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自我」,是馬祖教人的目標,也是整個禪的主旨。這點我們可以從馬祖和他的另一位高足大珠慧海的故事中看出,當大珠第一次見馬祖時。
馬祖問他:「你從那裡來」?
大珠回答:「從越州大雲寺來」。
馬祖又問:「來這裡作麼」?
大珠回答:「來求佛法」。
馬祖便說:「我這裡一點東西都沒有,還有什麼佛法可求,你自己有寶藏不顧,離家亂走什麼」?
大珠便問:「什麼是我的寶藏呢」?
馬祖又說:「現在問我的就是你的寶藏,這個寶藏一切具足,沒有欠缺,運用起來非常自在,何必向外追求」。
聽了這話後,大珠不用思考和推理,便立刻洞見自性。另外汾州無業也是以同樣的方法悟道的。無業本來專研律宗,深通經藏。在他第一次見馬祖時,馬祖看到他那偉岸的身材,響亮的音調,便說:「外形巍巍堂堂,裡面卻沒有佛」。
無業很恭敬的跪下來說:「我粗研三乘之學,稍有心得,可是對於禪宗的即心是佛之說卻始終不能了解」。
馬祖說:「這個不能了解的心就是佛,並沒有其他的了」。
無業仍然未悟的問:「這樣說來,那什麼是祖師西來所傳的秘密法印呢」?
馬祖又說:「你這個大德現在正糊塗的很,且先回去,等下再來」。
無業正要離開時,馬祖更在他背後喊著:「大德」。
無業轉過頭來,馬祖便問:「是什麼」?
聽了這問話,無業便立刻大悟。
有時馬祖也用粗暴的方法來加速學生發現自我,有一次,水潦和尚問他說:
「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在禪宗的問答裡,問祖師西來意,就等於問佛法大要)。馬祖並沒有回答這個問題,而要水潦恭敬的禮拜,等水潦彎下身子時,馬祖卻把他踢倒,奇怪的是,水潦卻因此而大悟,站起來後,反而拍手呵呵大笑的唱著說:
「也大奇,也大奇,百千三昧,無量妙義,只向一毛頭上,一時識得根源去」。
唱完向馬祖行禮而退,後來他作了方丈,常對學生說:「自從一吃馬祖蹋,直至如今笑不休」。
從書中記載,我們可以想見馬祖一定是身體偉梧,精力充沛,據說他是牛步虎視,舌頭長得可以舐到鼻尖。雖然書中沒有說他叫起來像獅吼,但他的聲音一定很大,這可以從百丈最後開悟的故事中看出。當百丈隨侍馬祖的時候,馬祖正看著床角所掛的一個佛塵,百丈便說:「正在用時,要離開用」。
於是便拿開佛塵,把它豎起來。馬祖便說:「正在用時,要離開用」。
於是百丈又把佛塵掛回原處。馬祖便振威大喝一聲,震得百丈的耳朵聾了三日,也就由這一喝,使百丈完全的開悟了。
我們可別誤會馬祖是常用嘴巴「喝」和腳「蹋」的。雖然禪師的教法都不能缺少那種使人震驚的元素,但他的教法多半表現得很溫文,很巧妙。例如有位大官問他是否可以飲酒吃肉,他便幽默的說:「飲酒吃肉是你的祿份,不飲酒吃肉是你的福氣」。
馬祖運用這種方便法門的巧妙之處,可以從他和石鞏慧藏的談話中看出。石鞏本以打獵為生,最討厭見到和尚。有一次當他趕鹿經過馬祖的菴前時,馬祖迎面和他相碰,石鞏問馬祖是否看到有鹿跑過,馬祖反問:「你是什麼人」?
石鞏回答:「打獵的人」。
馬祖又問:「你知道如何射吧」?
石鞏回答:「當然知道」。
馬祖又問:「你一箭能射幾個」?
石鞏回答:「我一箭能射一個」。
馬祖便說:「照這樣看來,你實在不懂得射術」。
石鞏問道:「那麼你懂得射術嗎」?
