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初踏神州,遇到一位旅居上海20年的長輩,他教我的第一課,就是台灣人才會害台灣人。當時無知,但不出幾個月,我就徹底理解長輩們的話不僅忠實,而且隱含多少悲哀。前些日子,在上海的台灣朋友被他熟識的台灣合夥人騙走了數百萬,卻留下空殼公司的債務要他償還。這不過是這幾年,我所聽過多到數不清的台灣人詐騙台灣人事件之一,我也從原本的震驚心寒,到現在司空見慣。你常聽到一句話:「台灣人要幫台灣人」,諷刺之感不覺油然而生。
人在異鄉,與同鄉人士來往本是人之常情,在上海地區的台灣人已過百萬,外出時也常常會碰到台灣人士,而在上海的四年多裡,形形色色的朋友來來去去,唯獨不變的是那句「台灣人幫台灣人」。在上海有為數眾多的台灣人社團、協會、校友會等,往往菜鳥初來乍到就容易被網羅到這些聯誼性質的社團中,只是日子久了,發現這並不是純粹的吃喝玩樂,而是潛伏了許多投機份子,伺機佔人便宜;往往聯誼性質的社團搞到最後,也淪為商業操作的籌碼。
許多標榜單純同鄉會的團體,主張台灣人幫台灣人的團體,其實都是某些有心人士的意圖,建立一個平台吸引每年對中國趨之若鶩的菜鳥,再利用這個平台為自己賺取利益或名聲,甚至是拉直銷的下線。對「台灣人幫台灣人」抱有憧憬的菜鳥,在異鄉舉目無親,又被自己所瞧不起或恐懼的中國人環繞,自然成為砧板上的魚肉,任人宰割後才驚覺天底下沒有台灣人幫台灣人這回事,有時候對你最真誠的,反而是素昧平生的當地人,當然,這些經驗都必須付出相當的代價才會學到。
在這些假聯誼社團,除了有行投機取巧之實的人之外,還有一種人是我們在中國防不勝防的人,這種人我們稱為「台流」。在中國工作,早已不若以往,並非什麼風光之事,失敗者所在多有,隨著台灣人在中國工作的人數日漸增加,一種叫做「台流」的族群也開始增長,這些人多半長久以來在中國發展,與台灣產生斷層,無法回台找到什麼好的工作,但在中國又缺乏資金跟機會,只好靠著過去在中國建立的關係到處招搖撞騙。他們往往外表光鮮,自詡為老鳥,但實際上他們早已跟這些很久以前認識的人脈脫節,只剩下拿來說嘴的功能。
這些台流在各種台灣社團中輾轉,利用台灣人對同鄉人士的關懷,詐騙台人,或伺機謀求各種機會,實際上造成了各個社團的亂象,每個社團也都在防範這些台流,但是這樣的人,卻日益增長。
台流的增加反映了台灣人在中國的困境
首先中國的投資環境已非改革開放初期的情形,全世界的資金已迫不及待地湧入這個市場,全世界的人才也競相到來,在經營模式、金融環境、政府政策日新月異的環境下,維持著落後觀念、或自詡高人一等的台灣人,註定要被21世紀的中國拋棄。
在中國崛起的這十多年來,至少在上海,本地人的素質之高,已非我們過去想像的吳下阿蒙。姑且不論世界各地人才的競爭,光是跟本地人相比,台灣人的優勢早已杳然無蹤,不管過去如何成功,在瞬息萬變的中國,稍有閃失也會輸得一敗塗地。台流現象的出現,闡述了一個無法逆轉的事實──台灣人早已失去曾經的優勢,中國並不是讓人輕易致富的捷徑。
然而投機台流為什麼容易得逞呢?也與台灣人的某種優越意識有關。由於以先入為主的印象登陸,認為中國人就是懶散、投機,認為台灣人就是真誠、勤勉,故而容易對同鄉放鬆該有的警戒,好像凡事都因對方是台灣人,就沒有問題。我們對同鄉人士的信任,造成了我們的盲點,不僅是人際交往的盲點,更是發展事業的盲點,也透露出根深蒂固的歧視。
的確,樹大有枯枝,人多有白痴,就算是同鄉,也是什麼樣的人都有,在異鄉尋求同鄉的幫助是理所當然,但是我們的理智與警戒也不應該因為是同鄉而有所降低,乘隙而入的往往都是那些最熟悉的人;見識過了諸多卑劣的行徑,台灣人又有什麼立場說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呢?難道橘逾淮為枳嗎?
只怕我們必須拋開這些優越的意識,平心看待所有在中國認識的人,這不僅是自保,更是一種拓展眼界、消除歧視的作法,也唯有憑藉這樣的信念,才能幫助在中國工作的台灣人走得更遠。
責任編輯:郭姿辰
核稿編輯:張翔一
Photo Credit: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