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6-21 20:44:00| 人氣30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金剛經說什麼 -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高雄市  阿蓮區  超峰寺

《 金剛經說什麼-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2011.06.021


 


金剛經說什麼-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

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

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

壽者相。即非菩薩。】

 

一切眾生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

佛告須菩提,當你問怎麼樣安心時,就安心了。

佛過了許久,看須菩提還是不懂,沒有辦法,

只好退而求其次,第二步再來講一講,

因為那個時機過去了,禪宗所謂機,這個禪機過去了

,須菩提沒有懂。現在第二步來講了,

佛說:我告訴你,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的中文意思是大,一切大菩薩們。

 

古代也有將菩薩翻成「大士」或者「開士」,

表示是開悟的人。所以我們的白衣大士就是白衣菩

薩。摩訶薩是唐宋以後念的,真正梵文發音是馬

哈,訶字念成哈字。在座很多客家的同學,客家

話、廣東話、閩南話比較接近唐音,國語反而距離

很遠了。

 

佛說菩薩摩訶薩是倒裝的文句,就是一切大菩薩

們,應如是降伏其心,應該有一個方法,

把自己的心降伏下去。什麼方法呢?

他說:「所有一切眾生之類」。

現在先解釋什麼叫眾生?佛經裏眾生這個名辭,

莊子先說過,一切有生命的東西謂之眾生,

並不是單指人!人不過是眾生的一種,

一切的動物、生物、乃至細菌、有生命的動物都是

眾生。有靈性的生命,有感情,有知覺生命的動

物,就是眾生的正報。所以眾生不是光指人。

 

佛要教化一切眾生,慈愛一切眾生,對好的要慈

悲,對壞的更要慈悲。好人要度,要教化,

壞人更要教化。天堂的人要度,地獄裏的更可憐,

更要度。這是佛法的精神,所以說要度一切眾生。

 

「一切」兩個字是沒有範圍的,

任何東西都在一切之內。不過講到眾生這名辭,

使我想起幾十年以前的一樁事;

那次在成都四川大學講中國哲學,提到佛法講眾

生,有一個學生就提出來問:

植物及礦物有沒有包括在眾生裏頭?

我說:那是眾生的依報,不是正報,

依報是附屬的,同我們有連帶關係。

他說:譬如含羞草,你不能說它沒有靈性!

我問他學什麼的,他說他是學農的,我說你學農的

問這個問題有點奇了。

 

我那個時侯年紀還輕,比較愛弄玄虛,就說:

既然學農的,應該知道,含羞草根裏頭有一水泡,

人手的熱氣一接觸,水就下降,葉子就像怕羞一樣

縮下去了。這是機械性,並不是情感,也不是知覺。

其實這是頭一天晚上,跟一個學農的教授討論含羞

草聽來的,也可以說佛法有靈,知道第二天有人會

問這個問題吧!

 

譚子化書

 

【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

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

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現在佛學提出來眾生,佛把一切的生命分成十二

類。第一是卵生,像鳥、雞、鴨等,都是屬於卵生

。胎生是指人、馬、及各種由胞胎裏生的。濕生包

括了魚、蚊子、蒼蠅等。化生就是變化的東西,如

蟬蛻、蜻蜓、蝴蝶等。又照中國古老的傳說,真假

不能確定,海裏的鯊魚活到幾百年以上,會跳到沙

灘上,一變就是鹿,長一個頭角的鹿,這些都是化

生。中國化生的書,幾乎沒有人肯去研究;道藏裏

有一本書就叫做化書,作者是譚子,名譚峭,他學

佛也學道,是有名的神仙。譚峭的父親是唐朝的官

,也就是唐朝唯一大學的校長,地位很高,只有譚

峭一個兒子。

 

可是譚峭十幾歲離家出走,他父親丟了這個兒子,

很難過。後來過了一、二十年,他回來了,身上穿

個道士的衣服,拖個破鞋子,戴個破帽子,怪裡怪

氣,嘻皮笑臉,就像前幾年那種嘻皮的樣子。他回

來勸父親一塊修道去,這是著名的道家人物,學問

也非常好。譚子著了這部「化書」,認為宇宙生命

的變化自己可以掌握,人可以永遠的活下去。他究

竟仍然活著沒有?說不定他跑到我們這裏來,我們

也不知道。後來因為人家問他,道是怎麼樣修?他

就寫了一首詩,也像是金剛經的偈子一樣,很簡單

的,有禪宗的境界:

 

線作長江扇作天屐鞋拋向海東邊

蓬萊此去無多路只在譚生□□□

 

他說,整個的宇宙是這麼渺小,線就像長江,

扇就像天。屐鞋就是古代的拖鞋,鞋子後跟不拉起

來,踢哩踢拉拖起來走。屐鞋拋向海東邊不要了,

蓬萊是代表道家的神仙境界,蓬萊此去無多路,

說那個神仙的境界不遠,就在這裏。在那裏啊?

