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倚天屠龍記(請放大螢幕解析度 否則相片會被裁切)
Ps. 為悼念金庸先生駕鶴西歸,
重PO奇摩部落格時期之舊文,但因不同平台語法不同,
舊文新PO後,無法見到插圖,連昔日訪客最喜愛的
背景音樂,也沒有了聲音!
因茶米的部落格只是玩票性質,不想再花時間去處理,
舊文新PO所衍生的沒圖片問題,容易補上,至於沒音樂問題較難解決,還請海涵!
|
楔子 深山何處鐘
|
|
黃葉無風自落,秋雲不雨常陰。
此時恰是中秋時節,皖浙交界的天目山,秋風蕭颯,落葉飄飄。在通往山頂的險峻小道上,有一俗家打扮的中年文士正步履而上,且不時左瞻右顧,側耳傾聽。
約莫半晌,中年文士行至一草寮前,只見草寮門口書有一副對聯,
右幅日:「大江東去,波濤洗盡古今愁」
左幅日:「紫氣西來,雲霧潑開天地撼」
文士正感此副對聯意氣磅礡,草寮內忽傳出吟哦聲:
「家住雲鄉志在天,東西南北任留連,倘使劉備來三顧,不教諸葛美於前。」
「前輩高人,既知晚輩來意,何不現身相見。」中年文士發話道。
「好說,好說!施主請裏邊坐。」草寮內一法相莊嚴之老僧招呼道。
中年文士當即步入屋內,雙目環視,只見草寮內陳設簡單,老僧正端坐於蒲團之上,文士乃就便坐于蒲團前之草蓆上,並道:「高僧大德,晚輩打擾了。」
「老納雲遊四侮,日前方落腳於此,施主如何覓得此地?」
「晚輩近日因瑣事困惑,四出散心。今晨路過山下,忽聞鐘聲悠揚,由山頂裊裊而下,乃循聲至此,不意得見大師。」
「老納今晨一時心血來潮,施展獅子吼功夫,引動鐘鳴,老衲也正在納悶深山哪來銅鐘?」老僧轉口道:「施主尋尋覓覓,想必欲得高人指示明路。」
「大師既有此問,晚輩就直言以陳。」,原來此中年文士乃西湖靈隱寺幕後金主,靈隱寺自一甲子前濟公活佛仙駕西歸後,香火已一日不復一日。中年文士於年前接手靈隱寺後,為恐百年老寺被如雨後春筍的後起之秀凌駕,乃力圖振衰起蔽,延聘高人指點,於寺內推行佛道文化(註:濟公亦仙亦佛,其修行介於佛、道之間),藉以革除陋習,提升修行境界,并吸引香客,期使靈隱寺能名揚海內外。但推行終年,成效不很顯著,而外界之競爭壓力一日不減一日,文士憂心如焚。古云:「深山大澤,必有高人」,故文士於路經天目山下,聽悠揚雄渾之鐘聲,一時福至心靈,預感上山必遇高人指點。
「施主您這是捨近求遠吧!」老僧聽後道:「據老納所知,雷音寺法海禪師有兩位高徒刻正行腳參學於貴寺,此兩位歷經滄海,悟道甚廣,施主何不就近請益?」
「您是說出身肉蒲團裡的那位淫人妻女的未央生及大盜賽崑崙?」
「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施主休犯口戒。」
「我靈隱寺內之長老,那一位輩份不比他兩個高,論師門嘛!法海禪師亦不堪相比。」
「施主此言差矣!俗諺有云”可以馬上打天下,不可以馬上治天下”,能打天下者,通常放不下身段,不屑紆尊就教,不識民間疾苦,曲高和寡。」老僧鄭重地道:「未央生雖係晚輩,由於因緣際會,已修行至色身成熟之境界,賽崑崙亦參透”盜亦有道非常道”之法門。」老和尚潤了潤喉嚨續道:「所謂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修行大可不必有”恥於下問”的心理障礙。」
「大師教誨極是,敝寺長老若能放下身段,必可參透更多玄機,及促進上下水乳交融,寺內資源也將能充分利用。」
「當年老納落腳少林寺時,只要門下弟子的修行心得有我不解處,我必會要求弟子解釋至我懂為止。如果心得有益於全寺子弟,我也會要求弟子為全寺開壇講解。」老僧略顯得意地說:「就因為我有此旺盛的企圖心,所以對佛教各宗派間的教義紛爭,皆能予以開釋排解。如今行腳四海,遇有宏法道場,不論宗派,老納皆可上台打屁幾句。」
「可是現今受外界物慾橫流的影響,已很難找到像大師這樣的苦行僧。」文士有感而發道。
「今日佛寺確實也不好經營,以前到寺裡剃度受戒的常要千拜託萬拜託,現在貼個一年佈告,來的小貓也不過兩三隻。而最令人頭痛的還是大小和尚們沒有憂患意識,得過且過。」
「大師所言真是一針見血,晚輩正想為此事求教。」
