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7-01-05 08:00:00| 人氣69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別期待我跟惡質現況妥協!」學校老師發起革命,這樣教台灣人何謂真正的教育

推薦 7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別期待我跟惡質現況妥協!」學校老師發起革命,這樣教台灣人何謂真正的教育
引自 http://www.storm.mg/lifestyle/180204
台灣這間學校的老師發起一場教育大革命,盼改善台灣教育的惡劣現況!(圖/すしぱく@pakutaso)

1990年,夏惠汶博士返台接任開平中學的校長;1998年開平全面改革,他率領教師團隊,一起「摸著石頭過河」。「我們在調整,我們在創新,我們在走一條沒有人走過的路。只有大家胼手胝足齊心協力,抓緊理念發揮創意,鍥而不捨,才有可能,」夏惠汶語重心長的說,「改革要成功,需要所有人都願意下水,一起摸著石頭往前走。只有大家願意一起承擔摸索的辛苦,我們才可能早日過河成功。」

20多個年頭過去了,夏惠汶已經率眾渡河,成為大校教改成功的典範。

開平是一所上千學生的大學校,大校要談教育改革,其中的困難度是無法憑空想像的。開平的教改成功,在台灣實驗教育史上,留下重要的紀錄。在夏惠汶博士撰寫的書籍中,他完全地公開與外界分享了自己的第一線教育經驗,他不但是政府教育官員經常請益的對象,十幾年來直到今天,他著作中的教育理念與方法,也是體制內外實驗教育工作後進們的重要指標,影響非常深遠。

 

轟轟烈烈的教育革命

2000年前後,開平學校正醞釀爆發一場劃時代的教育革命,夏惠汶校長著手進行校內全面革命,首先就挑戰了所有老師的改革意願。當時的老師必須思考決定是否願意參與這場歷史性的革命,「這是一個革命團體,要拋頭顱、灑熱血的,每個人我都講過類似的話,在這邊是沒有好日子過的喔!」夏惠汶要找的老師,是真正願意獻身教育工作的人,「不要期待我跟惡質的社會現況妥協⋯⋯不想追求理想的人,就不要留在開平,那對大家都是痛苦的。」

開平的「導師制」被取消,因為「傳統的導師管東管西,學生覺得煩,往往是師生衝突的原因之一。15至18歲的孩子,要學會自己負責,承擔社會責任,不能什麼事都要導師從早盯到晚,老師的功能應是『關懷的角色』,而不是事事要替學生打點」。訓練學生獨立的能力,包括獨立面對處理問題的能力,以及獨立思考,「老師的不給答案,正是孩子主動學習的動力,當孩子在老師身上找不到答案,就會轉向其他管道,像是同學、圖書館、網路,太多的資源可以學習,這也是我在做師資培訓時的重點——不給答案、不教、只有陪伴與問一個好問題。唯有這樣,孩子才有可能學到更多更廣。」夏惠汶所主張的「讓學生學會『學』,不要太多的『教』」,也正是自主學習的核心精神。

老師的工作並非給學生答案,而是帶他們找到答案。(圖/Pixabay)
老師的工作並非給學生答案,而是帶他們找到答案。(圖/Pixabay)

「要注意的是,忍住是策略,忍住不給答案;但一定要引導,引導才是最難的,那叫『循循善誘』。」夏惠汶苦口婆心地反覆強調,老師不要干預,要去影響。要培養出孩子的獨立思考,就必須堅持正確的方法,「引導、引導、再引導;孩子的頭腦就靈活了,視框就打開了,思考組織就開始了。」

 

夏惠汶並且大手筆的改革了學校組織結構,「沒有了導師,也沒有專任輔導老師,但全校每位老師都可能是學生的輔導者,在此情況下,訓導處、輔導室當然喪失功能,就裁掉了!而開平各年級採『學群制』,學生不需要購買制式教科書,各學群的老師一起討論出自創教材;課程進度及課表的安排,都由學群的老師自行排定,在這樣的制度下,制式的教務處毫無作用,當然也裁掉了!」學校每學期會調換一次班上同學,老師也是經常更換。為了培養學生互動交流的能力,夏惠汶特別重視學生要有更多的機會去學習人際關係的課題,「餐飲實際上是在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實力堅強的教師團隊

開平獨創的「學群制」,改變了過去傳統班級導師只需顧好自己班上學生,每班各自為政的現象,讓整個年級的十幾位「學群老師」,合作經營同一個年級的全部學生。十多位老師的命運相繫,在教師會議上,討論並共同認識學生的情況,大家齊心協力面對問題處理困難。結合成一個團體之後,老師的能力迅速加總加成,激盪產生出想像不到的力量。

