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他的<文化苦旅>、<山居筆記>、<霜冷長河>、
<掩卷沉思>、<千年一嘆>、<行者無疆>,終於,
又等到他的新書出版,書店上架那天我就買回家了,
說喜歡他?沒錯!但是,那種喜歡不是盲目癡狂的迷戀,
只是喜歡的運用文字的方式,以及說故事的技巧,
六百多頁,花了我好多天的夜晚,當然,
還是扣除吃喝玩樂的時間,因為,這幾年來,
我很少會為什麼書廢寢忘食了,即便連我喜歡的作家也不例外,
或許是我比以前更重視自己吧?
他不把這本書當作自傳或回憶錄,而稱之為<記憶文學>,
我能認同,畢竟的確充滿濃厚的文學性,但是,
他還是不經意,還是根本就刻意呢?我不確定,
但我相信他還是在書中處處流露出一般自傳或回憶錄,
所經常呈現出的歌功頌德,對我來說,這不算負面,
況且他已經修飾掩藏得很好,並不是很炫耀式的,
只是無法遏止地將很多驕傲自豪穿插在字裡行間,
不過說真的,比起很多所謂名人(尤其是政治人物及演藝人員!),
他真的算是含蓄且保留的了…..當然,
也可能是他的文字功力比較高明的緣故哦?
這本書中除了仔細品味他的文字之外,
也深入他的成長背景與家庭,因此,你彷彿跟著他,
走過一段時空隧道,更令人驚艷的,除了他們家,
你甚至感受到整個時代切面中民間生態的歷史,
不過,不是台灣的,而是大陸的,特別是那段充滿傳奇性,
或者該說是悲劇性呢?的文化大革命時期,
一段歲月的刻痕絕對包括前後其所有鋪陳與軌跡,
一位名人的評價通常很兩極,余秋雨也不例外,
即便他說他自己多麼不在乎很多過去的經歷中不愉快的記憶,
被欺壓、被出賣、被攻擊、被抹黑…..
或許那是那個時代造就的無情與無奈,但是無可避免的,
他還是用很巧妙的方式點出他的<敵人>,
或許是輕描淡寫,或許自認為已經非常客氣,
但是明眼人就是能第一時間看穿,或許,
這也是他平衡多年宿怨唯一的方法吧?也或許,
是我小人知心過分揣測君子之腹了?
總之是、非、對、錯,對我而言一概不重要,
重要的是我從這本書中收穫以及感受到我想要的。
<….那天,兩隻裝滿書籍的水泥船離開農場要到吳江縣城去焚毀的時候,
大家在水邊默站著,就像送別自己的靈柩。>
他寫他下鄉時面對行李中不合毛澤東思想的書籍被焚毀的心情,
身為同樣愛書的我,竟然感同身受,每回搬家,
什麼都能丟就是書不行,也因此常被笑傻,可是,
要我把自己喜歡的書丟棄,就好像要親手埋葬好友一樣,
我就真的無法接受哩!
他跟徐頻莉說過一段話:<滑稽比悲劇更殘酷。
你讓原本充滿悲劇感的父親突然感到了自身的滑稽。>
我沒說明前後緣由你們一定不明白我想傳達什麼?
不過我並不想著墨太多,因為我希望你們能自己去看看這本書,
如果你們不感興趣,那我只好簡單表達,原來,
很多時候我們在跟最親密的人相處時,一個不經心,
就可能傷了對方,或許一個驕傲的神情?或許一句輕蔑的話?
總之千萬不可不小心呀!可是,過分防範是否又變成疏離呢?
<…做子女的在外面拳打腳踢,總以為父母在安全警示線之外,
而忘了他們一直在與我們貼身而行。>,分際真的很難拿捏吧?
<…..我們的青春,已經在一系列陳腐的觀念下犧牲殆盡,因此,當我們稍稍擁有一點權力的時候,最知道要為觀念的轉變做出示範。時不我待,若不採取響亮的行動,一切都會來不及。>
我相信他是正面積極的,也樂於見到他的努力,
只不過我一直在想,像他這樣的人畢竟不多,多數人一但掌握權力,
所思所想的盡是報復、盡是打壓、盡是縱情享樂,
這或許就是所謂權力導致的腐化吧?
<…離開位子與圈子的最大收穫,不是身心突然變得自由,而是目光突然變得真實。或者說,變得更敏感於真實和虛假。>
我想這一點是那些迷戀權力又逐日腐化的人無法感受的吧?
<世上最驚人的是真實,最感人的是說出真實。>
我不斷思考,還是不知道該不該認同???
<…他們把末流的文學技能和一流的狂妄勇氣加在一起,冒充成整人資格,轉眼間頤指氣使,鞭笞四方。>,他如此描述著文革時期的大批判幹將,
我卻只想到政論節目中一堆所謂資深記者和三流政客,不禁苦笑!
<我有一個分工,把已經找到結論的問題交給課堂,把能夠找到結論的問題交給學術,把無法找到結論的問題交給散文。>,這是他在北京大學一次演講中所提到的,我認為極為精妙而且非常合理。
<清雅之口,何必駁難無稽之談;超世之筆,豈可描畫驅鬼之符。>
這是陳櫟之送他的一副對聯,我想真把他的心境與想法入木三分地點出了。
<歷史,雖有莊嚴的面容,卻很難抵抗假裝學問的臆想、冒稱嚴謹的偷換、貌似公平的掩飾、形同證據的偽造。它因人們的輕信而行程輿論,因時間的易逝而難以辯駁,因文痞的無恥而延續謬誤,因學者的怯懦而知錯不糾。結果,它所失落的,往往倒是社會進程中的一些最關鍵的隱秘。>我覺得這是他這本書的核心意涵,你們覺得呢?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