馬祖回答:「我懂得」。
石鞏問道:「你一箭能射幾個」?
馬祖回答:「我一箭能射一群」。
石鞏便說:「彼此都是生命,你又何忍射殺一群」。
馬祖乃說:「你既然知道這點,為什麼不射自己呢」?
石鞏回答:「你要我自射,但總是沒有下手處」。
馬祖便說:「你這個人有無數劫的煩惱,到今天都完全斷絕了」。
於是石鞏便拋掉弓箭,出家拜馬祖為師。
有一次,石鞏在廚房裡工作,馬祖問他作什麼,他說:「正在牧牛」。
馬祖問:「怎樣牧牛」?
石鞏回答:「當牠走到草地,我立刻把牠把拉了回來」。
這話贏得了馬祖的讚嘆說:「你是真懂得牧牛之道了」。
由他們這種愉快和諧的談話中,令人很難想像到他們對於個性的控制和訓練又是如何的無情和猛烈。
馬祖隨時都在鼓舞學生要有大無畏的精神。有一次五臺隱峰推著車子,馬祖正好伸著腳坐在路中,隱峰請求馬祖把腳縮回去。
馬祖卻說:「我只伸不縮」。
隱峰也說:「我只進不退」。
兩人相持不下,於是隱峰不顧一切,仍然推車向前,結果輾傷了馬祖的腳。
馬祖回到法堂後,便拿著一把斧頭說:「剛才是誰輾傷了我的腳,快站出來」。
隱峰便走到馬祖前面,伸出了脖子。馬祖只好放下斧頭。
有時馬祖喜歡故意引學生像趕鴨子似的到處去追逐探索。某次,有一個和尚問:「離四句,絕百非,請你直指祖師西來意」。
馬祖回答:「我今天疲倦,不能為你解說,你去問智藏吧」!
這個和尚便去問西堂智藏,西堂反問:「你為什麼不問老師呢」?
這個和尚回答:「老師叫我來問你的」。
西堂便說:「我今天頭痛,不能為你解說。你去問懷海吧」!
這個和尚又去問百丈懷海,百丈回答:「我到這裡也不會」。
於是這個和尚便回去向馬祖報告經過,馬祖便說:「藏頭白,海頭黑」。 這裡所謂白和黑,是指的白帽和黑帽,這本是一個典故,據說有兩個強盜,一個戴白帽,一個戴黑帽,戴黑帽的強盜最後用詭計又搶走了戴黑帽強盜所搶來的東西。這是說戴黑帽的比戴白帽的更為無情,更為徹底。同樣,百丈比西堂更為無情,更為徹底。因為西堂只是推說頭痛,好像他假如他不生病的話,可能會有確切的答案。但百丈的拒絕卻是非常乾脆和坦率的。依百丈的看法,這個問題是乎肯定和否定,不是言語所能表達的。正如老子所謂的:「道可道,非常道」。
我們在前面曾提到龐蘊,和他的偈子,至於他悟道的故事也是非常有趣的。在他第一次去見石頭希遷時,他問:「不與萬法作伴人的是誰」。
石頭便用手掩住他的口,這時他略有省悟。後來又去見馬祖,提出同樣的問題。
馬祖便說:「等你一口吸盡了西江之水,我才告訴你」。聽了這話,他便立刻大悟。馬祖和石頭,這兩位大禪師都是付出同一個問題,石頭用手掩住了龐蘊的口,是表示這個問題不能言談。至於馬祖也認為要說出這個超然物外的人是誰,像一口吸盡西江水一樣不可能。顯然他們兩人都深通老莊思想,龐蘊也是如此。他雖然是屬於馬祖的法統,但也做過石頭的學生。
雖然馬祖和石頭平分了禪家的天下,但他們之間並沒有敵對的的態度。而且最有趣的是他們常共同的接引學生,如藥山惟儼便是最好的例子。藥山最初學律宗,曾博通經論,持戒甚嚴。後來感覺這不是最後目的,大丈夫應該離法自淨。於是便到石頭那兒要求接引。他對石頭說:「我對三乘十二分教,已略知皮毛。
但對南方所謂『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說,卻始終不了解,懇請師父大發慈悲,為我指點」。石頭回答:「肯定不對,否定也不對,肯定和否定兩者兼有都不對,這時,你怎麼辦」?藥山惘然不知所措。過了一會,石頭便說:「你的因緣不在此,還是去找馬大鎮師那邊吧」!
