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牛津劍橋—牛群渡口的夢想地
作者:彼得.沙格爾/朱劉華譯
出版社:先覺
就像星空中兩兩相望的牛郎織女星,地表上也有兩顆閃爍著燿燿星暉的學術雙子星---牛津與劍橋,不但已經成為無數學人親臨的聖殿,更是吸引世界廣大遊客沾染風雅的覽勝之地。在英倫之境培育而生的『牛劍』(牛津與劍橋合稱的單詞---Oxbridge)是如何從繫著牛鈴、牛群雜沓的河岸渡口,轉為首相、文豪、諾貝爾得主等等精英培育的搖籃?循著牛鈴聲,或許可以覓得蛛絲馬跡。
本書從牛津.劍橋這一對密不可分的學術雙胞胎的歷史談起,現今廣為周知的兩校划船比賽,正昭示著彼此的競爭關係,不僅在運動競賽項目,在諾貝爾獎、研究資金、社會的名望、政治的影響力等等面向,兩者維持著一貫的緊繃與對峙,互有消長,誰也不服誰。就是這樣的風格與張力,讓無數的學理、文學在此激盪,也培育出無數學術巨擘。
但是,可別以為兩校之間會英雄惜英雄,默許彼此的存在價值,他們對自身學府的強烈優越感,自古以來可是『另一個地方』(牛津與劍橋互稱彼此的代號)都無法比擬的。不僅在校譽上的斤斤計較,連在許多事物上,彼此都有特定的稱號與規定,連學院之名也可以因所有格代表的那一撇『’』,隨著標示位置的不同而區分成截然不同的名號,【Queen’s】vs.【Queens’ 】(參閱p.38)!錙銖必較的程度,讓人大開眼界。這就是英國人,哦…不!該稱牛津人、劍橋人的脾氣吧?
對『牛劍』的傳統、歷史作了完整的介紹,作者便著墨在牛津各學院的介紹(作者有另一本書《劍橋.牛津》,則以描寫劍橋為主)。不過,作者的切入點稍有不同,從建築、藝術、歷史、文學、飲食到鄉野奇談,多面向堆疊這個古老的城鎮樣貌,但是這個城鎮最重要的骨髓,則有賴引述聞人名家筆下的牛津描述。作者藉由這些對牛津的讚美或批評之語,帶領讀者一起走訪作家筆下描摹的場景、觀察這些歷史遺跡、啃讀時空留下的韻味,穿越今昔風華後,作者絕對不忘評斷一番,而且還帶著英國人七歪八拐的幽默,就如同獨特的英國腔,矯柔中卻又讓人忍俊不住。在此,我們可要提提作者的背景,他可是個德國先生!
書中有段文字提及:「牛津大學主要是一種思惟場所,而不是參觀的景點,適合於讀者,而不適合於旅遊者。」(p.88)到牛津,一賭大學城的繁華、見證古蹟之餘,這段耐人尋味的話語是否也透露著牛津的與眾不同?倘若,你同意這樣的觀點,不妨讀讀這本經過作者咀嚼後,反芻而得的牛津,或許,我們不用繫上牛鈴,也可以來到一個如夢似幻的渡口。
你,看到了嗎?鈴鈴鈴….…
by 杜一2004/8/20
http://www.netandbooks.com/taipei/books/data.asp?id=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