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6-03 01:48:29| 人氣68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悼念1991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 Pierre-Gilles de Gennes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我這裡好像變成諾貝爾獎得主的訃文區.. :p

知道這個消息是上週會議中, 我一個同事在他主持的 session 結束時宣布的. Pierre-Gilles de Gennes 在 5/18/2007 因癌症過世, 享年 74 歲. Pierre 是定義出我們這個領域的人, 領導法國許多科學發展, 曾來過台灣, 是我們這個 workshop 系列第一屆的講員, 只要在這領域, 多少都念過他的理論, 或者與他接觸過, 大家默哀一分鐘. 與會的一些人是與他更接近的朋友, 後來有個講者還將他的那場演講向 de Gennes 致意.

我其實與 de Gennes 的接觸並不多, 他長的很高大, 會在脖子上打領巾, 演講裡許多他手畫的圖, 能將很複雜的系統講的很簡單. 我在當研究生時, 我還有拿他寫的書請他簽名, 感覺也蠻可親的. 我很喜歡他寫的 Fragile Object 這本書. 他描述現象都用比擬的方式, 很容易了解. 在這本書, 他對法國科學教育有很深刻的批評, 裡面很多見解, 也很合適在台灣的科學教育. 我現在教書, 也常會引那本書裡的內容.

Pierre 小時身體不好, 所以沒上小學, 到 12 歲之前都是由在家教育. 他 23 歲時拿到一個物理教學的學位. 而那時在 Saclay 的原子能委員會有個管理者注意到他的天分, 甚至請了 Limo 載他到這個加速器實驗室參觀. Pierre 很驚訝那裡設施的新穎與完善, 因為他以前都認為做研究的環境應該比較破舊些. 就跟他們簽約做工程師, 在那裡他也完成他關於中子散射與磁性的博士論文. 拿到博士學位後, 像許多其它法國的理論物理學家, 他到美國做博士後研究, 在 Berkeley 跟隨固態物理大師 Charles Kittel 做博士後. 之後他回到法國的 Orsay 任教, 迷上了超導這個現象, 他組了一個實驗與理論的團隊, 大家合力研究這個現象. 不過低溫超導的進展很緩慢, 四年後, 他們決定換方向, 將研究主力轉到液晶. 七個研究群包含光學, 核磁共振, 缺限, 化學, X-ray, 流體與理論學家將他們所知道的知識都貢獻到了解液晶. 基本上他們的研究墊定了 LCD 的基礎, 只是很可惜, 那時大家沒想需要專利權, 並未申請專利, 否則那些錢可做為將來研究的 funding.

再之後, Pierre 開始研究高分子物理, 他一樣找了一群實驗學家, 形成一個高分子研究團隊, 他們對高分子物理的了解貢獻很多. 對於 Pierre, 他覺得物理與化學是密不可分, 所以他後來還主持了一個含概這兩個領域的研究所(l’Ecole supérieure de physique et de chimie industrielle (ESPCI).

1991 年時, 他因 discovering that methods developed for studying order phenomena in simple systems can be generalized to more complex forms of matter, in particular to liquid crystals and polymers 獲得諾貝爾獎. 得到諾貝爾獎後, 他想告訴高中生關於科學與創新, 所以他到約兩百所高中演講, 強掉用手學習科學, 丟棄記憶與公式.

之後他離開 ESPCI, 但到 Curie Institute, 一個非常跨領域的研究所與醫院, 在那裡醫生, 生物學家, 化學家, 物理學家一起研究. 在那裡, 他開始研究 cell adhesion 和記憶.

de Gennes 有很獨特的風格, 他很喜歡 ”low cost” science. 不喜歡大儀器大設備的那種科學研究. 他的理論也總是簡潔且直觀, 而不喜歡很多很長繁複的計算或者數值演算. 他投稿也重來不在乎所謂 ”high impact” journal. 他這一生中可能只有一篇 PRL 的文章. 雖然他是個理論學家, 他非常強調實驗的重要性, 鼓勵學生從手操作眼睛觀察來學習科學. 我想這是培養直觀的最好方法吧.

這裡是他的一些 quote..
”In Latin countries, there is a tendency to believe that theory governs the universe. I totally disagree. Contact with reality is vital. It is only then, after careful reflection, that one tries to explain.”


台長: 快樂的轉圈圈

您可能對以下文章有興趣

人氣(68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研究教育 |
此分類下一篇:從碩士班氾濫看台灣高等教育廉價化
此分類上一篇:橡皮的彈性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