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睡,可是我不能睡!」
這句話在這幾年來困擾我好久了,自從幾年前罹患現代文明病-憂鬱症之後,自然而順利的睡眠對我來說,一直是我深切期盼而又不可得的一件事。如果,將可怕的憂鬱症形容成恐怖的惡魔,那這惱人的睡眠障礙似乎就是惡魔派駐人間騷擾人們的陣前小兵了!
平日因為工作的關係,通常在凌晨二點前都會乖乖地吃醫生開立的藥物來幫助睡眠,以免影響到隔日的工作,但在休假之時,我便會放任自己不用藥物,一方面是不希望自己長期依附著藥物,因那會造成生理上的抗藥性及心理上無形的依賴,當然,重要的也是想試試自己不用藥物幫助的結果如何?
而結果通常是令人失望的。
今天早晨七時許,看了最後一次時間,深深地嘆了一口氣,還是爬起來吃藥了,從午夜二點多便已準備安眠,卻足足在床上翻來覆去到七點多,問我腦袋裡轉的是什麼?問我是不是腦神經衰弱?問我是不是有著什麼情緒困擾?而事實上是什麼都沒有,只能用「了無睡意」四個字來形容。
「難道不累?不想睡嗎?」朋友會這麼問著。
「累阿!想阿!年紀大了啦,沒見老人家的睡眠不都很少嗎?」,我學會用自嘲的方式對自己也對朋友如是說。
稍稍令人安慰的是,那恐怖的惡魔大概覺得我不好玩了,找別人玩去了,只遣小兵做持續性的騷擾,似乎也有宣示著主權的味道,朋友常笑我愛搞自閉,我對這說法有著部份的認同,卻也有著部份的反對,我想或許沒接受過惡魔洗禮的人,是很難理解的吧?這些年來,我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情緒有著幾種不同的狀態,當然「自閉」是一種,那是在情緒低落時的自我封閉,但更多的時候,我的感覺是「沉靜」。
「沉靜」?很怪的形容詞嗎?
不會的,記得那位已逝生命的勇者作家-杏林子(劉俠)嗎?她將她每天必須承受的疼痛用不同等級來命名區隔,她的樂觀及勇敢一直是我欽佩與折服的,而我只是一介凡夫俗子,是不敢拿自己跟勇士比擬的,只是就像電影「侏儸記公園」裡的對白一樣,「生命是會自己找尋出口的」,從很多人遇到不同打擊的反應過程中,我們印證了這句話的確定性,姑且不論最終面對事件的態度健康及正確與否?但總是能找到自己繼續生存下去的理由,找不到的或陷於某個癥結不可解時,恐怕也是生命結束之時。
我也是如此,我把自己的「沉靜」,區隔為二種狀態,一種為「受迫性的沉靜」,一為「非受迫性的沉靜」,哈!喜歡體育性節目的朋友有沒有覺得很耳熟?呵!網球場上的專業術語用在這其實蠻貼切的(難得我的文字裡帶著些許的詼諧,別太計較吧!)。
先來說說「受迫性的沉靜」吧!
其實最簡單的事實陳述就是──沒朋友找我出去。這樣說好像表示我人際關係很差似的,而事實並非如此,很多事情的結果通常是表象的呈現,其中的因果源由卻常常被忽略遺忘,在我目前的工作職務上,因身為部門主管又涉及大多數同事的利益分配,在此種敏感的身份立場下,來自同事的邀約我大都禮貌性的歉拒了,大多數的問題我選擇在辦公室裡解決處理,時間長了,同事們都知道我的原則,當然也就沒有人會邀約了,在這部份我認為是工作上不得不的──孤獨。生活上的朋友呢?朋友們大都散居各地,平日也大都為著生活忙碌著,有時能用電話或網路上的保持互動與聯繫,已是珍貴的友誼,要能見面互動多少還得有些機緣,在友情上用「倆情若在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來形容,我想也是蠻貼切的。
「非受迫性的沉靜」!重點已不在「非受迫性」這幾個字上了,而在「沉靜」。
「沉靜」有時是一種孤獨。
「沉靜」有時是一種寂寞。
「沉靜」有時是一種省思。
「沉靜」有時是一種恬適。
「沉靜」有時是一種疏離。
「沉靜」有時只是另一種淡然。
「沉靜」有時只是單純的「沉靜」。
這些年,自處是一種漸進式的習慣,在悠揚的樂曲中習慣,在無事的安然中習慣,在飄忽的思緒中習慣,在閱讀別人的文字中習慣,在路上尋覓著該吃什麼的習慣,在人生的經歷中,輕狂年少的稜角依舊,只是更懂得隱藏,黑白分明的愛憎不變,只是更明白不該輕易表態,在歲月裡雖不至於使我失去了對事的判斷與原則,卻令我更能體會許多灰色的無奈,歲月的痕跡在容貌上、處世中、生活裡處處可見,時間的不變相對印證了這世上萬事萬物的變化。
朋友常說我的個性不夠樂觀,朋友也常說我似乎不懂得如何讓自己快樂,我想,從某個面相來看他們是對的吧?只是,我很清楚地知道,在快樂中我不用學習著淡然,因為以我的個性那是不用學習的,我該學習的是,讓我的敏銳神經遲鈍些,讓淡然深植在我的纖細裡,或許,那會是種淡淡地憂傷?但我想那總不會是個恐怖的惡魔吧。
寫到這,我笑了,輕輕地………
淡淡地………
覺非筆於2008/3/9中壢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