說,只在譚生,就在我的手指,

手裏拿個手杖,就在這裏。

這個道理也就等於佛告訴須菩提,

「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就在這裏,佛不在西天,就在你這裏。

 

不過譚子的化書很奇怪,講了化生的道理以後,由

科學再歸到哲學,由哲學再歸到政治學,講人生的

境界,及如何教化別人,改變別人。他認為壞的時

代,壞的世界,是可以變化過來的,他的理論和哲

學境界非常之高。所以講到中國文化,這不能說不

是中國文化啊!中國文化的精華,我們不能說連個

影子都不知道啊!

 

有色無色的眾生

 

除了胎生、卵生、濕生、化生四種之外,另有一種

生命為「有色」,是有形像,有物質可以看見的。

另有一種生命是「無色」,不是我們所知,也看不

見,可是它確實的存在。譬如說鬼吧!到底有沒

有?當然可以告訴大家確實有的,並沒有什麼可怕

,那是「無色」的生命,跟我們陰陽電子不同而

已。

 

我們姑且講活鬼,大家也許沒有看過,如果到貴州

、雲南的邊界,就可以聽到活鬼的故事。活鬼稱為

山魈,這個山魈,我們拿佛經來解釋就很簡單了,

他是「若有色」「若無色」的眾生。他有時侯給你

看見,有時侯不給你看見,高興給你看見就看見,

不高興就看不見。人走到山裏,看到走路的腳印子

同我們相反,腳指頭在後面,腳後跟在前面的地方

,就知道有山魈。他們非常講禮貌,你不要說這是

山鬼啊,那你就吃虧了。你要說有山先生在這裏!

他會覺得你這個人知禮,就不會找你麻煩。

 

些住在山裏的山魈,很有意思,他們有事的時侯

,要跑到別人家裏借鍋子和碗筷。他們的樣子很醜

陋,矮矮的,就像人倒著腳走來。講的話我們也不

懂,必須要用手去指要借的東西,那些山裏頭的人

都知道,有些壞心眼的人,卻準備一套騙他們的。

準備什麼呢?紙做的鍋,紙做的碗,他就很高興的

借回去了,結果火上一燒就完了。可是山魈非常守

信用,不知道他用什麼方法,有錢人家的東西就到

他那裏去了,但是他一百哩範圍以內不偷的,他要

到外地弄個鍋碗來還你。許多山裏的窮人都拿這些

玩意騙鬼,所以鬼不可怕,而人是真正的壞,連鬼

都要騙。

 

有想無想的眾生

 

另有一類眾生是「若有想」,有思想感覺。另有一

類眾生是「若無想」,沒有思想、感覺。細分之

下,有些生命沒有思想,沒有知覺,但有感覺。

 

有眾生是神的境界,照佛學的分類,神的類別太

多了,小則分為三十多種,大則分為六十多種,再

細分析下去,有幾百種。神也有他的等次,一類叫

「非有想」,不是沒有想,但是看起來沒有想。譬

如有些人在打坐,你看他好像不知道,可是他又知

道,真知道嗎?又不知道。其實,世界上還有更多

種類的生命,不過佛法大致歸納為十二類。

 

世界上的生命有這麼多種類,唯有人很壞,但人也

最具備一切。我們不要認為人類是胎生,在我看來

,人類具備了十二類生。我們是胎胞裏精蟲卵臟的

結合,所以是卵生,胎生。在媽媽肚子裏是濕生。

要青菜、蘿蔔、牛肉、洋蔥堆起來才能長大,所以

也是「化生」。人也是「有色」,身體機能有物質

可見。但是講到人的生命──氣,又不是物質了,

也看不見,所以是「無色」。「有想」,我們當然

有思想,有時侯我們呆住,或者沒有什麼思想,笨

得要死,那又入於「無想」。還有許多人到達「非

有想」「非無想」的修道境界,雖沒有成功,但他

已經到達了「非有想」「非無想」。

 

說到「非有想」「非無想」,想到大陸上我曾聽說

一兩個地方。在浙江紹興的一個小廟子,有一個道

士在那裏打坐,據說坐了二百多年,還坐在那裏。

每到過年的時候,鄉下人要來替他剪一次指甲;人

坐在那兒沒有死,摸摸還有點體溫,據說是入定了

。有些修道的人說他不是入定,是在那個定的境界

出不了神,在那個身體軀殼裏頭,因為修成功了,

所以出不來,離不開身體。

 

另外我還看到過一個學佛的人,據說打坐定力很

深,功夫很好,已經坐在那裏七八十年,也沒有死

,也沒有出定,他也不會想什麼,似乎等於死人差

不多。他的背拱起來一塊,摸摸那個地方,像脈搏

一樣在跳動,所以有人說他入定了。不過一般學佛

修道內行的人,也曉得他出不了神。你們年輕人怕

打坐走火入魔,像這一類的樣子才叫做走火入魔!

