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4-11-29 06:39:10| 人氣2,81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江蘇省]:蘇州“蘇州博物館”~貝聿銘大師封刀之作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蘇州博物館~貝聿銘大師封刀之作
 
去年10月下旬才開幕的蘇州博物館,位於齊門路與東北街交叉口,緊鄰著名古蹟太平天國忠王府,和江南四大名園之一的拙政園近在咫尺。 (2007年2月17日到蘇州博物館參觀)

融入老街卻又自成一種新潮氣勢,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在設計時是以「中而新、蘇而新」的設計理念,堅守「不高、不大、不突出」的原則,因此,沿著拙政園的白牆行走時,幾乎是不知不覺間進入了館內。古典中有現代,現代中蘊典雅,兩者自然相融、毫不突兀,在在展現了建築大師的功力。

所謂現代的部分,貝聿銘利用西洋風格的幾何圖形建構外觀,而內景方面又大量運用了江南山水和中國借景的手法。顏色上則是極簡的灰白,和周邊粉牆黛瓦的傳統民居融合得渾然天成,可說是集山水、園林於一體。

館內共有大小展覽廳32間,文物展品超過1160件,上起遠古時代,下至明清及近代,多為歷代珍稀佳作。儘管有人說館藏和台灣故宮相比不足觀,但特別的是,這裡收藏有江南四才子唐伯虎、文徵明等人的書畫真跡。

博物館的藝品販賣部有蘇州雙面繡,還有蘇扇、貝聿銘相關著作等,值得一逛。

●蘇州博物館:
.地址:江蘇省蘇州市東北街204號
.收費:門票1張20元人民幣(約合台幣83元)可同時參觀"太平天國忠王府"
.開放時間:9:00~17:00,16:00後禁止入園

大陸新華日報在去年10月7日有一篇,針對蘇州博物館新館的特別報導,特收錄在後,
 
[蘇州博物館]:蘇州博物館新館

[蘇州博物館]:蘇州博物館的入口大門之一,鋼條結構頗具現代感

[蘇州博物館]:貝大師大量使用幾何圖形,所設計出的建築物

[蘇州博物館]:貝大師集合了三角形.四邊形.菱形.圓形.打造出極具特色的建築物

[蘇州博物館]:台鈴嫂在蘇州博物館之中庭留影

[蘇州博物館]:台鈴在蘇州博物館之中庭留影

[蘇州博物館]:蘇州博物館之中庭水池與倒影

[蘇州博物館]:新館屋頂集立體幾何圖形,金字塔形玻璃天窗設計

[蘇州博物館]:木紋金屬遮光條的應用,使博物館充滿溫暖柔和的陽光

[蘇州博物館]:博物館內的展示品

[蘇州博物館]:博物館內的展示品

[蘇州博物館]:博物館內的展示品

[蘇州博物館]:博物館內的展示品

[蘇州博物館]:博物館內的展示品

[蘇州博物館]:博物館內的展示品

[蘇州博物館]:博物館內的展示品

[蘇州博物館]:博物館內的展示品

貝聿銘:蘇州博物館新館是我的"小女兒"              2006-10-07       來源: 新華日報 
  
在滿城金桂綻放的時候,蘇州博物館新館經過5年的論證、設計和建設,于中秋佳節揭開神秘面紗。該館總投資3.39億人民幣,包括新館建築和忠王府古建築,總建築面積2.65萬平方米,是建築大師貝聿銘集畢生智慧和情感的封箱之作。在大半個世紀的人生旅途中,貝聿銘用筆和尺“建造”了包括波士頓肯尼迪圖書館、美國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香港中銀大廈、法國盧浮宮擴建工程、德國柏林歷史博物館、日本美秀博物館等在內的100余項大型建築。昨天,在新館開館儀式上,90歲的貝聿銘先生臉上露出了燦爛的微笑,大師的微笑,是那樣迷人。

“中而新,蘇而新”——貝聿銘的命題作文

“既是蘇州的,也是世界的;既是傳統的,又是現代的。”這是貝聿銘在設計之初對蘇州博物館新館的定位,他稱之為“中而新,蘇而新”。

5年後的今天,當我們走進這座博物館時,能夠體會到建築那融匯中西、貫通古今的妙處,這是一座為蘇州量身定做的博物館。從東晉起,蘇州就有“山溫水暖,風物清嘉”的美譽,蘇州文化是精緻典雅和輕靈細膩的,因此蘇博新館的建築空間不大,但結構巧妙、意境深遠,恰如傳統的蘇州。但與更講究私密性的傳統私家花園相比,蘇博新館是一個公共的文化客廳,它親和而開放,恰如現代的蘇州。

博物館的基本色調是灰白兩色,正是粉墻黛瓦的蘇州所常用的傳統色,建築尺度與蘇州傳統民居也極為相似,在現代幾何造型中體現了錯落有致的江南特色。但是建材卻沒用傳統的木料,而是以鋼材和玻璃相替代。博物館裏到處可見三角形、菱形和平行四邊形的幾何圖案,還有無數並列的直線條營造出的韻律。

