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壓力的來源為何
在現實生活中,壓力的來源不一而足。心理學大師Hans Seyle「韓斯.沙耶」稱其為壓力源「stressor」,俗稱刺激。張春興教授則將其分類為:一、生活改變;二、生活瑣事;三、心理因素等三類。
一、生活改變:生活改變是指個人日常生活秩序上發生的重要改變,例如配偶亡故。
二、生活瑣事:生活瑣事指的是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且無從逃避的瑣事。這些瑣事,在性質上雖然嚴重性均不足以危害到人,但日積月累的結果,仍會對人的身心造成不良影響。
三、心理因素:心理因素是形成生活壓力的重要原因。狹義的說,指的是心理內的挫折與衝突感,廣義來看,則可泛指任何與我們息息相關的感受。例如緊張、害怕與憤怒等。
肆、壓力的結果
心理學家馬西尼「Matheney」認為,每一個人對壓力的忍受力,並非用之不盡的。他認為人們對壓力的承受力,就像是一個蓄水槽,每當處於壓力情境時,個體就會從槽中取出一些能量以應付壓力情境,然而這些能量一旦被取用後就無法再補充,因此一旦我們的能量被用盡時,便只有死亡一途。
我們也可以Hans Seyle的G.A.S.理論說明如下。依照其理論,人體為維持體內平衡,在面臨威脅情境時會產生以下三期反應:
第一期:警報反應期「alarm system」。這一期為個體內在警覺問題發生,立即反應之時。就生理反應而言,身體這時會分泌:A、腎上腺皮質素以刺激葡萄糖皮質素分泌葡萄糖以供給個體能量。B、腎上腺髓質刺激腎上腺素、新腎上腺素分泌,進而引起打或跑反應「fight or run」。C、交感神經反應,造成身體器官的反應,例如心臟會加速蠕動以製造血液,增加血糖能量。
第二期:拒抗反應期「resistence stage」。這一期為個體面對壓力後趨向平穩之反應時期,由於個體一直在持續處理壓力源,因此生理上處於高原期般平穩狀態。
第三期:耗竭反應期「exhaustion stage」。如果個體長期處於壓力狀態,就必須不斷重複進入警報反應及拒抗反應階段,不斷分泌更多分泌物以處理壓力,嚴重時便可能因為生理上消耗過鉅而死亡。
從以上個體所產生的生理反應來看,就短期而言,由於個體經由生理反應會製造大量的葡萄糖及腎上腺素等物質,所以可立即提升個體的戰鬥力,得以面臨不同情境。相對的,如果個體長期處於應戰階段,不斷分泌上述物質,長期累積後反而會造成負面效果。例如心臟若是長期處於加速蠕動狀態,就容易變成心臟病。其他像胃潰瘍、糖尿病、癌症、高血壓等疾病均是相同的原因。所以國際衛生組織將壓力所引起的疾病稱為身心症,主要原因就在於這些疾病是壓力造成生理反應,進而導致生理病變的疾病。
伍、如何克服壓力
一、建立正確的認知
其實壓力雖然會帶來困擾,使我們無法維持正常狀況處理事情,然而如此情況只有發生在壓力過大或不及之時。如果應用得當,壓力也可變成良藥,可經由個體內在的生理反應,提升我們的體能狀態,並產生動力,協助我們。例如有些人在緊急狀況時可以作出平常能力做不到的事情,就是最好的例子。
其實壓力是良藥或毒藥,完全視乎我們的處理方式。日本運動心理學家豬保公宏博士即認為,一個人是否會感受到壓力,首先決定於「相關性」,即價值觀。例如,一個問題對自己有多大的價值?我有多大的興趣?多大的關係?每個人對事情重視的程度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壓力。其次是「能力感」,簡單的說就是對自已能力的自信感。相關性和能力感,就是影響壓力朝向正負方向運行的兩大重要因素。
以大學聯考為例。愈在乎考試輸贏的人,通常他所感受到的壓力,會比不在乎考試輸贏的人大些,而對於自己實力有信心的人便會朝正面壓力發展。反之,對自己實力沒有信心的人、就可能會朝負面壓力發展。由此可知,若是「相關性」高而「能力感」低的人,易感受高度的「負面壓力」。反之,若是「相關性」高而「能力感」也強的人則易感受到高度的「正面壓力」。若是本身就認定一件事對自己沒有「相關性」,則無論「能力感」是強是弱,壓力也不會產生。因此,惟有不大不小,恰到適中的壓力,才能成為有效的助力。
所以壓力可以說是毒藥,但也可以變成良藥。一場運動比賽,老鳥和菜鳥不同的地方在於,老鳥在比賽前雖然已感受到強烈的壓力,但隨著正式比賽的逼近,他也漸漸的調適好自己,作好了心理準備,因此在正式比賽時,只會感受強度適中的壓力,讓其成為助力。反觀菜鳥,由於不懂如何作好心理準備,以至於正式比賽時,反而被過多的壓力而影響。因此,只要我們能了解壓力的運作方式,認清決定事情的勝負關鍵在乎自己,就能化壓力為良藥而非毒藥了。
二、尋求可資利用的支持系統
以上所介紹的方法,是置重心於個人內在的精神力量,然而一旦面臨的問題非個人所能解決時,這時最好能借助於外在的力量。心理學家奧格拉瑞及麥斯克「Aguilera and Mess」稱這種力量為可資利用的支持系統,也稱為平衡因子。平衡因子的觀念是奧格拉瑞及麥斯克於一九七O年所提出。他們認為,當個體面臨壓力或危險情境時,會有一些因子可以用來幫助個體回到原來的平衡狀態,這些因子就稱為平衡因子。因應「coping」,及個人的評價「perception」以及支持系統都可稱為是平衡因子。
具體來說,每一個人的至親好友就是所謂的支持系統,這些人在心理學上稱為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就理論上來說,每一人身邊只要有著這樣一個重要他人,可以隨時給予個人足夠的支持,則個體將因其陪伴而不會變壞或輕生。此外,社會上還有許多專業的心理輔導人士,都可以成為我們的支持系統。所以一旦面臨到無法解決的問題時,只要我們願意找尋這些人幫忙,便可以避免問題擴大。
三、簡易解除壓力的方法:
簡易解除壓力的方法有很多,運動,就是一個很普遍的方法。做什麼運動都可以,但最好會讓我們流汗。生理心理學家研究發現,運動流汗會讓我們的大腦釋放一種化學物質,俗稱腦內啡「endorphin」,這種物質的功能與嗎啡相同,都可以讓我們感覺非常快樂,這就是為何流汗後,我們會感到非常輕鬆的原因。不同的是,由於腦內啡是經由運動方式獲得,因此不會產生嗎啡一樣的後遺症。此外泡澡也是一種很好的解壓方式,不過最好不要過量或過熱,以避免後遺症發生。
陸、結論
其實壓力的形成,完全取決於自己。壓力是好或壞、是高或低,個人要負最大的責任。只是不論你怎麼想,無論是在工作中、讀書時,壓力都將陪著我們共度一生,沒有人可以倖免於壓力。逃避對抗壓力既然做不到,因此只有靠自己學會適當處理自己的壓力反應,只要能了解相關性和能力感的關係,清楚自己對事情的「評價」,便能「化阻力為助力」,將毒藥變良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