「其實你不以強勢手法,而以推行佛道文化的軟性訴求來渡化眾生,也不失為高招。」老僧道:「不過成效不顯著,大概是大小和尚之間有了斷層。也就是說改革理念僅及於大和尚,小和尚們可能還搞不清你們在玩什麼戲法。」
「請大師作進一步開示。」
「我想你們首先要做的是灌輸大小和尚們的危機意識,讓他們瞭解寺廟香火如人之生命,總有老衰的一天。今天香火鼎盛,并不能保証明天香火不墜。要想維繫香火不滅,唯有大小和尚們皆能體認優勝劣敗的事實,大家有共存共榮的共識及互信。如果大小和尚們個個只求獨善其身,縱使有再好的制度,也難以剷除你們寺裡的病根。」
「能不能點出更具體的做法?」
「你先思考一下,什麼叫改進?什麼叫改正?」
文士略微思索後道:「改進大概是精益求精,好還要更好;改正大概是改善偏離之處,使之導入正軌。」
「對極了!改進正是你們的大和尚要做的,而改正則是小和尚的職責。」
「願聞其詳!」文士恭謹地說。
「譬如說佛寺香火不盛,大和尚們應去思考佛寺的架構、運作體系、修行方針、軟硬體設施等是否跟得上潮流的演變,以及修行產物是否符合香客所需。小和尚們則應思考現有設施要如何正確而恰當地發揮,才能夠提供給香客最佳的服務,以及思索修行走向是否偏離寺方之指導原則。」
「大師您這是說易行難!」
「為什麼會說易行難?」老僧杏目圓睜地說:「這都是行者專業知識或背景知識不足所致。你看看東瀛倭子不是做得很好嗎?這其中的差異就在於東瀛倭子上上下下的求知慾、學習心強。」
「說的也是,大小和尚們若有意願不斷地增進自己在工作領域的知識與能力,香火不盛才怪!」 文士若有所悟道。
「但反過來看,和尚們學習慾不高,抱著出公差的心理聽道,有一些你們自己也要自我檢討一下。」
「有那些我們沒有做好。」文士情急地問。
「那就是沒有做好源流管理。」老和尚語重心長地道:「也就是說從開始的規劃工作就要做好。你要開壇講道,先要去分析道義是否符合聽道者的需求、能否有助於聽道者的修行、以及道義難易是否適中且能提起聽道者興趣、誰是最適合講道的最佳人選等。講完道後,還要要求聽道者作自主檢查,檢查自己學到些什麼,那些可用在修行上,爾後就依此做點檢與跟催,逐一追蹤檢討所開講壇是否開花結果。如果未做此績效分析及追蹤,一味趕鴨子硬上架,其結果常常是勞民傷財!」
「這麼麻煩!我一直以為從寺內找些德高望重的長老,或從外面聘請得道高僧,就可做好教育訓練的工作。」
「外來的和尚會唸經是沒錯,但可能端來的菜肴太豐盛,沒法針對你缺什麼營養,需要上那道菜來補給。結果不但沒對症下藥,還可能讓和尚們吃壞了肚子,導致以後見菜色變。所以先要選擇與過濾,不要全盤接受。」
「聽大師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為了使百年老寺脫胎煥骨,讓人耳目一新,晚輩想將靈隱寺另覓新址擴建,不知大師以為然否?」
「施主有此決心令人讚賞,不過要留意擴遷新址正如同新婚夫婦另起爐灶一樣,費用往往增加不少,你要如何來吸收這增加的成本,可得傷點腦筋!」
「百年老寺,人員老化,維持成長己屬不易,要再吸收這增加的成本,不知如何是好!」文士惶恐地道。
「老納有一處方倒可一試。」老僧思索片刻道:「百年老寺成長的阻力是人,所以你不妨先推行例外管理。所謂例外管理就是將特殊者找出來管理。就人來講,諸如不學習、報喜不報憂、留兩手、不傳達、推責任、不敢管(做好人)、講困難、考上司、一問不知、二問不清楚、三問沒資料等等類型者,秉著”多瞭解,少誤解,求諒解”的精神將其揪出來專案管理。經此整頓,或許可令人耳目一新。」
「今日承蒙大師傾囊相授,茅塞頓開,大恩不敢言報....」未等文士說完,老僧大手一揮,口誦:
「因明展現於知見,內明弘傳於群命。」隨即閉目打坐。
文士不敢多作打擾,於地上留下伽籃尊者之偈語:「大師一粒米,大如須彌山,吃了不了道,披手戴角還。」起身離去。
詩云:「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己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時度此身。」欲知文士此番離去,能否重振靈隱寺雄風,使之名揚四海,且看下回分解。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