對於一線教育工作者,開平重視教師對工作投入的熱忱,對於教師培訓不遺餘力,絕不馬虎鬆懈,全面提升老師的素質。「在開平的教師,已經打破鐘點時數制,工作時間完全以責任需要為考量,必須付出更多的心力,挑起身為師長的責任。除此之外,寒暑假也被取消了,所有教職員都必須參與學校研習:包括各種輔導知能研習、讀書會、教學反思成長團體、行政訓練、企劃案研習以及學科統整的課程開發等等。」開平老師們每天要記錄教學心得:「六步模式」,貼在夏博士的教學網站「蝦米網」,開放給教師之間互相交流討論。在台灣還沒有推動教師社群網路之前,開平就已經開始運作教師社群了。

為了培養老師的反思能力,釐清教學觀念,老師每天要記錄事件的發生。早期稱為「田野筆記」,現在是「六步模式」,作為個人固定的內省功課,培養老師反思的習慣和能力。藉著「六步模式」把永遠向外看的習慣,每天轉回來往內看自己。經年累月的磨練,開平老師具備自省的習慣,是提升教師素質最有效的方式。

1. 現象:看到或發現一個現象能清楚寫出觀感直覺。

2. 比對:回到自己內在⋯⋯回憶曾經在什麼時候也發生過類似的情況⋯⋯比對一定要進入回憶程序。

3. 感覺:有點難過⋯⋯(我的難過是因為⋯⋯)。先寫出喜怒哀懼的情緒詞彙,再寫出為什麼。

4. 決定:回到大腦,我決定要⋯⋯(自己內部有個決定要怎麼做);這個決定以後要遵照這樣的方法⋯⋯或重啟一個方法。

5. 行動:根據決定我做了什麼⋯⋯每做一次就會增加一次經驗也滋養一次銘印;如果每次做法都是一樣的,銘印會越來越大。銘印來自於過去的決定及實踐。

6. TOTE:測試再測試做到滿意為止。選擇讓自己做到滿意的事情,可以增強自己的信心;如果還不能讓自己滿意,就連續寫作(幾天),一直做到自己滿意才結束議題。這是建構好銘印的方式。

「六步模式」可以了解自己行為發生的心路歷程,是修正自己行為的基礎認識。「任何一個『有感』的發生,都是一個刺激,會讓自己內心有些反應。透過這樣的分析自己,就知道刺激會帶給自己怎麼樣的反應了。」所以寫「六步模式」被視為工作的一部分,「因為那是了解自己行為脈絡的一種方法,而人文精神,就是從了解『脈絡』開始。」

這一切的奮鬥努力,就是為了還給台灣的孩子們一個健康優質的教育,「老師是學生發展成功的關鍵,學生的每一次成功,都離不開老師的指導。所以,當老師用了正確的方法,給出了舞台(是好方法之一),學生的亮點就展現出來了。那還是在老師『忍』功下,才有可能。」在教育這個場域裡,老師是重要的角色,「而且,還要默默承接突發狀況。所以,看起來老師可以好好休息,不需要做什麼,但背後隱藏著更大的『愛』。這就是學生是學校的主體,老師是學生發展成功的關鍵。」

拋開部編教科書,全面統整課程

開平沒有部編課本及教科書,「在開平所施行的,是一種完完全全打破學科界線的課程統整方式,稱為『超學科課程統整』。」夏惠汶從2002年起,就開始進行統整課程的編寫,「所有的教材都是由老師們因應課程內容的不同,與學生討論、企劃、編寫出來的。」夏惠汶重新制訂課程與教材選用,依照學生的實際需求,量身訂做。「在開平的教育現場,我們不是事先想好要實踐什麼理論,我們是從學生學習的貌像中,透過摸索嘗試,找到可以讓每一個學生神情認真、眼睛發亮,願意參與投入的教育方式和學習領域。」開平的學習,是拋開教科書和筆紙考試之後,讓學生長出真正能力的學習。

「一旦學生自發性地提出學習項目和內容,同學的興趣已被挑起,會主動提問,找資料,辯證價值意義的走向,再修正自己的方向,繼續尋找解決的方法去找出答案,這時候,學生已經進入研究性的學習。」十多年前,夏惠汶所發表的教育現場實作經驗,仍然是今天實驗教育的模式,「老師只要扮演陪伴和協助的角色,盡量給出支持和關心,被邀請時也參與一併討論,共同思考解決之道,這是師生關係已經進入『共學』境界。」夏惠汶同時不忘提醒,「老師切記不要太快給出答案,要一起思考,給出樓梯,讓學生自己找到答案。」

擺脫課本式的制式教學,學習更彈性。(圖/hiroaki maeda@flickr)
擺脫課本式的制式教學,學習更彈性。(圖/hiroaki maeda@flickr)

開平自2001年起,全面進入「超學科(trans-disciplinary)統整課程」的發展與實踐。跟著這樣的課程規劃出:協同教師團隊、學群及督導。整個開平學習圈的設計,是以「群」為概念,依年級分成兩個學群:新鮮人學群(一年級)和成熟學群(二、三年級)。

