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8-01-17 07:33:24| 人氣4,06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桃園旅遊]:復興區的觀光新地標~新溪口吊橋及步道漫步行

推薦 4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影片欣賞:新溪口吊橋~是復興區的觀光新地標,再現溪口吊橋往昔風貌,更與天然美景相互輝應。2018.01.14.


影片欣賞:新溪口吊橋及步道漫步行(360度影片,請撥動畫面或轉動手機以觀賞前景)


溪口吊橋位於復興區澤仁里,過去原為當地溪口部落居民,跨越大漢溪至角板山的便橋,因舊橋已使用50年,因橋體老舊年久失修,前復興鄉長林信義提議,將溪口吊橋發展成觀光兼具的通道。

因此2014年6月經區公所拆除,原地採吊床式設計改建為全長303公尺的新「溪口吊橋」,及步道改善、排水工程等周邊設施已經完工,於2018年1月13日溫泉嘉年華時正式啟用。










溪口吊橋整體計畫經費1億5500萬元,吊橋主體工程約6000萬元。改建後的溪口吊橋長303公尺、寬1.2公尺,形式為吊床式,標高介於252至275公尺間,高度差約為23公尺,兩側拉高成M字型,行走其間有律動感、會很刺激。

串連角板山公園與溪口台地的溪口吊橋全長303公尺,是目前全台最長的吊床式吊橋,周邊的吊橋遊客中心、溪口廣場、溪口轉運中心及備勤中心等建設,也已陸續完工串連。溪口吊橋連接角板山與溪口部落,將與小烏來風景區連成一條旅遊動線。










溪口吊橋下方是大漢溪,隨著石門水庫枯水、滿水期可飽覽湖面落差的不同距離美感,四季變化的山水風景盡收眼底,目前暫定收費100元,人氣絕對會比屏東琉璃吊橋還夯。

由角板山公園沿上步道、下步道步行至溪口吊橋,約需20幾分鐘,吊橋僅10分鐘走完,然後再步行20幾分鐘(將近2公里),到溪口部落羅馬公路,再由接駁車接送,大部分時間都在走階梯與斜坡,對銀髮長輩是一大負擔,有人覺得風景美,也有人抱怨不斷。










溪口部落空間有限,請遊客不要開車進入部落,盡量以接駁方式前往,車輛可停角板山公園上台地停車場 、下台地仁愛停車場、復興區農會停車場,也可以前往羅浮停車後,搭乘接駁車到仁愛停車場。

由於上山路途遙遠,若從馬武督開車進去都要2小時,民眾可以把車停在石門水庫大壩碼頭(西碼頭),搭船前往溪口吊橋,以分散客源,避免塞車造成民怨,沿途可觀賞水庫風光,全程時間約3小時(含上岸40分鐘),票價:每人400元。










收費標準: 
1.全票(100元) ~無優惠適用者
2.優待票(70元)
(一) 6 歲以上未滿12歲國民小學學生,持有身分證明文件者。
  (二) 設籍桃園市居民且持有身分證明文件者。 
(三) 志工符合志願服務法第20條規定,持志願服務榮譽卡證明者。
(四) 機關、學校舉辦理觀摩參訪或戶外教學活動,持有證明文件者。
3.團體票(70元) ~30 人以上之團體。 
4.免費
(一) 接洽或執行公務之人員或執行法定公務持有證明文件者。
(二) 設籍桃園市復興區居民且持有身分證明文件者。
(三) 身心障礙人員持有手冊或證明者及其一位陪同者。 
(四) 未滿6歲兒童,持有身分證明文件者。 
(五) 年齡滿65歲以上人員,持有身分證明文件者。










前往新溪口吊橋交通資訊:
1.火車:
北上於中壢火車站後站/南下於桃園火車站下車,出站後轉搭桃園客運至大溪,再由大溪總站轉搭往復興、巴陵、高遶等方向公車,於復興站下車即可抵達。 
 
2.高鐵:
桃園站下車後,轉乘接泊車至中壢,轉搭桃園客運至大溪,再由大溪總站轉搭往復興、巴陵、高遶等方向公車,於復興站下車即可抵達。
 
3.桃園客運大溪站搭乘公車:
5104、5105、5106、5109等班次皆可抵達復興站。

4.自行開車(國道) 南下(北上):
從北二高大溪交流道下,往大溪市區方向接台7線北部橫貫公路,約16.2公里處右轉桃117線復興區中正路直行即可抵達。

5.自行開車(省道)
從宜蘭方向:
往台7線北部橫貫公路約16.2公里處左轉桃117線復興區中正路直行即可抵達。 從關西馬武督方向:
桃118線羅馬公路終點左轉接台7線北部橫貫公路,約16.2公里處左轉桃117線復興區中正路直行即可抵達)。

6.停車資訊:上台地停車場、仁愛停車場、羅浮停車場

影片欣賞:新溪口吊橋~是復興區的觀光新地標,再現溪口吊橋往昔風貌,更與天然美景相互輝應。
https://youtu.be/HGPhh_yT2l8

影片欣賞:新溪口吊橋及步道漫步行(360度影片,請撥動畫面或轉動手機以觀賞前景)
https://youtu.be/NL1HLRAijUw

台長: 台鈴(李道雄)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