大家看看,自己有沒有資格走火入魔!所以說,放

心啦!還差得遠呢!可是,這也不一定是走火入魔

,在那一種情況下,這一個生命的存在,就可以說

是「非有想」「非無想」的境界。所以說,在人類

這個生命的小宇宙裏,所有生物的生命現象,人都

具備了,只是大家沒有回轉來分析自己罷了。再根

據譚子化書的道理,人可以成仙、成佛、成鬼、成

神;人也是可以變化的,一切就看你自己的智慧了。

 

紅福清福

 

現在佛告訴須菩提說,世界上「一切眾生之類」,

注意這個「之類」,佛把它歸成十二類生命。他

說:「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一個學佛的人,首先要發願,立一個志願,救世界

上一切眾生。因為眾生皆在痛苦中,都在煩惱中。

有富貴功名的人,有富貴功名的痛苦與煩惱;貧窮

及生老病死等,也都是煩惱。講戀愛有講戀愛的煩

惱,結婚有結婚的煩惱,生孩子有生孩子的煩惱,

總之,人生隨時都在痛苦與煩惱中。所謂煩惱,比

痛苦的狀況輕一點,兩個名稱不同。

 

一個學大乘佛法的人,沒有先考慮自己,學佛是要

成就,好去幫助眾生,救度他們,

使他們進入沒有煩惱、沒有痛苦、

絕對快樂清淨的境界。這個境界叫什麼?

就是「無餘涅槃」。

 

涅槃是個名稱,不要當成端盤子那個盤。

涅槃是梵文音,有人翻譯成中文叫它寂滅,這樣翻

譯不恰當,後來的人隨便使用是不對的。

因為寂滅好像很淒涼,只有一個清淨,

其他什麼都沒有,滅掉了。

「寂」是清清淨淨,一點聲音都聽不到,學

佛結果變成學寂滅,那不是很奇怪嗎?那人生又何

必呢?人生本來夠苦了,再去學寂滅,苦上加苦,

又不是吃黃連,何必呢!

後來又有人翻譯成圓寂,圓滿的清淨。

清淨本來是好,可是有些人,並不認識清淨。

 

我經常說,佛法分兩種,

走出世間是清淨,

走入世間是紅塵。

紅塵滾滾,這個世界上,都市中,都是紅塵。

人世間為什麼叫做紅塵呢?唐朝的首都在西安,

交通工具是馬車,北方的紅土揚起來,

半空看見是紅顏色的灰塵,所以稱為紅塵滾滾。

現在汽車是排的黑煙,爬到觀音山頂上看臺北,

是黑塵滾滾。

 

紅塵裏的人生,就是功名富貴,普通叫做享洪福。

對皇帝用的「洪福齊天」因為「洪」字不好意思寫

,就寫個「鴻」字。其實「鴻福」這個字不大好,

雖然文學境界不錯,但有罵人的味道!

因為「鴻」像飛鳥一樣飛掉了,那還有什麼福啊!

這個同音字用的不好,一般人不察覺就用下去了。

 

清淨的福叫做清福,

人生鴻福容易享,但是清福卻不然,

沒有智慧的人不敢享清福。人到了晚年,

本來可以享這個清福了,但多數人反而覺得痛苦,

因為一旦無事可管,他就活不下去了。

有許多老朋友到了享清福的時侯,他硬是享死了,

他害怕那個寂寞,什麼事都沒有了,怎麼活啊!

所以我常告訴青年同學們,一個人先要養成會享受

寂寞,那你就差不多了,可以瞭解人生了,才體會

到人生更高遠的一層境界。這才會看到鴻福是厭煩

的。

 

佛經上說,一個學佛的人,你首先觀察他有沒有發

起厭離心,也就是說厭煩世間的鴻福,

對鴻福有厭離心,才是走向學佛之路。

 

說到這裏,講一個故事給大家聽,明朝有一個人,

每天半夜跪在庭院燒香拜天。這是中國的宗教─

拜天,反正佛在天上,神、關公、觀世音、耶穌、

穆罕默德都在天上。管它西天、東天、南天、北

天,都是天,所以他拜天,最劃得來,只要一支

香,每一個都拜到了。這人拜了三十年,非常誠懇

,有一夜感動了一位天神,站在他前面,一身發亮

放光。還好,他沒有嚇倒,這個天神說:你天天夜

裏拜天,很誠懇,你要求什麼快講,我馬上要走。

 

這個人想了一會兒,說:我什麼都不求,只想一輩

子有飯吃,有衣服穿,不會窮,多幾個錢可以一輩

子遊山玩水,沒有病痛,無疾而終。這個天人聽了

說:哎唷,你求的這個,此乃上界神仙之福;你求

人世間的功名富貴,要官做的大,財發的多,都可

以答應你,但是上界神仙之清福,我沒法子給你。

 

要說一個人一生不愁吃,不愁穿,有錢用,世界上

好地方都逛遍,誰做得到?地位高了,忙得連聽金

剛經都沒有時間,他那裏有這個清福呢?

