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8-01-15 08:00:00| 人氣69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為何西裝第三粒鈕不用扣?

推薦 1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引自 http://www.cup.com.hk/2017/10/26/skeuomorphism-useless-design/
為甚麼西裝外套的第三粒鈕不能夠扣?為甚麼鍵盤的排列是「QWERTY」?為甚麼汽車的引擎多數會在車頭?世界上每一個設計,最初出現時當然都是有原因的,但一直發展下來,上述的設計其實已沒有真正用途,變成一個無法被刪除和改變的習慣。

部分人會把 Skeuomorphism 譯作「擬真」,這概念來自 19 世紀末的考古學家 Henry March,如今是軟件設計界的一個常用術語,譬如 iPhone 上預載的 iBooks 就是經典例子,它的介面模仿出一個書櫃,但事實上無櫃無書,只有一堆電子文書。然而,並不僅僅是「擬真」,廣泛而言,Skeuomorphism 是指一件事情的設計不再具備它被設計出來的用途,它既淪為「裝飾」,也是「假象」,有時候甚至是人類的「限制」。

Skeuomorphism 這個字,難寫亦難讀,但科學與人文歷史學家 Dan O’Hara 認為,其例子俯拾皆是。而且,所有設計都有其歷史,Dan O’Hara 形容:「當我們追尋原因,我們就會發現這些事物到底從何而來。」

牛仔褲就是其中之一。發明牛仔褲的猶太裔裁縫 Jacob Davis,當年為著設計一條舒服、耐穿而且實用的長褲,所以在褲上加了好幾個袋口,當中就包括了一個用來放袋錶的小袋口。而且為了固定袋口,還在縫製時用上了當時常見於馬鞍的銅製鉚釘。來到今日,它發展成全球最大的牛仔褲生產商 Levis 的招牌產品。有趣的是,無論 Levis 還是其他牛仔褲生產商,都會在牛仔褲繼續加上用途近乎零的小袋口,以及裝飾用的假鉚釘。以現在的技術,牛仔褲不需要用鉚釘來固定袋口,完全多餘,而它存在原因顯然不是為了好看。Dan O’Hara 指:「你並不會因為看到一條牛仔褲加了鉚釘就覺得它有型吧。牛仔褲之所以要加鉚釘,是因為一件產物只要維持它的舊貌,我們就會喜歡。」

另一例子同樣與衣著有關。男士的西裝外套,穿得考究的話,從上至下的三粒鈕扣分別都有其名字:「Sometimes」、「Always」和「Never」。意思即是,第一粒可扣可不扣,第二粒絕對要扣,第三粒永遠不扣。但一粒鈕當然不會因為永遠不需要被扣上而特意設計出來,傳聞這是 1900 年開始的「男人大忌」,由於英國國王愛德華七世心廣體胖,第三粒鈕永遠扣不住,而為了不讓他覺得尷尬,朝臣就索性永遠不扣第三粒鈕,而後來這也變為約定俗成的衣著禮儀。男士西裝外套上從此多了一個 Skeuomorphism 的象徵,一粒本是用來扣,結果不需要扣的鈕。

而「錯」得最明顯又不被察覺的事物,莫過於汽車。在汽車最初被發明的年代,那些老爺車的外型是從何而來?基本上就是沿襲自一輛馬車 —— 沒有馬的版本。車箱的形狀和內部樣式,都跟以前的馬車一樣,「動力」來源也像馬車,設計在汽車的前方。時至今日,馬路上面早就沒有馬,但前置引擎仍然是汽車設計的主流,甚至從來沒有人考慮過用任何單位去取代「馬力」(Horsepower)這個詞彙。

老爺車的外型,基本上就是沿襲自一輛馬車 —— 沒有馬的版本。

這並不是舊時代 —— 從馬車到汽車,才會出現的情況。當代的汽車外觀,無一例外都是以流線型為設計元素。汽車不可不走流線型方向嗎?過去確實是不可以的,與好看不好看無關,因為汽車引擎會在密封的空間裡產生高熱,流線型的車身設計有助散熱,是出於實際需要。然而,問題實際上已經解決了,因為今時今日的電動車是用電池驅動的,電池根本不會產生如此大量的熱能,也不需要依靠這種冷卻設計。但觀乎 Tesla 或其他品牌的電動車,新車的外型會像科幻電影中出現的那麼前衛和特別嗎?結果電動車還是沿襲了汽車,而整部車就是一個 Skeuomorph,根本沒內燃機引擎,要車頭蓋做甚麼呢?而電動引擎運轉時的聲音,亦不像爆燃汽油時的聲音,然而,以豐田的油電混能車 Prius 為例,就會模擬出內燃機引擎的「假聲」。

電動車從車身到引擎都充滿著「無用」的設計,原因純粹是讓用家覺得電動車一切正常,怕他們接受不到「車」變了新貌。情況就像時下的無反相機,明明不需要彈起反光鏡,但還是會模擬單鏡反光機的「卡察」兩聲,令用家聽起來有高階相機的感覺。舊的產品影響了人類對該事物的認知和審美觀,事實上也限制了新的設計。儘管 Skeuomorph 只是裝飾,並無實際用途,卻又是必須存在的設計元素。加州大學設計實驗室的總監 Don Norman 指出:「一件發明在其起始階段,新的設計總是與舊的相似。如果它看起來完全不像我預期的模樣,我會不懂得如何使用它。」

打字機上常用字母會被隔開,是由於當時機械的技術限制。

譬如,當出現一個不是以「QWERTY」排列的鍵盤,很多人都會打不到字。鍵盤的設計之所以被限制成「QWERTY」樣式,有人認為,是考慮到手指敏捷度和字母常用頻率,可增加打字效率的設計 —— 即是 E 鍵和 I 鍵對應了左右手的食指。不過,據聞這設計本身是會減慢打字速度,而更可能只是大家在學習打字的時候把它練熟了。實際上,「QWERTY」本身也是「無用」的 Skeuomorphism 設計。

鍵盤的前身 —— 打字機,最初面世的時候,有一個極大的技術限制,由於是機械式操作,當兩個相鄰的鍵在短時間內按下,打字機就會卡住。為解決這問題,在設計鍵盤時,才會特意隔開那些經常連著出現的字母,例如 S 鍵和 T 鍵。「QWERTY」在當時是出於迫不得已的實際考慮,而在今日的數碼年代,鍵盤不會卡住,但這個不再具備用途的設計,反而限制了人類的使用習慣。

無用之用,是為大用。結果,當換走了鍵盤上這個「無用」的設計,被卡住的將會是人類。

台長: 不肖學徒
人氣(692) | 回應(0)| 推薦 (1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世間法 |
此分類下一篇:拒吃魩仔魚
此分類上一篇:The Amazon’s Boiling River Kills Anything That Enters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