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位於桃園縣觀音鄉西岸白沙岬頂,日據明治三十一年(西元1898年)創建) 白沙岬燈塔位於觀音鄉,舊名「石觀音」,相傳清朝咸豐十年,有農民在溪流中拾獲一顆天然石頭,形似觀音像,就在路旁築堂奉祀。之後當地舉人黃雲中倡建寺堂,因此稱鄉名為「石觀音」。 白沙岬燈塔是以磚塊堆砌而成的圓塔。二次大戰時,日本人高射砲擊落的盟軍飛機,撞毀燈具,掉落燈塔附近。光復後,海關修復為目前所見模樣。 燈塔位於西北挾長海岸線的突出點,地形與地勢得天獨厚,形成扼守海岸線的地理要衝,同時也躍居成為兼具軍事與經濟價值的重要港口。塔高:27.7公尺燈高:36.6公尺公稱光程:紅光22.6浬,白光25.7浬 參考書目:沈文台(2000)。《台灣燈塔圖鑑》。台北:貓頭鷹。《台灣燈塔之美》。財政部關稅總局。
(圖/位於桃園縣觀音鄉西岸白沙岬頂,日據明治三十一年(西元1898年)創建)
白沙岬燈塔位於觀音鄉,舊名「石觀音」,相傳清朝咸豐十年,有農民在溪流中拾獲一顆天然石頭,形似觀音像,就在路旁築堂奉祀。之後當地舉人黃雲中倡建寺堂,因此稱鄉名為「石觀音」。
白沙岬燈塔是以磚塊堆砌而成的圓塔。二次大戰時,日本人高射砲擊落的盟軍飛機,撞毀燈具,掉落燈塔附近。光復後,海關修復為目前所見模樣。
燈塔位於西北挾長海岸線的突出點,地形與地勢得天獨厚,形成扼守海岸線的地理要衝,同時也躍居成為兼具軍事與經濟價值的重要港口。
塔高:27.7公尺
燈高:36.6公尺
公稱光程:紅光22.6浬,白光25.7浬
參考書目:沈文台(2000)。《台灣燈塔圖鑑》。台北:貓頭鷹。
《台灣燈塔之美》。財政部關稅總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