所以,清福最難。由此看來,涅槃翻譯成寂滅,

雖然包含了清福的道理,

但是在表面上看來,一般人不大容易接受。

實際上涅槃是個境界,就是涅槃經裏提出來

的「常樂我淨」的境界。

 

也就是說,你找到了這個地方,永遠不生不滅,

就是心經上說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常樂,

永遠如此,是一個極樂的世界。那才是「我」,我

們生命真正的「我」,不是我們這個幾十年肉體,

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會變去的我,那個真我

才算淨土,也就是涅槃的境界。

 

羅漢的涅槃

 

涅槃分兩類,「有餘依涅槃」及「無餘依涅槃」。

羅漢們得道,證得的是有餘依涅槃;大阿羅漢入定

可以達到八萬四千劫之久,現在很難有人相信這種

事了。關於此事,讓我們回溯到唐朝玄奘法師到印

度留學路上的一個傳說,但他自己的筆記及大唐西

域記裏沒有記載。當他走過新疆天山以南,到了印

度北邊,靠近喜馬拉雅山的後面一個雪山地方時,

天氣很冷,到處都是雪,但是有一個山頂上卻沒有

雪,雪下來也不積留。玄奘很奇怪,跑上去看,發

現地上有很粗很長的頭髮。他看了半天,認為這裏

頭可能不是這個劫數的人,也許是上一個冰河時期

的人。結果真的挖出一個很高大的人來,玄奘法師

發現那是一個打坐的人,就用引磬在他耳朵邊叮叮

叮,慢慢的敲。這位先生出定了,他說是釋迦牟尼

佛之前迦葉佛末法時代的比丘,出家自己自修得

定,在這裏入定等釋迦牟尼佛下世來,好向他請

教。玄奘法師告訴他釋迦牟尼佛已經涅槃了,他說

:那我再等吧!等下一次彌勒菩薩來吧!玄奘法師

拖住他的耳朵說:老兄,你慢一點入定,這樣不是

辦法,你等彌勒菩薩再來就是要出定找他,誰來通

知你出定呢?他說:這也對呀!玄奘法師說:你有

辦法出神離開這個身體嗎?

出神並不容易,剛才講那些修行人,坐了幾十年都

出不來。玄奘告訴他,自己要到印度取經去,叫他

到中國去投胎,將來作自己的弟子。並且告訴他,

到了大唐向那個最大的宮殿去投胎當太子,等他回

來。於是這個人就出神走了。玄奘二十年後回來,

見唐太宗說到此事,要找這個來投胎的太子出家,

但查遍後宮,當天沒有太子出生,結果發現武將尉

遲恭家裏那天生了一個侄子。原來那個羅漢來大唐

投胎,看見尉遲恭的王府,就錯認為皇宮了。

唐太宗把尉遲恭找來對他說:

我要出家,但當皇帝不能出家,

你就讓你家那個孩子代表我出家吧!

 

玄奘法師想,那個羅漢定力那麼高,見面時應該認

識我!豈知羅漢、菩薩也有隔陰之迷,投一個胎就

迷掉了。對玄奘似曾相識,卻搞不清楚。皇帝下命

令出家,當然可以,但有三個條件,一車美女服侍

他,一車酒肉,一車書。這就是後來玄奘法師的唯

識傳人──窺基法師的故事,又稱三車法師,此說

也許是影射的戲論。

 

為什麼講這個故事呢?從這個故事我們就會瞭解,

得到了那個清淨、一念空的境界,才能夠入定;

且連身體都可以忘掉,也可以抗拒氣侯的變化,

至地球的各種物理變化。那個羅漢是有功力的

人,一念空掉就入定了。

 

但是念空可不是住啊!

大家要特別注意,念空不是住,那是假住,

住在空上,是不究竟的。

 

玄奘挖出來的這個羅漢,就是住在這個空上,

所以叫做有餘依涅槃。

餘什麼?習氣。

因為他的習氣沒有變,所以轉胎一來,功名、

富貴、美人、香車,什麼都要,這是這個羅漢

自己剩餘的習氣,維摩經上叫做結習未除。

 

有些學道學佛的朋友說:老師,你叫我來打坐,

學佛,我是很高興,就是有一個東西丟不下。

我說:那你就兩打吧!打打牌,打打坐,

都可以方便。因為他這個結習未除,

也就叫做有多餘涅槃。其實我們在座有很多打坐的

同學,都入了這個涅槃了,到這裏來,

法師把木魚一敲,打坐好好的,念頭滿空;

