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瓜不是人人愛吃,我就是那吃不了苦的人之一。從小只要餐桌上出現苦瓜,無論大人再怎麼哄騙,說不吃就是不吃。即使到了長大之後,聽聞吃苦瓜有種種的好處,也見識到苦瓜各種美味的料理方式,但也只是偶而淺嚐,稱不上喜歡。
有一回到頭份拜訪高中同學,晚餐在一家客家餐館吃鄉土野菜,同學點了一道山苦瓜炒鹹蛋,印象中那苦瓜比以前吃過的苦瓜稍苦一些,而且個頭看起來迷你許多。餐畢,並沒有因此喜歡上苦瓜,只是多知道了有「山苦瓜」這種東西。
後來偶而在山間的小路旁一睹這種果熟時呈現橘紅色、紡錘型、表皮像苦瓜一樣長著突疣的迷你苦瓜,不過實在很難讓人將它的苦味與這可愛的外表聯想在一起。其實山苦瓜雖苦,但所含的苦瓜鹼成份號稱可以排毒、消腫,除了生果和嫩葉可以料理食用,還有人將它的成分用在抗痘的保養品上呢。
只是我早已過了長痘痘的年紀,所以跟它只有點頭之交,並未激發出什麼特別的火花。直到蘿蔔坑也發現了山苦瓜,才讓我認真注意到這種可愛的植物。
山苦瓜的原生地據說是在熱帶亞洲,在台灣究竟是原生亦或引進栽培,我沒有找到明確的說法。可以確定的是全台的平原至低海拔山區郊野,許多地方都可以見到它的蹤跡,呈現相當廣泛但是局部的分布狀態。近年來由於食用和藥用的功能被發覺出來,有些地方也開始將它當成經濟作物生產了,花蓮即是它的主要產地之一。
蘿蔔坑的山苦瓜是自己悄悄長出來的,偶而在這棵樹下、或者在那片鐵絲網上頭,就會突然出現一棵,然後在一段時間之後,又悄悄消失無蹤。在蘿蔔坑這塊土地上呈現不定時、不定點的零星分布,跟它在全島各地的分佈模式有異曲同工之妙。
和所有的瓜類植物一樣,山苦瓜也是蔓性植物,它的葉子呈現相當深的掌狀分裂,算一算還真有五根手指頭呢。當它還在雜草叢中蔓生時,並不特別引人注目,可是一旦開了花,那鮮黃的花朵就會成為視覺的焦點。
山苦瓜的花大部份是雌雄同株異花,據說也有少數是雌雄同花的情形。那要怎樣才能分辨雌花、雄花呢?最標準的方法當然是去觀察它的雄蕊和雌蕊,不過對於平日不曾研究植物構造的人而言,其實還是霧裡看花。還好對山苦瓜而言,有個很簡便的方法。仔細瞧瞧,有些花還盛開的時候,花梗上頭已經有個紡錘模樣的小苦瓜在那兒蓄勢待發,我想那應該就是雌花了吧!不過這純屬個人觀察,如有謬誤,敬請指正。
除了花的鮮黃之外,山苦瓜果實成熟時的亮橙色更是令人驚豔,讓人忍不住想摘下來嚐一嚐。且慢!千萬別弄錯喔,成熟的山苦瓜可是具有毒性的,所以如果真想品嚐它的滋味,趁著還青綠的時候趕緊摘下來吧!
別以為山苦瓜的色彩變幻到此就結束了,當它果實成熟開裂時,裏頭艷紅的種子才是最後的璀璨演出。一旦鳥兒受到顏色吸引吃下種子,再飛到園子的另一角嗯嗯之後,就是另一棵山苦瓜生命故事的開始了。
說了這麼多,大家一定好奇一向自賣自誇的老許這回對自家的山苦瓜口感評價如何。其實…
我沒吃耶。一開始不就說了我不耐吃苦嗎?倒是有一次,蘿蔔坑新秀阿雅興奮地摘了幾顆說要回去小木屋料理,過了幾天,虛心請教她的試吃心得,誰知她卻是一臉無辜地說:「對喔,那些苦瓜到哪裡去了呢?」
我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太難吃被小姑娘給湮滅證據了,總之又是無頭公案一件。所以就保留一點想像空間吧,說不定蘿蔔坑的山苦瓜是甜的喲!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