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我很喜歡看廟會、湊熱鬧,尤其是神明遶境遊街時,總喜歡鑽到大人的前面,看著一隊隊服儀殊異的陣頭從面前走過,宋江陣、八家將、還有臉上、後背淌著鮮血的乩童,讓人又敬又怕。神明遶境,可以算是台灣的神明信仰中,極具特色的常民文化。這和美國小孩看玫瑰花車遊行應該有異曲同工之妙吧!
然而,在這樣的民俗活動當中,最讓人退避三舍的,就是鞭炮了,每次只要看到有人要放鞭炮,就趕緊摀住耳朵,躲到大人的身後,深怕被不長眼睛的鞭炮炸到。
這樣的恐懼絕非膽小,事實上鞭炮本就是個具有危險性的玩意兒,從小時候自己玩水鴛鴦在手上爆炸,到大學時中秋節和同學玩鞭炮,同行的女生眼角炸傷,再到出社會後,高中同學結婚,幫忙在前導車放鞭炮的另名同學不慎讓鞭炮在車內引爆,幸好只有西裝燒壞…。種種親身經驗,加上報紙上偶而就會看到爆竹廠爆炸死傷;迎娶車隊放炮不慎,前導車炸開,喜事變喪事等等;因鞭炮引起的不幸事件經常可見,然而大家卻是見怪不怪,好像這樣的悲劇,也是文化的必然?
然而這樣的鞭炮文化,隨著時間的推移,火力也不斷在增強。大概是看多了官府衙門放煙火吧!地方上的廟宇輸人不輸陣,連珠炮、沖天炮已經不夠看,蜂炮、大龍炮、各式高空煙火已然是廟會新寵,而不同於官府的煙火大秀有安全管制,這樣的廟會煙火往往是在人群聚集的廟埕、住宅區、甚至是馬路中央就炸起來了。我本身就有一次恐怖經驗,當時帶著小學三年級的女兒,各騎一輛腳踏車要去才藝班上課,經過一座正有陣頭朝拜的廟宇時,遠遠見到有人要在交叉路口的正中央燃放大龍炮,我趕緊停了下來,可是騎在前面的女兒還不自覺傻呼呼地朝著前方騎去,眼見大龍炮已點燃,點火的人也早躲得遠遠的,小朋友卻是朝著危險直行而去,任憑我狂喊她的名字,聲音卻被旁邊鐘鼓齊鳴的聲音給淹沒,女兒完全沒察覺危險的存在,就在幾秒鐘的瞬間,眼睜睜看著大龍炮在女兒身邊不到兩米處炸開。小朋友嚇呆在那邊,連哭都忘了哭,只要這枚炮再晚個一秒鐘爆炸,就是一場悲劇,而放炮的人早已隱沒在人群中,能要誰負責呢?
前兩天,也不知是哪位神明的誕辰,離家不遠的神壇,從傍晚開始,不斷有來自其他廟宇的陣頭朝拜。整夜,各式各樣的火炮震耳欲聾,停在路邊的汽車被震得警報器此起彼落直響,原本應該是莊嚴肅穆的鐘鼓聲卻在爆震當中顯得紊亂無力。玻璃窗被爆炸的火光映得通亮,震波的威力彷彿會將玻璃震得碎裂,原本拿著衣服想要洗澡的女兒不敢進浴室,因為害怕站在窗戶邊會被炸傷。
我的腦海中想起的是「搶救雷恩大兵」中搶灘的戰爭爆破場面,而我們就在這樣身歷其境的戰爭場景當中,忍受了兩個小時的爆震、噪音、與無奈。
這樣戰爭似的迎神賽會,一個晚上大概花個幾十萬跑不掉吧!所以我從來不捐錢給前來募款的廟方執事,每次我總客氣地說:「我們家沒拜拜!」
事實上我們還是拜祖先,拜神明,但就是不想將錢拿給廟宇這樣製造噪音、製造滿地垃圾地糟蹋掉。
台灣是個宗教多元的社會,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佛教寺院、天主教與基督教的教堂,或是伊斯蘭清真寺,他們的宗教儀式,都是莊嚴、安詳的,唯獨在臺灣最草根、信眾最多的各式宮廟,敬神的方式,卻是如此的喧鬧、危險、令人卻步?
神明真的喜歡鞭炮嗎?將祂的殿堂吵得活生生像個戰場、讓週遭的信徒百姓情緒緊繃,沒辦法好好念書、沒辦法好好吃口晚餐,必須忍受那震耳欲聾,幾乎要把玻璃震裂的恐怖景象?
其實也未必,就在那戰爭之夜的隔日上午,我在臺中都會公園,看著台中永興宮的神轎車以及鐘鼓隊引領著數千民眾跟隨神明腳步走向兩公里外的九天玄女廟。這是一場由民間團體舉辦的健走活動,宗教色彩淡薄,主辦單位特別強調為了環保,所以不放鞭炮。當特地前來開場的副總統鳴槍,第一聲厚實的大鑼敲下,威武的鼓聲擂動的那一刻,小時候那種對廟會期待、對神明崇敬的心情,又從心裏面浮現。
神明真的喜歡鞭炮嗎?還是我們應該還給敬愛的神明莊嚴肅穆的儀禮呢?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