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這篇文章真是深得我心啊!雖然身在美國,我常常在思考台灣的未來(連作夢都會夢到),也許你從來就不同意我的看法,覺得我這個人眼界狹小、角度偏頗;但是你絕對沒辦法說我的眼光短淺的。學公共衛生的人,本來就習慣用大角度、長時間來看待問題,應該會比其他專長的人能超脫出現有格局的。
民進黨執政後慢慢向右傾斜,放棄了很多我們當初因而支持她的理想,轉而變成討好財團和選民短期利益的淺盤政黨。我的確是已經慢慢地開始思考,最近也和我的好朋友談到:台灣是不是已經到了需要新政黨的時候了。以前建國黨曾提出「兩大兩小」的政治理論,主張台灣需要兩個大黨(國民黨和民進黨)和兩個小黨(新黨和建國黨),各是中間偏右、中間偏左、極右和極左。結果,事實證明:在兩大黨夾殺下,小黨根本沒有生存空間;國民黨分裂出來的親民黨(其實她比國民黨還要國民黨,決策方式仍然獨斷,只是少了黨產和深化入社會各角落的的黨組織)輕易就吃掉新黨,連骨頭都不剩。現在變成了一大(民)兩中(國、親)一小(台聯)的複雜局面,政治操作也演變成兩集團互咬,完全失去理性,只剩下赤裸裸的政治立場而已。理論上應該越小的黨會越激進(因為要引起社會注意),然而在台灣,每個黨在惡質的媒體炒作與催化下都在比激進的,提出越離譜的主張的越紅。而且這些主張還是脫離不出鬥垮對手的思維的,小鼻子沒眼睛的小狗紅目政客佔九成,想法幼稚又嘴巴惡毒。
政治是很弔詭的,實現小黨長期訴求的,往往是大黨。像國民黨實現了民進黨所主張的國會全面改選、總統直選、開放黨禁報禁、平反白色恐怖時期迫害案件等(這些都是國民黨在蔣中正時期曾經積極栽培的彭明敏所提出的「台灣人民自救宣言」的內容,現在一點也不足為奇,但是在當時卻犯了大罪,牽連甚廣)。現在的在野黨卻提不出「新願景」,疏於經營新力量,囿於舊勢力而不可自拔,每個政黨都吃像難看,就像我媽媽常說我吃飯的樣子是「內山剛出來的」。國民黨和親民黨請我們「回頭看」,說他們執政時人民比較好過,我卻只看到他們執政時自私自利、名不正言不順的夢魘。民進黨要我們「向前望」,我卻望不到以前他們主張的願景有任何實現的可能。這些人是怎麼了?像參加運動比賽一樣,只想怎麼贏,完全忘記了運動是快樂有趣的這回事了。輸贏的確是殘酷的現實考驗,有權力後才能談怎麼來「實現願景」,但同時要贏得信任和尊重才是最重要的。現在哪個政黨值得我們信任了?又哪個政黨神聖到需要尊重的??哪個黨執政後能趕快統一的?又哪個黨得勢後會宣佈獨立的呢?統獨論戰是世界上最無聊的事情了,既沒有人願意被自大自卑又可憐到相信自己謊言的共產黨統治,也沒有人希望吃人民解放軍的盲目民族主義子彈(可憐的香港,沒有靈魂的六百萬人)。
好啦,罵他們也沒有用,不如想想我們需要怎樣的「新政黨」,還有該期待哪個新力量能崛起。嗯...,首先,我們要的是個有理想的中間偏左的政黨;再來希望她不要全面執政(但可以入閣),但是要小而有力,不斷就同一個方向提出新訴求、發起新運動,壓迫執政者改革,實現我長期以來一向主張的「社會民主主義」。很奇怪,常有人提出似是而非的論調,說社會福利會讓人民變懶、不想工作,削弱生產力;其實根本不然,反而是有良好社會福利制度的國家才有很高的生產力。例如瑞典人口不滿一千萬,國民生產毛額卻是和台灣相當的(兩千三百萬人賺輸一千萬人);有良好的社會安全制度與合理的財富分配,才能讓生產力爆發出來,不要讓女人被綁在家裡帶小孩或照顧癱瘓的老人,窮人無後顧之憂才能努力工作脫離貧困,不是嗎?