等到兩個鞋子下了樓,趕快找地方去打牌啊,

喝酒啊,就是有多餘涅槃。

 

佛的涅槃

 

有餘依涅槃是羅漢境界,不徹底;

無餘依涅槃是佛境界,是非常徹底的。

佛說學佛的人

第一個發願使一切眾生都成佛,都能夠達到

「我」的成就一樣,「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所以,學佛第一要發願,大乘佛法如果沒有這個願

力,學佛是不會成就的。如果覺得自己很痛苦,

煩惱,沒有大乘的願力,那不是佛法真正的精

神;因為這是消極的,逃避的,

連羅漢境界都談不上。佛的願力,

學佛不是為自己,是為一切眾生。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

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

 

他說,學佛要這樣大的願力,要度盡一切眾生,

使他們解脫痛苦與煩惱。痛苦與煩惱是很難解脫的

,佛也只告訴我們解脫煩惱與痛苦的方法。

 

解脫是靠自己,不是靠他力。佛不過把他

成就的方法告訴我們,你要自己修持才行。

 

佛教化救度了無量無數無邊的眾生,心裏並沒有說

某一個眾生是我度的,絕沒有這個觀念。這是佛的

願力和胸襟,學佛先要學這個胸襟,就是說雖幫助

了千千萬萬人,心中沒有一念認為是自己的功勞。

佛的境界謙退到極點,他要度盡了一切的眾生,而

心胸中沒有絲毫教化人、度人之念。

所以,佛同其他宗教解釋的教主是不同的,

 

佛沒有權威性,非常平凡,很平實,

只說你的成就是你的努力。

 

 

何以故」?什麼理由要如此呢?

這是他加重語氣。

 

四相和我的觀念

 

【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

壽者相。即非菩薩。】

 

他說,須菩提啊,一個學大乘菩薩道的人,

心胸裏頭還有你、我、他,甚至給了人家好處時,

這個傢夥應該賣賣我的交情才對!這是世間法的作

風,佛法沒有,給了就給了,要像

「事如春夢了無痕」一樣的忘掉它。

如果說故意把它忘掉,那就「即非菩薩」,因為你

還有個故意。天地生萬物,天地不佔有,不自私。

所以我常常說,道乃天下之公道,不屬於誰的,

訴你,你拿去吧!

 

話又說回來了,既然佛都告訴你了,

為什麼你不能到達佛的境界呢?

 

金剛經中說到四相,相這個字,就是現象,

文字上是現象,依照人的思想心理來說就是觀念。

我們人有一種觀念,就是有人相,總是有你、

我的觀念。我相就是我,人相就是眾生相,

就是現在學術名稱所謂社會人類,

在佛學的範圍都屬於人相,眾生相。

 

我相又分兩種,一種是人生命的個體,我是我,

你是你,他是他,每個人是不同的個體。

一種是屬於精神上的,一個學問好的,

或者是地位高的,年齡大的,常看他人都是小孩

子,幼稚。我現在也常常犯這個毛病,

會說你們年輕人懂什麼?這是我相,

因為覺得「我」嘛!倚老賣老。

 

不錯,倚老賣老是我相,但是許多年輕人

倚小賣小,那也是我相。

更有許多小姐們倚女賣女的,也是我相。

許多男孩子也是倚男賣男的:

我是小孩,老師請原諒!我說,不要倚小賣小,

倚男賣男了。這些都是主觀成見,就是精神觀念上

有個我。所以文章是自己的好,這是我相。

本來文章寫完了就完了,別人改一下文章,

那要命啊!心裏受不了……這都是因為心裏上的我相

,也叫做法我見,這個法就是精神的我見。

至於眾生相,是社會一些人類的範圍,前排的人同

後排的人,只要一坐下來,人相我相就起來了。感

覺前排的人很討厭,頭太高了,坐在我矮子的前面

,使我看不見。人相我相一來,眾生相就來了,唉

!這個環境佈置得不大好,管事的人不大對,接著

壽者相來了,唉呀!空氣不好,有傳染病,要短

命。

 

這個四相是依根的,先由眼根而來,

人的煩惱都因這四相而起。

鳩摩羅什把它歸納起來叫做四相,玄奘法師的翻譯

,還加三個,成為七相。鳩摩羅什把後面三個統統

歸入壽者相。壽者相很嚴重,我們人都喜歡活得

長,你幾歲呀?五十八。嘿,我六十了,你比我小

兩歲。你幾歲啊?八十二,你比我大幾歲……這都

是壽者相!要「我」活得長,要「我」健康長壽。

 

每個人來學打坐,乃至在座來學禪的,十個有九個

半,甚至十個有五雙,都是以壽者相的觀念來學打

坐的。那麼,這與佛法的金剛經就大有出入了!

