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您是否曾在路邊的荒地上注意過這樣的小花?一整串豔麗的金黃,上面繡著一絲絲的紅色條紋。當它還是花苞的時候,尾巴高翹,看起來就像一群黃色小鴨聚集在這細小的花莖上呱呱喧鬧一般,由下而上,由大而小,看來好不熱鬧。等到開花的時候,鴨翅膀往上掀,露出鮮黃的翅背和尖尖翹翹的鴨屁股,就變成一朵美麗的黃野百合花了。
黃野百合是道地的台灣原生種,不過長得既不像百合,分類上也和百合相差十萬八千里,所以千萬別望文生義以為它是黃色的野百合。或許您不認得它,甚至根本沒見過它,那其實也很正常,並不表示您沒有常識。雖然黃野百合在台灣的平地郊野相當普遍,但是它出現的地方通常是廢耕的開墾地,或是沒有大樹遮蔭,酷熱乾旱荒煙漫草的草生地,就像…蘿蔔坑一樣。通常一般人不會無聊到跑進這種地方賞花,而這麼可愛的小花又沒有識貨的園藝專家想到將它培育成美美的盆栽,擺在賣場讓大家欣賞認識,所以就被埋沒到現在了。
可是它的確具有那種讓人遠遠見到就會忍不住想趨前瞧個究竟的懾人魅力,我和它的第一次相遇便是如此。那是在南橫公路的中之關停車場,當時我是去勘查工程,趁著中午暫歇之時揹著相機閒晃,遠遠地便被停車場外緣一串亮眼的黃花所吸引,走近一看,發現是一種不曾見過的豆科植物,就此邂逅了這讓人驚喜的可愛小花。
事後想想,海拔將近2000公尺的中之關對於原本分佈於低海拔的黃野百合而言,實在是太高了一些。由於當時停車場的工程剛完成,它又是出現在停車場的邊緣,推測可能是因為工程用的砂土裏頭夾帶了它的種子,才因緣際會地讓同樣來自平地的它和我,因為這個人為工程的牽線,相見於這海拔2000公尺的深山之中。
至於蘿蔔坑的黃野百合,大約是從第三年開始出現。第一次發現它時很開心,沒想到多年不見的老朋友再次相聚是在自己的土地上。它在蘿蔔坑的數量不會很多,只是偶而出現個一、兩株,每次發現都是一次驚喜。到了今年一月,可能是因為連續的低溫與乾旱讓其它原本強勢的外來植物稍稍收斂了一些,能夠適應這種嚴苛氣候的黃野百合反倒從一堆掛掉的植物殘驅中間左一棵、右一棵地竄出來,幫顏色最單調的蘿蔔坑之冬點綴上一點一點的金黃。
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黃野百合和它的豆科家族親戚們一樣,具有固氮的本事。當植株完成生命循環,回歸大地的時候,就成為最佳的氮肥來源,讓之後長大的植物可以長得頭好壯壯,可以說是老天爺派來蘿蔔坑的養分小天使喔。
到了三月,除了仍然陸續在開的花兒以外,開得早的黃野百合植株上也已經結了一根根的小豆莢。剛長出來的豆莢是綠色的,然後逐漸轉熟為深咖啡色,外型很像一串掛在竹竿上晾乾的縮小版烏魚子,看了讓人流口水。而接下來它的種子會怎麼傳播?是像小炸彈一樣,外殼開裂、向外彈射嗎?還是會有某種小鳥來吃它,將它帶到下一個適合生長的地方繼續繁衍呢?
很有趣的問題,繼續觀察中,希望能夠找到好答案。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