聽了石頭的話,他便去參拜馬祖,提出同樣的問題,馬祖回答說:
「我有時教伊揚眉瞬目,有時不教伊揚眉瞬目,有時揚眉舜目者是伊,有時揚眉瞬目者不是伊,你究竟要怎樣了解伊」。
於是藥山言下契悟,便向馬祖禮拜。
馬祖又問:「你見到了什麼而向我禮拜」。
藥山回答:「我在石頭處,正像蚊子釘鐵牛」。
這也就是說不得其門而入,馬祖知道他已經開悟,便叫他好好保持這種悟力。
藥山在馬祖處隨侍了三年,有一天馬祖問他:「近日你有什麼心得」。
藥山回答說:「皮膚脫落盡,惟有一真實」。馬祖說:「你的見解完全深契於心,布於四肢。因此,你可以到任何山上去住了」。藥山說:「我是何人,豈敢住山作方丈」。馬祖便說:「沒有永遠的行而不住,也沒有永遠的住而不行。如果要求益於無所益,為於無所為。你便應該像慈航一樣,到處渡人,不要永遠住在此地」。
於是藥山又回到石頭那裡,雖然後人把藥山歸入石頭的法統,但實際上他是馬祖和石頭兩人之間的橋樑。
當藥山成為方丈後,他有兩個學生,一個道吾,一個雲嚴。有一天,當這兩位學生侍立在旁邊時,他指著山上的枯榮兩樹,問道吾說:「這兩顆樹,是枯的對,還是榮的對呢」?
道吾回答:「榮的對」。
藥山便說:「灼然一處,光明燦爛去」。
接著他以同樣的問題問雲嚴,雲嚴回答:「枯的對」。
他便說:「灼然一處,放教枯澹去」。
這時正好高沙彌來到,他又以同樣的問題問高沙彌。
高沙彌回答:「枯者從它枯,榮者從它榮」。
聽了這話,藥山便對道吾和雲嚴說:「不是,不是」。
這不是馬祖教藥山所謂的,沒有永遠的行而不住,也沒有永遠的住而不行嗎?事實上,馬祖,石頭,和藥山都深契於老子所謂的:「故物或行或隨,或歔或吹,或強或贏,或挫或隳」。
馬祖正像六祖一樣,善用相對法使學生能擺脫現象而進入形上,掙脫相對而進入絕對,超脫有形而進入真空。不論他用肯定法,或否定法,都是依據特殊的需要而定。他的說法並不那麼明顯,可是他無論採取什麼說法,他從來不曾說破,總是帶有幾分曖昧,好像有點作弄人似的,即使在他臨終時,也是如此。當時有人問到他的病情,他便說:「日面佛,月面佛」。
在佛家的術語中,「日面佛」是指活得很長,「月面佛」是指只能活一天一夜。馬祖的意思是說無論活得長和短,都沒有關係,只要他能發現真我。莊子曾說:「莫壽于殤子,而彭祖為夭」。「殤子」正像「月面佛」,「彭祖」正像「日面佛」。莊子有知,看到馬祖的話,勢必要會心的微笑了。
最後我們必須提到馬祖的一段故事,才能結束本章。這段故事是說儘管他出家學佛,但他的心中含有濃厚的人性。據說他回鄉小住時,受到鄉人的招待,可是隔壁的一位老太婆卻說:「我以為有什麼奇特,原來就是馬家的那個小子」。
這話使馬祖頗為感慨,寫下了一首解嘲的詩:「勸君莫還鄉,還鄉道不成,溪邊老婆子,喚我舊時名」於是他仍然回到江西,在那裡他前後一共住了五十年,直到八十歲那年才離開人間。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