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可貴,不在於形式上的儀式,而在於蘊含其中的原鄉精神。說傳統是人們心靈的故鄉、靈魂的歸宿,應該是不為過的吧?
我習慣用大角度在考慮事情,也時常在想:在這個地球上,我們是站在什麼樣的地方,有多少份量;在時間的長河裡,歷史會記載我們這一代有什麼貢獻?如果歷史重來,或是易地而處,我們會有什麼不同?要怎樣佔據有利的位置,發展自己,我們才能成為下一個世代全球競爭裡最有力量的一支?
答案其實很簡單又老套,就是要建立一個有傳統精神的新文化。
非裔美國人血緣很複雜,分別來自非洲大陸從西到東到南各個部族(北非還是阿拉伯人跟南歐人的天下);科學研究也證明黑人的基因多樣性遠高於高加索亞種(白人)跟蒙古亞種(我們東亞人),這是人類起源於非洲的佐證之一(但是這個世界上,其實高加索亞種人是居多數的,大約將近一半)。但跟分佈世界其他地方的黑人做比較,同樣的是:美國的黑人也失去了原來的語言跟文化,發展出了自己的次文化,音樂上有爵士樂、靈魂樂、Hip-Hop、繞舌歌等,當然更為人稱道的還有他們在全球體壇界的表現,只是他們的社會地位還是普遍低落的(我們西雅圖華大流病系的一百多個專任及兼任教員,只有一個黑人,然而黑人在美國的人口比例大約有12%耶!)。至於他們留在祖國的同胞呢?在十七、八世紀開始被歐洲列強征服統治,雖然二次大戰後一個接著一個國家獨立,他們已然失去了大部分的語言跟文化,淪落到貧窮、內戰與種族仇恨的深淵(很奇怪喔,常常一個小小的少校就可以搞個政變了,利比亞的格達費政變前就只是一個少校)。他們講法文(中非共和國和西非的象牙海岸等)、英文(南非、西南非及東非諸國等)、德文(剛果)或是西班牙文(西非一些小國還有尚未獨立的西屬撒哈拉-三毛的老公就是在那兒淹死的-),就是幾乎不會說自己的語言。他們信基督教(東非的衣索比亞比歐洲更早接受來自於中東的基督教,有千年以上的基督文明)、回教,卻放棄了原來傾向自然崇拜的宗教信仰(別忘了已知人類最早的宗教是六千多年前埃及尼羅河流域的多神教,最早的文字是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都跟歐洲沒什麼關係)。我來自非洲的同學們都是當地社會的高級知識份子(醫師),說英文、說法文,想留在美國、英國、法國,就是沒人想要回國的,這樣的國家民族怎麼會有希望呢?就算是他們拿到了美國籍、法國籍、英國籍,也很難成為當地社會的主流價值的。這就是遺忘了傳統,糟糕的地方。
唉呀,越扯越遠了,還好我上課是講英文的,除了流行病學,其他的都不會用英文講,所以廢話就不會太多,可以準時下課。我們現在接著往西方看,西元476年歐洲北方的日耳曼蠻族入侵,羅馬帝國滅亡,「黑暗時代」(Dark Age)開始(然而以君士坦丁堡 - 今天的土耳其第一大城伊斯坦堡Istanbul - 為政治中心的東羅馬帝國則一直延續至1453年才被新興的鄂圖曼土耳其帝國 - Ottoman Turkish Empire - 所征服)。在黑暗時代的大約一千年之間,是中古世紀歐洲歷史最晦暗的一篇,文明倒退、都市沒落、建築工程技術遺失、文學家藝術家科學家被漠視迫害,軍事經濟政治等制度都因為這個橫跨歐亞非的大帝國(集中於環地中海區)的滅亡而幾乎一夕間被摧毀。整個歐洲政治與社會解體並倒退到原始狀態,城市文明、商業活動、文學藝術幾乎消失殆盡,甚至有很長一段時間,商業是以「以物易物」的方式來進行的(以上是請教一位學歷史的專家的啦)。這段期間,北方蠻族並未有效地統治整個歐洲,鬆散的封建體制與政教合一的教會系統,藉著小型的莊園經濟與教士、武士、奴隸制度,嚴格控制了整個社會。在思想上,人們不允許有自己的想法,只能被教會獨家解釋的所謂「教義」所框限。有異議者就可以輕易打成邪惡的巫術,用所謂的「獵女巫」等運動,捉起來燒死再說(被火燒死了,就證明她不是女巫),或是給她一支掃把,推下山谷(摔死了,也就明白她不會巫術)。這就是一元化的教條與迷信阻斷了文明進步,可悲的地方。
