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隔幾天都會傳出xx農藥超標、驗出禁藥等等,讓家庭主夫主婦心慌慌,坊間也出現不少專家教你怎麼清洗蔬果,不過你可知道,有些「系統性農藥」早被吸收進植物體,怎麼清洗都沒用?
農藥自20世紀被廣泛使用以來,造就了「綠色奇蹟」,但層出不窮的環境、食安問題,讓民眾聞農藥色變,不過一味恐懼或指責農民,並無助改善問題,先認識這個「最熟悉的陌生人」,才能找出解決之道。
一、農藥市場有多大
按照用途分類,農藥可分為殺蟲劑、殺菌劑、除草劑,以及殺鼠劑、殺線蟲劑及植物生長調節劑等等,前三者佔台灣九成以上市場。
去年(2014)農藥總銷售金額以出廠價計算是77億,若計算末端價則超過百億,總銷售量為4萬噸,雖然和十年前比起來差不多,但因單價提升,因此總銷售金額增加35%。農藥銷售總金額第一名是殺蟲劑,接著是殺菌劑、除草劑。
二、農藥分類:系統性農藥vs接觸性農藥
農藥依照作用機制可分為「系統性農藥」和「接觸性農藥」:
(1)系統性農藥—
作用機制:水溶性比較好,因此噴灑後可以經由植物氣孔、水孔、根系等吸收,隨著水分吸收均勻散佈到植物其他部位。
防治對象:主要是對付吸食汁液的害蟲,如農民最討厭的銀葉粉蝨、蚜蟲,以及在植物體內的病害,大多數的病害都是使用系統性農藥防治,例如被歐盟質疑對蜜蜂有害的殺蟲劑「益達胺」,就會被用來防治花椰菜害蟲銀葉粉蝨、草莓葉部害蟲薊馬。
(2)接觸性農藥—
作用機制:病蟲害直接接觸到農藥死亡。由於接觸性農藥無法轉移到植物其他部位,因此需要均勻噴灑在病蟲害出現的植物表面。
防治對象:適合防治吃葉子的蟲,如果害蟲出現在葉片下表面,防治藥劑就要均勻噴灑在上下表面。例如陶斯松被用在玉米螟蟲、水稻二化螟蟲。
一般可以用清水或太陽光分解的都是屬於接觸性農藥,先前曾有媒體報導,系統性農藥比較能溶於水,因此用水多洗就能洗掉,不過實際上正好相反,系統性農藥溶於水的特質,是幫助農藥可以在植物體內移轉,也就說整株植物都有農藥了,用水洗只是白做工。
引自 http://www.newsmarket.com.tw/blog/77092/?utm_source=SocialWarfare;by 上下游記者林慧貞 on 2015 年 10 月 13 日
前藥毒所殘毒管制組組長翁愫慎說, 非系統性農藥容易附著在植物表面,殘留量一開始會比較高,但消退速度快,用水洗可洗掉;系統性農藥剛好相反,殘留量相對較少,均勻分佈在植物體內,藥效殘留較久,不建議在栽培後期使用。
三、農藥命名怎麼看
農藥的藥劑名稱包括三部分,以「18.2% 益達胺 水懸劑」為例,18.2%是指這款成品農藥,原料有效成分的含量;益達胺是原料名稱;第三部份是成品的劑型,如水懸劑,用於區分外觀狀態。
台灣是以「品名」區分農藥作用機制,例如「松」字輩是有機磷劑,例如令人聞之色變的巴拉松、芬滅松等等,很多是劇毒,有些防檢局已禁用,目標是全部研擬逐步禁用。「寧」字輩則是屬於除蟲劑中的合成除蟲菊精類,例如百滅寧、賽滅寧,毒性較低, 有些被登記為環境用藥,成為我們居家常用的殺蟲劑。
不過對一般農民來說,拗口的化學名稱太難記了,許多老一輩農民都是看商品名,例如含有「嘉磷塞」成分的除草劑,坊間常見名稱是「年年春」、「日日春」,取商品名時,俗擱有力是不二法門。
有趣的是,台灣最大的農藥商興農公司,曾投資組成興農牛棒球隊,許多洋將的中文名就是農藥或肥料,例如「世介勇」是一款殺菌劑,「勇壯」是複合肥料。
四、農藥殘留抽驗統計,豆菜不合格率最高
食藥署去年共抽查2402件農產品,總合格率為89.3%,其中蔬菜類合格率87.0%、水果合格率92.0%、其他類合格率95.8%。
蔬菜類中不合格率最高的是豆菜類35.2%,包括豌豆、敏豆、菜豆等,但不含豆芽,已連續五年奪冠,其中豌豆不合格率高達4成。農藥殘留第二名為果菜類20.6%,第三為小葉菜類10.8%
豆菜類皆屬連續採收作物,成熟期不一致,農民比較難評估用藥時機,較有可能未過安全採收期即採收。
水果類中不合格率最高者為核果類11.1%(例如龍眼、荔枝、芒果),其次為柑桔類10.7%。
五、蔬果選購清洗:
一般非系統性的農藥依附在葉菜表面,烹飪前建議用流動的清水沖洗,但使用系統性農藥的作物,無法用清水洗淨,所以還是只能選擇信任的店家或農民。每種作物生長過程都會面臨蟲害和病害威脅,使用何種農藥需視情況和農民選擇,是否殘留則和噴灑時間、劑量有關,即使是系統性農藥,遵守安全採收期和施用劑量,殘留大多仍能符合標準。
翁愫慎說,因此最重要的是從源頭把關,不要濫用農藥,只要合理使用就不會有食安問題。
防檢局已經通過修法,今年12月26日起,購買農藥時,販售業者必須開證明,載明藥劑名稱、使用範圍、數量、購買者姓名等等,不過台灣許多農藥行都是鄉間小店,能否徹底實行有待觀察。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