對台北政治喧擾、非本土和虛矯的反感,然後全片移師屏東。台語╱「國」語──全片多數時間講台語,而且是很鄉土又幽默的台語,顛覆語言政治正確和國語的正統性與菁英性迷思。
台灣╱日本──由一個戰後返日的日本老師給台灣女孩的情書做背景,對比女主角日本女孩愛上台灣男主角,輕輕點出殖民╱後殖民,男╱女性別政治的重組,十分準確的顯現出台灣主體性不但從國民黨外省優越意識中覺悟,也不再回首駐足於日本情結。
劇情可更精緻集中
族群融合的想像尤其能感動觀眾,本省、原住民、客家、外省、日本歌手,都在一場音樂盛宴中沒有了彼此。當然西方式的搖滾最後也與本土樂師、樂器與唱腔水乳交融了。這些不正是台灣人民所衷心期望的嗎?
這部片子的缺點是什麼都想講,塞太多東西,不少旁生枝節,若剪去20分鐘將更精緻集中。本片有日片《扶桑花女孩》的影子,可以學習人家的剪接和成熟的表現方式。
~~~~~~~~~~~~~~~~~~~
若照片有侵權 抱歉請告知
文章定位:
人氣(407) | 回應(1)| 推薦 (
0)| 收藏 (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電影欣賞 |
此分類下一篇:
美人心機此分類上一篇:
諜對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