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1-07 09:50:17| 人氣9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責任與行動part2在知與行之間存在的到底是甚麼樣的心理機轉?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行動才能造成改變,所以治療師必須誘發行動。要怎樣做呢?有的治療者可能假裝追逐別的目標,例如提升案主洞察力,自我實現或安慰及情緒宣洩,可是這些行為做到最後,都只是為了要促使案主作到真正的目標。

    改變,也就是拿出行動力,才是每一位治療師的終極目標。

    正因如此,大多數治療師總是急於帶領案主作出改變。惠理斯曾說過:治療師可能發現自己希望病人能更推進、更有決心、更願意做好。這種願望常常導致治療師會對病人說出「人必須幫助自己」、「不努力就沒有成果」、「你必須更努力」、「你必須試試看」等類似言語。這些話帶有激勵性質,但卻不一定有效。雖然所有的病例報告裡,都很少提到這種介入的方式,但這卻是大多數治療師都無法免俗會犯的錯誤,包含我在內。

    但這些其實都是無濟於事的言語,改變的動力很少來自於這種言語。其實仔細思考我們就可以想通這種道理,因為這些話所有案主都早已對自己說過千萬遍,也試著努力過了。

    我們都說人是萬物之靈,我們有智慧也有自由選擇的能力,但說到底這一切都是假相,正如同我曾在之前文章裡說過的:人生而不自由。我們所能擁有的只是有限度的自由,只是心理愈健康的人,擁有自由的幅度愈大。相對而言,有著心理疾病的人所能擁有的自由度更小,在承擔責任與從事改變之間,心理疾病患者內心中所包含的其實是重重的心結、情緒、防衛、以及案主還沒有看清的動機及否認。

    所以這一個包藏在心理疾病迷霧裡的重重心結,才是諮商師最大的挑戰,也是每一個案主都需要認識的東西。

    所以要作到改變,我們所需要的其實是一種內在心理願意行動以及對自己負責的動力,這是一個把覺察和自我認識轉化成為行動的心智動力,是慾望和行動之間的橋樑,行動之前的心智狀態,也是心智的未來器官。

    這個心理結構,在心理學裡稱為「意志」,惠理斯稱它是「責任的承擔而不是責任的覺察」,而尼采則說:行使意志力就是發命令,意志的本質就是發號施令的思想。

    「意志」不等同於動機、夢想和願望。「意志」是發生在察覺和行動之間的橋樑。所以「意志」這個心理結構就是行動的主要動力,更是知與行之間的橋樑。不論治療者的目標為何,其實所有治療者所要做的就是要「試圖影響案主的意志」。

    這一篇暫時說明到此,下一篇我們開始探討為何案主無法走向行動這一步?

台長: daisy
人氣(9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