據蘇博的館長張欣介紹,貝氏設計遵循“1350模數”,所有的線條,不管以米還是釐米為單位,都是1350或其倍數,最終所有的線縫歸於一點,形成極佳的審美效果。

在博物館的頂棚和山墻上大量運用了玻璃,這不僅使得展區更加明亮,而且也使博物館顯得通透,一眼就可以從南望到北,從東望到西,當你從一個窗戶的不同角度看過去,就會體會到“步移景換”的蘇州園林趣味。博物館的建築和園藝古意盎然,但是那簡潔的直線條又散發著現代氣息,在貝聿銘手中,國際理念和中國品味水乳交融。

貝聿銘在設計展區前看遍了蘇博的藏品,他認為蘇博的文物以工藝品和書畫為主,器型不大,因此展廳也要小巧而別致。今年5月他來蘇州時,把最大的一個200平方米的展廳一分為三,分別展出工藝品、竹木牙雕、文房四寶,效果很好。收藏宋代畫作的宋畫齋,複製了宋代畫作上的茅草棚,草是蘇北濕地的紅茅草,在野外20年不腐爛。西區荷花池可供人們欣賞音樂,為了做好池邊的水幕墻,貝聿銘請來盧浮宮特聘的工程師來控制噪音,請設計美國世貿中心雙子樓結構的工程師來幫助建造。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設計新館,貝聿銘全部採用了國產材料,一來他不喜歡成“新館是拿錢堆出來”的印象,該省的儘量省;二來他也表達了對流行的一種否定,設計中有太多“一陣風”的東西,比如現在就很流行運用外國材料,其實中國有很多文化元素和特有的材料可供使用,我們不能否定自己的文化。

    拙政園、忠王府旁動土——世界級的挑戰

由於與世界遺產拙政園和國保單位忠王府都僅有一墻之隔,因此蘇州博物館新館的選址和設計一直很有爭議,人們擔心新館建設會破壞歷史風貌。但是現在,所有的人都可以放心了,新館為古街區加了分,它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特色鮮明,卻絲毫不顯突兀。

“太大是粗暴,太高是傲慢”,貝聿銘形容新館的特色是“不高不大不突出”,與拙政園、忠王府在一起,新館既不能喧賓奪主,也不是綠葉襯花,而是要相得益彰,相互呼應,同時保持自己獨特的個性和魅力,連貝聿銘自己也稱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但是設計取得了成功,2004年世界遺產大會在蘇州舉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遺中心主任巴達蘭在實地勘察後肯定了這個新館項目,認為它不會對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蘇州古典園林造成什麼影響。

蘇州市文化局負責人說,博物館新館建築採用地下一層、地面一層為主的結構方式,最高處不超過地面16米,其山水園是博物館與拙政園的過渡,而新館和忠王府(原蘇州博物館所在地)也有一道小門相通,今後同樣對市民開放。

原來齊門路一帶民居和單位混雜,電線亂拉,污水遍地,影響周圍的整體風貌,但在建館之前,蘇州沒有一拆了之,而是將址上的建築拍照建檔,一磚一瓦都編上號,原樣移建到南邊的小河對岸,保持了環境的完整。

根據蘇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拙政園、忠王府、蘇博新館將和附近的獅子林及新建的狀元博物館、吳門書畫博物館、工藝美術博物館、絲綢博物館、明清傢具博物館等共同組成一片文化街區,從而彰顯古城特色。

    樹和石頭的故事

在蘇博新館,樹和石頭是兩大有著生命的元素,也是貝老對新館建築的點睛之筆。

雖然新館內的樹並不多,但每一棵樹都有來歷和講究。貝老對樹的要求是:姿態要優美,線條要柔和,樹站立的位置也有講究,因為建築本身是硬的,只有剛柔相濟,才能相得益彰。誰能想像得到,館內的每一棵樹都由這位90歲的老人親自選定。

貝老最驕傲的是紫藤園內那棵文徵明手植紫藤,?龍盤旋,氣派非凡,那是從拙政院內當年文徵明手植紫藤上嫁接過來的,一支藤條,成為溝通古今的時光隧道,延續了蘇州文脈。

不僅是紫藤,貝老對館內每棵樹的種類、造型、年齡都有詳細要求,張欣館長掰起手指頭給記者介紹:松樹產自山東;杏樹來自光福;竹子來自竹鄉安吉;柏樹來自如皋…… “為了選樹,我安徽、江西、浙江、山東、福建、蘇北都跑遍了。可以這麼說,凡是最終種在館內的樹木都像選美冠軍一樣,經歷過無數次的海選和PK。”

貝老的觀點是:植物之美要讓觀眾看到、聽到、聞到。在主園西側,500多株烏芽竹疊翠如蓋,為體現自然美,貝老要求竹子之間要錯落有致,儘量復原竹林在自然環境中的形態,竹葉間要疏密有度,他不僅想讓遊客看到竹林的自然之美,還希望能讓他們聽到風過竹梢那一陣“沙沙”聲。園西南的一株桂花樹,則是最早移植進園的,因為貝老希望在中秋節開館之日,客人們能在新館賞桂、聞香。

