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張愛玲的新書「小團圓」出版現象
是我們「消費」了張愛玲,還是張愛玲始終用她的傳奇和文筆「消費」了你我?有某位自居女性主義權威的台大外文系教授,前些日發表文章,力諫我們不要因為最近新出爐的張愛玲自傳性濃厚的小說「小團圓」而搶購,因為這很可能是「不道德地消費她」!或許是張愛玲生前知己宋淇恪遵她的遺囑,不公開她的書信內容和出版計畫,但是宋淇先生去世後,他的兒子「據說」仔細推敲父親和張愛玲的往返書信後,才決定出版她的這本可能暴露隱私的「私小說」!我自認以前算是張迷,手邊不斷購入有關研究她的學術論文專書,但是對她的作品,並非每篇都愛不釋手,相反地,我對很多近代小說家自詡為「深入刻劃人性幽微心理」的寫作心態頗不以為然,其實說穿了,還不都是窺視!張愛玲運用她半帶嘲諷、半帶戲謔和悲憫的玲瓏剔透心,陳述她眼中輾轉上海、香港等地的「小奸小惡」的平凡百姓的愛恨嗔怨,加上她用散文抒發自己戀物﹙尤其是服飾﹚到家的癖性,難道可以說,她沒有加入「尋常消費的行徑」?難道說她的書寫,不也是在某種層次上,「消費」了幾世代以來她的死忠書迷?因為,不買她的書,怎麼見證當時煙華滿佈的上海和香港等地的繁榮與蕭殞?又,不買她的書,怎麼懂得這位號稱「近代最傑出的華人小說家之一」的內心複雜風景?我雖然因為看多了歐美小說的優雅細緻文筆,也覺得她沒有必要把自己最後的小說,寫得這麼張狂而不含蓄和不寬容,﹙儘管出版者的真正心態的確太值得爭議﹚反而日漸「在心中疏離了曾經心神迷戀的張愛玲」,但是我並不認為,我就算購買了「小團圓」一書,我就是很輕薄媚俗地「消費她」!相反地,我希望這位女教授在登高一呼後,自己也好好想想,自我批判一下自己的狂購化妝品和中國服飾的「消費戀物癖」!所以總結來說,原來愛戀耽溺書籍和物品,雖然可以說是極為個人化的精神上的私語傾軋,但是不買書,我怎麼探索和觀照這個世代,和與我一同仰息於這個世紀的書迷和我自己,是怎麼被張愛玲和張派研究專家反消費的呢?!哈!
980306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