「學群」是由十幾位不同專業科群的教師(包括語文類、數理類、餐飲專業、商業類、資訊類、生活類、社會科學類、輔導及體育等),以及整個年級的學生,共同組成。「督導」的任務是協助教師群進行主題式課程設計、協同教學完成、問題解決、教學目標檢核、師生團體動力判讀、行政與教學的溝通等等。學群教師每天早晚和寒暑假都必須接受督導。

「主題式教學」是開平課程的教學模式。將整個年級學生視為一個群體,學習衝突後合作,完成一個明確清楚的主題。過程中,相關群體需共同討論並決議,包括方針路線、分工後的組織結構、報告系統、執行方案等。在共同參與與推進的過程中,不斷地對話、嘗試、反思、修正、再嘗試⋯⋯往復循環,讓工作滾動前進,讓內在心靈不斷螺旋提升。

「總之,在課程設計方面,必須有宏觀、全面的概念,絕不能用支離的觀念去衡量該學什麼、不該學什麼,不可能什麼都涉獵到,必須選擇。所以,必須有一終極目標來引導課程規劃,再帶領學生學習,這種思辨是台灣目前教育體制中最缺乏的。」

夏惠汶做了重新思考與決定。「總結地說,我們希望在課程規劃方面,能夠保持3個原則:第一、要統整看到整體。第二、要有彈性,回歸到能跟總體結合。第三、一定要跟生命作結合,從與生命經驗相關處做起;然後去啟發學生,讓他們找到一種興趣或發現一個領域,透過價值澄清的方法,確定自己要什麼。」校長拉出了經緯,老師們就可以全力發揮了。

學生自己企劃的行動學習,也讓學生直接進入關懷世界。開平的學生團隊,從協助台灣老農銷售滯銷的大蒜;到泰北偏鄉教孩子們烹飪手藝;到中國痲瘋村落照顧痲瘋病人⋯⋯開平的學生有充分的機會去擴充生命經驗,培養服務貢獻的情操。

開平的學子在新教育方法實行後,有更多的資源追求夢想。(圖/開平餐飲學校粉絲團@facebook)
開平的學子在新教育方法實行後,有更多的資源追求夢想。(圖/開平餐飲學校粉絲團@facebook)

後現代父母工作坊

「後現代父母工作坊」是夏惠汶為了學生的父母開設的家長學堂。從最初的幾個人,到現在每週上課的學員人數在80人上下,不限年齡及身分,校內外人士都可以參加。「學校的輔導工作重點之一,必須放在強化家長親職的功能上」,開平為了學生的教育,對於與家長的溝通,不遺餘力。「開平試圖扮演陪伴家長及家長參與再教育的機制,規劃親職效能訓練課程,在教改的潮流中轉化家長動力成為重要的助力。」

「親子關係中,常常因為家長的忍不住,『關心』就會一個不小心變成了干涉或是嘮叨。這讓許多為人父母的心裡很受傷,會因為不想讓孩子和自己的關係破裂而收手閉嘴的假裝不關心,其實憋在心裡的難過和焦慮更讓人傷身。要如何能讓自己的關心正向的傳遞到孩子的心上,不會誤解或是感到不舒服,這是許多家長的困擾。」在《愛,要流動》以及《親子關係全壘打》裡,夏惠汶收錄幾年來的一些實際處理案例。

開平餐飲學校「親子補給站」活動,讓家長參與孩子的學習生涯。(圖/開平餐飲學校粉絲團@facebook)
開平餐飲學校「親子補給站」活動,讓家長參與孩子的學習生涯。(圖/開平餐飲學校粉絲團@facebook)

「家長的力量,不是捐錢,而是願意參與、投入學校。」夏惠汶對於學生家長的態度,也有自己的看法,「很多學校並不願意『外行的』家長干預學校運作,並嫌棄家長,高姿態的自認為是『教育專家』。」有許多學校,選擇與家長築牆,「我們如果無法讓家長聽得懂我們在說什麼,我們又怎麼能讓學生聽得懂我們的話?」開平選擇親師生三贏的方式,「如果學校不開放讓『外行的』家長參與,家長如何有機會了解學校,又如何能明白我們的教學方式?」開平學校有一群不畢業的家長,他們是學校教育合夥人,上課學習比學生還勤,他們「易子而教」擔任學生觀護家長,每年成功協助十餘名學生回到人生正向。

2009年11月,開平學校家長會榮登「台北市杏壇芬芳錄」。這一向由優秀教師得獎,這次竟頒發給開平家長會,是莫大的肯定與殊榮。開平家長代表表示,感謝夏惠汶每週三上午在台北市立圖書館總館的「親子工作坊」課程,協助家長們長出力量,建立共同的語言,去幫助自己的孩子或易子而教。

台長: 不肖學徒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