 

注意,要去了這四相,完全離開了這四相,

才可說是學佛的真正境界。

本經的原文,佛說這四相,用現在的話來講,

這四相是人類眾生共通的、牢不可破的、

頑固的主觀觀念。要把這個觀念破除掉,

學佛就差不多了。

 

現在佛告訴須菩提,一個學佛的人,先要把心胸願

力放在前頭,能夠為眾生發願,不為自己,而是為

大家去努力。因為要度眾生,但又沒有度眾生的本

事,所以要去努力。佛又說,你完成學佛的這個願

望,度完了眾生,自己並沒有覺得度了什麼眾生。

 

三輪體空布施

 

這一段,佛學有一個名稱,叫做「三輪體空」。

輪者不是車子的輪子。輪是形容詞,指三個部分,

就是施者,受者,施事,

這就是講布施的重要。金剛經現在開始講般若了,

般若的第一個眷屬,就是布施。剛才這一段

已經開始要講布施,先說明三輪體空的道理。

 

布施有三種,第一種財施是外物的,像金錢財物等

布施,這叫外布施。第二種法施是精神的,如知識

的傳授,智慧的啟發,教育家精神生命的奉獻等,

都是精神的布施,這種屬於內布施。第三種是無畏

布施,如救苦救難等。不管是那一種布施,施者應

該抱持無施的心態,用一種希望他人能夠得到益處

的心情來貢獻,那就是宗教家的精神了。必須要做

到施者無此念,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受

者也空,施事也空。看到人家可憐應該同情,但是

同情就是同情,布施了就沒有事了,忘記了誰接受

我的布施。做完了以後,「事如春夢了無痕」,無

施者,無受者,也無施事,這才是佛法布施的道

理。

所以佛在這個世界上,以師道當人天的師表,

教化一切眾生,救度一切眾生,度完了,

他老人家說:再見,不來了。

只是吩咐四個弟子暫時不要死,

「留形住世」,活著等彌勒菩薩下來。

佛的這個精神就是三輪體空的布施。

 

快樂痛苦皆無住

這裏著重的是剛才提到的法布施,因為須菩提問到

怎麼使心、忘想煩惱降伏下去!怎麼樣使自己的心

寧靜,能夠永遠安詳停留的保持住。

佛先答覆他:就是這樣。

 

因為須菩提不懂,所以佛接著在下章就說了一段理

由,說大乘菩薩道的修行方法,也包括精神的生命

,應無所住行於布施,任何事情一做便休,無所住

。應該無所住行於布施,這個叫修行。你心理的行

為隨時做到無所住,一切都布施,都丟開了,這是

我們普通的話,都丟掉了。

 

禪宗經常用一句話,放下,就是丟掉了。

做了好事馬上須要丟掉,這是菩薩道;

相反的,有痛苦的事情,也是要丟掉。

有些人說,好事我可以丟掉,就是痛苦丟不掉啊!

 

實際上,好事跟痛苦是一體的兩面而已,

一個是手背,一個是手心。假使說,

好事他能夠真丟掉開的話,痛苦來一樣可以丟開,

所以痛苦也是一個很好的測驗。

如果一個人碰到煩惱,痛苦,逆境的時侯丟不開,

說他碰到好事能丟得開,那是不可能的。

 

儒家經常告誡人,不要得意忘形,這是很難做到的

。一個人發了財,有了地位,有了年齡,或者有了

學問,自然氣勢就很高,得意就忘形了;所以人做

到得意不忘形很難。但是以我的經驗還發現另一面

,有許多人是失意忘形;這種人可以在功名富貴的

時侯,修養蠻好,一到了沒得功名富貴玩的時侯,

就都完了,都變了;自己覺得自己都矮了,

都小了,變成失意忘形。

 

所以得意忘形與失意忘形,同樣都是沒有修養,都

是不夠的;換句話說,是心有所住。有所住,就被

一個東西困住了,你就不能學佛了。真正學佛法,

並不是叫你崇拜偶像,並不是叫你迷信,

應無所住而行布施,是解脫,是大解脫,

一切事情,物來則應,過去不留。

等於現在引磬一敲,下樓就是下樓

金剛經還是歸金剛經,你還是你,

如此應無所住。

 

 

轉化十二類生

 

有一位同學提出來說,很多年前,也曾經聽我講過

這一段,除了我前面講過的,好像還有進一步的道

理。其實,所謂進一步的道理就是:這個境界就是

有願力,一個大乘菩薩發願及菩薩行,應該是救盡

天下蒼生,而自覺沒有做什麼救蒼生的事情。一個

人救人、利人是應該的,假使心中還有利人、救世

、度人之念,已經不是菩薩道了。這是指外面行願

方面的。內心修持更須這樣。我們自己學佛是求戒

定慧的究竟,可是大家在修持方面,或者在靜坐方

面,都是在著相。

 