二次大戰戰後,阿根廷、菲律賓和黎巴嫩等國不都遠比台灣富庶,現在呢?原因就在於這些國家的土地與財富被少數人壟斷,所以社會經濟沒辦法進步,政治也陷入執政者向有錢人乞討權力的泥沼裡。昨天馬來西亞總理瑪哈地才向國民道歉,說他當了二十多年總理,沒有改變馬來人,讓馬來人還是懶惰不願積極工作。但其實那樣的社會,是沒有辦法給想努力工作的人有公平機會的。有溫和改革的社會主義和定期輪換的民主制度才能讓國家長治久安的;開明獨裁政治可使讓國家短期內富強起來,但是無法長期安定發展的,像二次大戰前的日本和德國,就是殷鑑。現在的中國,更是一隻可怕的怪獸,富強以後不想侵略鄰國才怪,但一旦發動戰爭,國家的發展也就跟著玩完了(福克蘭群島戰爭後,阿根廷軍政府就倒台,當初的執政者都被判軍法,國家至今仍一蹶不振)。
好,再來,哪個力量是值得期待的呢?民進黨的新潮流系嗎?還是澄社的學者願意下海從政呢?苟延殘喘的社運和弱勢團體?還有,這個新政黨的「共主」在哪裡?新願景又在何方?是的,「那個人」可能還在美國唸博士啦,哈哈。
我個人是比較期待新潮流能皤然覺醒,挺身出來創造不以追逐權力為目標的新政黨,她將是一面大鏡子,會照出政客全身的真面目的(知道自己頭上生瘡、腳底流膿,爛透了)。吳乃仁、邱義仁你們這兩粒土豆仁現在在幹什麼呢?回來吧!台灣人需要你們,而且,就、是、現、在。
阿國
2002.06.21 中國時報
期待中間偏左力量崛起
何榮幸
澄社抨擊民進黨政府向財團傾斜,只是點出台灣主要政黨一致「向右看齊」的趨勢,並且彰顯台灣缺乏左翼強力政黨的事實。對於台灣中間偏左力量而言,與其對民進黨執政寄予不切實際的期待,不如重新集結、乘勢崛起,才能在階級公平上帶給民進黨政府更大壓力,並讓台灣社會有更多元的選擇機會。
其實,批判民進黨背離中間偏左理想、放棄社會公平正義,就民進黨的本質而言並不盡切合。因為民進黨的崛起與壯大背景,在某種程度上只是「反國民黨/反威權聯合陣線」,這種聯合陣線雖然是基於反國民黨、反威權而策略結合,但卻從來不是以階級立場做為結盟核心理念。
由於階級矛盾並非台灣社會由威權走向民主過程中的主要矛盾,因此,台灣社會底層民眾雖然是民進黨的重要票源,民進黨本身卻是夾雜從左到右各種不同意識形態的「全民政黨」,而不是英國工黨、德國社民黨之類的階級與左派政黨。
換句話說,民進黨在野時期被認為中間偏左,比較注重社會福利與社會中下階層利益,這只是相對於國民黨右派政策所做的對比而已;事實上,除了新潮流系具有社會民主精神之外,民進黨多數派系及其理念作為,從來就是向右看齊而非向左傾斜,這是民進黨在左右光譜上始終曖昧不清的重要原因,也是民進黨在執政後會被認為「愈來愈像國民黨」的主要根源。
不過,真要追溯歷史,在野黨卻最沒有資格批判民進黨向財團傾斜。如果不是國民黨政府長期打壓迫害左翼力量,如果不是昔日當權者以「經濟奇蹟」掩蓋社會底層人民不滿,台灣社會的左翼力量不會如此虛弱無力,台灣社會底層人民更不會始終淪為經濟發展的犧牲品。
儘管工黨在台灣曇花一現、勞動黨並未形成氣候,卻不代表台灣不需要中間偏左政黨,更不代表中間偏左力量在台灣沒有發展空間。
台灣加入WTO、加速全球化腳步後,貧富差距、產業出走、南北與城鄉落差擴大、台灣在世界分工體系中重新尋求定位等社會矛盾,在未來勢必更加明顯與劇烈,要求階級公平呼聲也勢必層出不窮,中間偏左力量未來應會有更大的崛起條件與發展機會。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