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今年生國三,國二時我就教他了,是個單親的小孩,有時早熟的思想讓我有點訝異,跟他間已經沒有師生的感覺,有的只是嘻嘻哈哈無話不談的朋友關係。他功課好,更畫了一手好畫,第一志願:師大美術班。但有趣的是他與父子間微妙的關係:
記得有一次:他身邊沒錢,老爸上班所以先跟我借,說著說著就聊到,有一次他跟他老爸吵架,他嘔氣就不願低頭跟他老爸拿錢,為了節省開支,於是就買了嘎哩,煮了嘎哩飯一鍋,用塑膠袋包好放到冰箱,打算吃一個禮拜,吃到第三天放學後回家一看,天丫!!嘎哩飯竟然不見了,他找了半天,竟然在餿水桶裡,原來是他阿嬤清理冰箱時,不知道是什麼東西覺得有點噁心,就將他丟了,當然最後還是他老爸主動拿錢給他。不過這對倔強的父子竟可僵持約一個月,誰也不願先開口去關心對方,而我那學生也很逞強愛面子,他可以找他媽媽、阿嬤、大伯、叔叔求救,可是他就是不願,怕家醜外揚,竟會想到要煮一鍋嘎哩飯,當三餐吃,自尊與面子究竟有多少價值,竟讓兩個相愛的人誰也不願先去關心對方。
最近去他們家家教
學生突然問我:『你有沒有覺得我家變得不一樣』
我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就是不覺得有啥不一樣
他說:『你有沒有注意到我加電視不見了』
我說:『對耶,你沒說我到沒察覺』
他說:『我又跟我爸吵架了』
我說:『吵架就吵架,鬥嘴就鬥嘴,跟電視有何關係?』
他說.........
那天我在看電視,我老爸在看書,
我老爸說:『小聲點,轉到三(音量)』
我就說:『你又沒有要考試,平常我看書你還不是開到八』
老爸說:『不然不要看』
我回說:『不看就不看,反正我只有星期六偶爾看而已』
………………
老爸說:『不然大家都不要看』
說完!就將電視搬到樓上。
於是我問他說:『你看,最後不就是兩敗俱傷,你不但沒得看,你也害你老爸連唯一的嗜好也被剝奪了,你會不會有點自私?』
他說:『哪有!我老爸都去我阿嬤家看,我有時趁他不在偷偷從樓上搬下來看,算算時間他快回來又趕快搬回去,真的很重耶。』
我聽了只是覺得他們的行為很好笑,只是不知電視何時能重見天日,當然當老師的我又將:贏了真理傷了感情的故事說了一遍。
又有一次突然聊到幼稚:我問你認為你老爸最幼稚的行為是啥?
他說:有一次晚上天氣很熱,客廳有冷氣就跟他一起睡,睡前他突然喃喃自語地說:『天上一顆流星......』一連講了三個廣告的台詞,我就回他說:『你都幾歲拉,還裝可愛』那晚兩個人沒再多說,就各自睡去了。他說:我知道他想拉近我們間的距離,他認為如此話題可以減少彼此間所謂的代溝,但反而讓我覺得幼智。接著我告訴他:『至少他努力了,你是否也該嘗試改變?』,而他只是沈默。
突然想起學生在父親節那天上完課九點10分,學生問我蛋糕店有沒開,我說:應該沒了。他說不知要不要送禮物給他老爸,我說:要當然要,重在心意,要不要我載你去。他說就在巷口不用了。(說來慚愧!自己也裝傻了二十幾個年頭了)
又想起學生說過:有一次他老爸很晚還沒回來,害他擔心得一直沒睡,果然喝醉酒,深夜一點多點自己騎車回來,一回來就往廁所理鑽,吐了一地,他整晚沒睡。隔天早上,他對他老爸說:『你知不知道,你喝醉酒,還騎車回來,萬一被車撞死都沒人知道』他老爸說:『你這小孩講話怎如此惡毒』,說完兩人又各自上班上學。我說:『你何不改口說,老爸你這麼晚還不回來,還喝醉酒又騎車,你知不知道我有多擔心,你不為自己想,也為我想想,好嗎?』。他說:『唉呦!這樣的話我想我一輩子都說不出口』。我說:『那何不用寫的?』。他說:『難難!!』。
(告訴他很簡單,但想想若換成我可能也真的說不出口)
有一次上課,我突然問他:喂喂你爸爸勒?你說我爸爸去學校上課,上有關親子互動的課,我很好奇,接著我問是他自己去報名的嗎?你說:不是,是我幫他報的,我聽了第一個直覺是你擅自作主,你老爸一定很不願意去上,但你更聰明,你說你已經報名不能不去,你又說:我爸!每次都急著要我做這做那,每次都吹吹吹吹,也不尊重我的意見,一直把我當小孩,所以我希望他去上上課。聽了你的話,我覺得你先斬後奏高明,但你爸爸願意去上,也充分展現了他的誠意,我想他也努力試著找出彼此的問題,當我們上課上到一半,突然有一通電話打過來,看你眉飛色舞,我很好奇地說,你女朋友打電話給你呀?你說不是:我爸打電話給我,你說:他跟你道歉,平時沒重視你的感受,他也跟你說,謝謝你為他報名,讓他有所收穫。你知道嗎?我聽了好感動,因為一個傳統的男人,要放下父親的尊嚴,去跟自己的親兒子道歉,那是需要很大的勇氣,但可惜的是,他並沒有將『我愛你』三個字說出。我說:也許是換你回饋與互動的時候了,記得有機會適時地表達,那怕是一句話或一張紙條,我想心靈的互動那已足夠。
天上的雲為何總是藍的,天天朝夕相處,明明互相關心,確確在乎彼此,就是不願將內心真正的自己表達,簡單的幾個字就是說不出口,表現出的關心竟是傷害,在他身上又看見自己當年的影子,中國傳統教育就是如此束縛,上一輩的人都壓抑了自己的情感,不善與子女互動,以打罵的方式認為是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自然子女回應的關心盡是語刀,音音刺耳,句句傷心,是反射 ?是循環 ?
是不是我們也不知不覺中犯了相同的錯誤,越是關心的人,越是親近的人,說出的話卻割得越深,卻傷得越重,反而是朋友、同學、同事,說話卻懂得進退拿捏,給人面子,尊重對方,自己的親人難道不需要嗎?我們真的希望如此嗎?也或許為人父,為人母後方知父母心,但為何要繞這一圈,這一圈真的很大,很冤枉且很不值啊。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