話說二十世紀經濟與軍事殖民時代結束,人類打了兩場慘烈的世界大戰,然後開始美蘇兩大集團的長期對抗,最後蘇聯被集團內部的民主浪潮拖垮(但俄羅斯仍是世界強國),變成一個新興的民主國家;自封為第三世界國家領導者的中國,也因為「改革開放」而進入了世界市場經濟,於是「全球競爭」的時代來臨。現在,是台灣該要思考我們是不是有我上面所說的「遺忘傳統」與「一元化教條」危機的時候了。普遍認為西方文化比較優越,說英語是最高級的(卻不會說母語),過聖誕節、感恩節、萬聖節(卻不知道中元節對我們這個移民社會的特殊意義),我們快要遺忘了傳統;大部分人沈迷在統獨爭論,人們有立場沒是非(現在很流行的一句話「信者恆信之,不信者恆不信」),認為中國市場是台灣唯一發展的機會(卻沒看到中國經濟、社會背後的種種危機),推行本土化卻做成等同於「去中國化」,我們已有了一元化教條的病徵。
我一直覺得台灣缺乏好的傳記文學與深層的文化創意,傳記總是專為政治人物寫的歌功頌德式(或是批鬥扒糞式)的「味素書」,脫離了對於一個有人性有慾望的「人」的真實描述(沒有人寫過蔣介石娶過四個老婆、情慾權謀利益糾結的書吧?)。我們的社會也失去了對人物傳奇的創意了,變不出新花樣(西遊記幾百年來還是一個唐三藏加上一隻猴子、一隻豬跟一個沒個性的傻瓜的故事),「人」在文化上的位置被模糊了。其實題材俯拾皆是:我永遠也忘不了小時候某天吃完晚飯看著台視新聞主播張繼正在氣象報告後臨時插播的一則新聞(以前的新聞一版一眼,大都是總統在大會上昭示全國軍民同胞什麼什麼的,極少有插播新聞),他只是簡單地說:「天才諧星許不了,剛剛病逝於台大醫院」。我後來才斷斷續續地在報章雜誌上知道他本名「葉鐵雄」,背後有很多很多辛酸上進的故事。等了這麼多年,沒有人為這樣一個偉大的諧星立過傳的,更別說是拍成深刻刻畫人性、不落俗套、膾炙人口的電影了,也沒見過哪個電視台在他逝世週年的時候推出過紀念性節目的。一個時代的傳奇,可以串連起我們共同回憶的人物故事,就這樣被浪費了…。沒有小人物傳奇的社會,怎會有新文化的累積呢?
對於外國的文化,我們要的是吸納其精神(感恩、互助或是公義),不是橫向移植;要有加乘效果而增加內涵,而不是為了傚仿表面而掩蓋實質,進而忘了傳統。西洋的節日,如果不瞭解它的深層內涵的,就不要跟著瞎起鬨了吧!問問自己,你對自己的傳統,瞭解多少呢?客家朋友們,「三山國王」是哪三座山呢?「四縣」又是哪四縣呢?閩南漳州籍的朋友們,「開漳聖王」是誰呢?泉州籍的,「清水祖師」又是誰呢?父母來自於南部的,「王爺」信仰是什麼呢?燒王船有什麼意義?相信多數人對於耶誕節的由來還比較清楚些。
危機在哪裡?看到了沒?
實在不太想傷害大家感情的孤獨阿國
2003.11.22 中國時報
霧社事件搬上銀幕 國片賽德克巴萊找資金
中央社
台灣想拍電影的人很多,但資金問題卻令人頭痛。國片「賽德克.巴萊」以霧社事件為主題,企圖心旺盛的導演魏德聖和製作小組,二十四日將舉行記者會,放映斥資兩百萬元拍攝的五分鐘片段,希望吸引更多人投資拍攝此片。
「賽德克.巴萊」製作小組表示,此片是一群對電影懷抱熱情的年輕人,花費多年時間與精力,籌畫深具台灣英雄史詩精神與傳奇的「霧社事件」故事,從史料考據、劇本編寫、拍攝腳本到製作執行,均以國際級電影規格製作。
由於「賽德克.巴萊」規模盛大,氣勢磅礡,粗估經費約需新台幣兩億元,製作小組非常期盼企業界能投資拍攝。
有鑑於此,二十四日將開創台灣電影界先例,舉辦電影試映片發表會,希望證明此片的可觀性與市場性,也證明台灣絕對有能力製作具國際競爭力的優秀作品。
這段將近五分鐘的電影精華片段,耗資兩百多萬元拍攝,由數十位工作人員深入山區拍攝,剪輯、動畫特效、音效等後製工程,也花費數百小時精心打造。
製作小組對「賽德克.巴萊」深具信心,認為此片絕對會超越大家對國片的想像,深盼重視電影文化產業的企業團體能共襄盛舉。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