譬如許多人為了身體的健康,學各種的方法,

打坐、守竅、修氣脈轉動,實際上,

已經都落入壽者相了;接著我相、人相、

眾生相也都跟著而來,學佛的成就當然不會大了。

 

又如修淨土念佛的朋友們,假使念一句佛號,

觀念裏頭或下意識中,附帶有我相、人相、

眾生相、壽者相的情況,那也不能得到究竟的成就

。舉凡這些,都是要修行人自己細心檢查心念才會

發現。

 

關於卵生、濕生、化生、胎生等,我們上一次也分

析過,人的生命裏頭,本身內在就具備有這十二類

生。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幾十年,或者一百年,大部

分時間並不是為自己活著的。我們仔細分析一個人

,活著為了面子、為了漂亮,人生時常是作給人家

看,或者作給兒女看的。

 

當年有一個同學告訴我,父母盯得很緊,他生氣了

,因為他是個獨子,他告訴父母:你少盯一點好不

好,否則我不給你念書了。這個話也對啊!現在的

青年考聯考,好像都是為了父母,為社會,為家庭

。人是很可憐的,活了一輩子,一天吃三碗飯,只

有十分之三是為自己生命所需而吃,其餘大部分是

供養自己身體中的卵生、濕生、化生吃的。腸子裏

有蛔蟲,身體中有各種細菌,所以宇宙中所有的一

切眾生,及各種的現像,在我們人體的內部都統統

有了。所以說,人體是個小宇宙,左眼是太陽,是

陽;右眼是月亮,是陰;我們身上的大小腸,就是

身體中的江河、海洋,西遊記叫它是無底洞,吃下

去漏出來,永遠填不滿的無底洞。又如身體上有骨

骼的地方就是山崖、岩石;人體內部又有各種的生

命,每一個細胞就是一個生命,包括精蟲卵髒等

等,這些都與禪定有關。

 

真正的修持,

 

得定者初禪念住,雜念妄想沒有了。

二禪氣住,所謂打通氣脈,外表呼吸停掉了。

三禪脈住,脈搏不跳動了,連心臟跳動都非常緩慢

。四禪才是捨念清淨,整個的身心丟開了,

沒有感受。

 

但是要想達到氣住脈停的定境,必須先把自己身體

上卵生、濕生、胎生、化生等十二種類,整個變化

了才行,就是儒家所講的變化氣質。假使我們這個

色身沒有轉化而想修持得定是決不可能的。

 

所以這位同學別著我講這一面,認為我還留了一

手,實際上這一面是講實際功夫,幾乎沒有人相信

。普通金剛經這一段講過去就算了,現在既然有人

指出來,已經留不住了,這一手也要露一露,大概

就是這樣,這是補充第三分。

 

說三十二品偈頌

另外有人提出來,說我曾寫過金剛經三十二品的偈

頌,本來我不想講,因為這是四十年前的事了。那

時我在峨嵋山上閉關,不要說人看不到一個,鬼影

子也看不到一個。尤其到了秋後大雪封山,連猴子

都爬不上了,人要下山很容易,就是西方人的滑雪

,弄兩根大棍,屁股上包一些樹皮,隨便這麼一溜

就下來,一瀉千里。要想上去啊!只好等明年春天

了。有一天晚上沒事,藏經中抽出金剛經來看,也

不曉得著了什麼道,一下子高興起來,又感動萬分

,不由自主的,一夜之間把金剛經的三十二品,作

了三十二個偈子,說明這個道理。後來下山以後有

人傳出來了,不過到了臺灣連原稿也掉了,因為我

平常的習慣,自己作的東西隨手就忘了。這一點雖

是壞處,但也是好處,就是可以修道,過了就丟,

所以說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一切都把它空掉了。

另外我也不太記這些東西,也是懶得介紹這些東西

。譬如在大學上課,很多同學問我:老師你有什麼

著作?我也搞不清楚我有什麼著作!也沒有觀念去

推銷。現在同學們提起來這個偈子,就順便說一

下。不過我那個三十二首偈子,比你們聯考作得快

,三十二品的意義,一夜之間把它用禪與佛的道理

說完了。第一首偈子法會因由分,大概是這樣子:

 

第一品偈頌

緇衣換卻冕旒輕    托缽千家汗漫行

何事勞生終草草    蒲團洗盡旅途情

 

「緇衣換卻冕旒輕」,緇衣就是和尚們穿的衣服,

印度的規矩,出家人穿染色的衣服,高尚平民穿白

的衣服。所以現在我們寫信給出家人時,下面往往

自稱白衣某某,表示自己是白衣居士。出家人的衣

服染了顏色,就稱緇衣,就是說釋迦牟尼佛出家了

,穿了一件和尚衣。皇帝帶的那個皇冠是冕旒,中

國人戴的稱天冠,前面還掛些珠子之類。這一句的

意思是說皇帝不當了,換句話說如果一個人能夠丟

掉帝王富貴,能夠放得下一切,才夠資格學佛。像

釋迦牟尼佛一樣,皇帝的那個皇冠,隨便把它甩

掉。

 