在我國造園史上,疊石壘山是蘇州園林的傳統,但貝聿銘認為,蘇博新館要體現時代特色,理應有創新的營造手法。於是他從米芾的山水畫中得到啟發,“以墻為紙,以石為繪”,借拙政園墻壁為紙,把巨石切片,高低錯落排砌于墻前。從新館大門進入,在朦朧的江南煙雨中,遠遠望去,如同一幅繪在墻上的米芾水墨山水畫。張欣館長說,為了找到符合貝老要求的材質和色澤的石頭,他曾六上山東,去過福建,到過廣東,最終在泰山余脈找到了120多噸石頭。

為了讓新館建築在現代幾何造型中既能體現錯落有致的江南特色,又能充分利用自然光線,貝聿銘設計了由幾何形態構成的坡頂,既繼承了蘇州城古建築綜合交錯的斜坡屋頂,又突破了中國傳統建築“大屋頂”在採光方面的束縛,充分體現了“讓光線來做設計”的理念。

按理說,屋頂鋪小青瓦是蘇州傳統建築的特色,但貝老認為,小青瓦易碎易漏,且要經常更換,最終,他選擇了產自山西與內蒙古交界地帶的花崗石“中國黑”。這種石材,晴天是灰色的,下雨後就變成黑色,太陽一照又變成了深灰色,不僅使用壽命長,而且與蘇州建築傳統的黑灰白三色形成默契,為粉墻黛瓦的江南建築符號增加了新的詮釋內涵。

    貝聿銘:蘇州博物館是我的小女兒

10月7日晚,貝聿銘要在蘇州請客。客人是他在世界各地的親朋好友,他要請大家一起給他的“小女兒”過生日。“小女兒”是貝聿銘對他親手設計的蘇州博物館新館的愛稱。

5年前,85歲高齡的貝聿銘實地察看蘇博新址後,當仁不讓地說:“這個要我親自來做。”他說:為蘇州設計這座博物館,比我在其他國家設計那些建築要難得多,這是最大的挑戰,也可能就是我最後一次挑戰。”他承諾“連窗扣門袢都要親自設計”。

有人認為貝聿銘先生這樣的世界級大師,對蘇博新館這樣的項目無非是指點指點,其實不然,用“事必躬親、忘我境界”8個字來形容,再恰當不過了。

5年來,貝老對他的“小女兒”可謂傾注了全部心血。建設過程就是修改、調整、優化的過程,建築、陳列、用材、園藝、樹木、燈光都由他親自定奪,即使是一塊石頭,一個盆景,都要拍成照片電郵到美國,他點頭才能用,甚至連手提袋都是由他親自設計,以至於貝夫人說:“他常常半夜想到什麼,還要起身畫出來,工程得快點啊,時間長了,貝老身體吃不消。”

貝聿銘每年都來一次蘇州,每天他呆在館裏的時間一般會超過8個小時,仔細斟酌每一個細節:鵝卵石有點尖了,走路會扎腳,換成圓形的;宋畫齋內的美人蕉換成烏芽竹;正門庭院的羽毛楓移走,換成他親選的五針松……為了找一棵松樹,在開館前一星期,他跑了350公里才選定,就連水池裏的遊魚,他也要親自過問。

這種親力親為的態度讓大家戲稱他為“貝館長”,在工作狀態下,他一點都不像一個90歲的老人。貝老說:“中國有句成語,叫精益求精,我們就要有這樣的工作態度。”他還俏皮地對工作人員說:“你們工作這麼出色,我還提了這麼多修改意見,你們是不是要把我一腳踹回紐約啊!”

由於在拙政園和忠王府邊上動工,在蘇博新館矗立在人們面前之前,爭議聲一直沒有斷過。但貝聿銘臉上始終保持著平和的微笑,這是大師的風度,他心裏充滿自信。這並不意味著他是個固執的老人,他一直虛心地對待各種建議,他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試試看,探索一下這條路能不能走得通。”聽取館方的建議,他在“吳中風雅”展區開了一道門,解決了人流環通問題,避免了參觀完畢走回頭路的問題。在新館門口,他向認出他的市民們彎腰詢問:“你們看看,還有什麼意見幫我提一提。”

有人問貝聿銘為何對蘇州博物館新館如此情有獨鍾,他每每自豪地說:“我是蘇州人啊。”貝家原是蘇州望族,他至今仍清晰地記得小時候祖父帶他坐著轎子,穿過長長的弄堂去喝茶的情景,直到現在,他仍然保持著把“涼亭”叫“茶亭”的習慣。所以在新博物館的山水園裏,我們能見到那個設計得雅致幽靜的茶亭,那是貝老童年的記憶,也是他對家鄉發自心靈的眷戀情結。

貝老人生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海外度過的,在他90高齡的時候,回到家鄉留下這個凝聚著他心血的作品,在中秋節花好月圓之時開館,對他來說其意義遠大於這個建築本身。

The Sound Of Silence (畢業生) - 長笛演奏 

台長: 台鈴(李道雄)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