「托缽千家汗漫行」,

然後以釋迦牟尼佛的身分,還出來化緣呢!不管窮

人家裏,什麼人家裏都去化緣。

「何事勞生終草草」,我們人生為什麼勞勞碌碌,

佛學名辭叫做勞生,一輩子在勞苦中。忙忙碌碌一

輩子,最後莫名其妙的來,莫名其妙的就走了,

所以是何事勞生終草草。

 

「蒲團洗盡旅途情」,旅途是人的一生,看來人生

沒有別的好事,只有蒲團一個,兩腿一盤,萬念皆

空最好。

 

這是法會因由當時作的第一首偈子,當然這個文字

,我自己也看不上,不過有時侯想想,現在叫我再

作,一夜之間還作不出來,人生就是那麼怪。

 

第二品偈頌

 

第二首是善現起請分

。善現就是須菩提,須菩提起來問問題,佛答覆他

,善護念。善護念是個要點,如是住,如是降服其

心,就是這樣定住,就是這樣把煩惱降服下去。

 

萬象都緣一念波    護心那用修多羅

岩中宴坐已多事    況起多餘問什麼

 

「萬象都緣一念波」,人生的煩惱和一切痛苦,就

是一念,沒有第二念,千千萬萬不同的現象,就是

一念動了。像大海水,平水無波忽起一個波浪,一

點動,千萬點煩惱就跟著來了,所以說萬象都緣一

念波。

 

「護心那用修多羅」,佛不是告訴他善護念嗎?真

正的善護念何必用佛經呢?修多羅就是佛經,梵文

名稱就是素怛覽。真正悟了道的人,不看佛經也一

樣此心平靜,所以說護心那用修多羅。

 

第三句,先要說明一個典故。須菩提是佛的十大弟

子之一,佛經上記載,有一天他跑到一個崖洞裏宴

坐。什麼是宴坐呢?注意啊!大家要學打坐的注意

啊!尤其是老同學們!不依身、不依心,不觀這個

身心,不依亦不依,這個樣子才叫宴坐,也就是打

坐。你看我們大家坐在那裏,又聽呼吸,又練腿,

又練氣功,統統在身上搞。不然就搞念頭,像水上

按葫蘆一樣,這邊這個撲隆咚才按下去,那邊那個

又浮上來;這邊念頭冒上來一個,那邊又來一個。

真正的入定是不依身,也不依心,但是「不依」是

個空的境界,還是不對,所以不依亦不依,這才叫

做宴坐。

 

須菩提有一天在岩中宴坐,什麼都沒有,忽然空中

天女散花供養,天花掉了下來,大概須菩提正好張

開心眼吧!不然怎麼知道天花掉下來呢!須菩提就

問,哪一個在散花供養?空中有個聲音說:是我呀

,我是天人,天神。因為尊者在此說法,所以我空

中散花供養。須菩提說:我沒有說法啊!這個天人

說:善哉!善哉!尊者以不說而說,我們以不聽而

聽,因此,我們要供養。這是說到須菩提的一段故

事。

 

「岩中宴坐已多事」,

 

你那個打坐入定已經很多事了,道就在這裏,菩提

就在這裏,打坐不打坐,都在菩提中,你在那裏打

坐裝模作樣已經夠多事了。

「況起多餘問什麼」!

這一下又來問金剛經,佛啊!如何住啊

如何降伏其心?這就是禪的道理,當下可以瞭解了

,大家當下都可以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了。

 

第三品偈頌

第三分叫做大乘正宗分,就是剛才講的胎生、卵

生、濕生、化生,入無餘依涅槃而滅度之。

 

四相初生四象殊    羲皇以上一無無

劇憐多少修途客    壽我迷人猶諱愚

 

「四相初生四象殊」,我們大家都知道,佛家有四

相,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等於易經的四

象,易經也講四象,老陰、老陽、少陰、少陽,四

象。拿空間來講,東南西北也是四象。人生統統被

現象所困,四相初生的這個四相,同易經的四象就

有差別,一念一動,外境界就有差別了。

「羲皇以上一無無」,我們中國文化開始的時候,

伏羲畫八卦,一畫開天地。當這個一還沒有畫動以

前,天地沒有,宇宙還是空的,伏羲畫卦以後,天

地開闢了。羲皇以上是講形而上道,萬法本來空

的,既是空就不必去用功夫求了。我們現在很可憐

,大家學佛拚命去求空,這豈不是背道而馳嗎?既

然空,你求得到嗎

台長: 陳達子收藏閣
人氣(30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宗教經典 |
此分類下一篇:金剛經說什麼 - 第四品 妙行無住分
此分類上一篇:金剛經說什麼 - 第二品 善現啟請分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