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8-10 17:32:09| 人氣76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印度快速崛起,地位直逼全球首富-美國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印度崛起背景
BRICs=Brazil、Russia、India、China
2003年美商高盛證券研究報告預測金磚四國將逐漸取代全球前六大經濟體的地位。45年後,金磚四國貨幣最高升值300%、股市成長66倍、國內生產毛額成長逾25倍

◎印度優勢
1.年輕人力:25歲以下人數是台灣人口20倍
2.經濟成長:成長率在未來五十年維持高於5%
3.高盛報告預測印度在2050年將成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

◎India的特性
1.1/3=15歲以下人口佔三分之一:為金磚四國人口結構最年輕的國家
2.1/5=科技業最高薪資只有美國:的五分之一
3.1/2=至2008年,全球有一半軟體由印度製造
4.No2.=人口數全球第二

【轉譯自:March 6, 2006 Newsweek ”India Rising” By Fareed Zakaria / http://www.msnbc.msn.com/id/11571348/site/newsweek/ (原文)】

主宰2006年世界經濟論壇議題的,是當前新竄起的明日之星~印度。印度經濟成長快速,地位直逼全球首富-美國。

在蘇黎世(Zurich)下飛機後,可以看到一堆頌揚印度奇蹟的廣告。甚至在與會者下蹋的旅館房間內,皆擺放著下載好「寶萊塢」歌曲的iPod Shuffle以及代表印度團體的喀什米爾披肩等禮物。會議室裡則是由印度執行長所領軍的世界級「夢幻團隊」。經濟論壇的表演主題是「印度狂想曲」,可以說「印度風潮」席捲整場會議。

世界各國許多重要的人物紛紛前往印度訪問,其中包括美國George Bush、澳洲總理John Howard、沙烏地阿拉伯國王Abdllah以及美國前總統Bill Clinton。整個世界開始不斷地向印度大獻慇勤。

過去十五年,印度成為繼中國之後第二個經濟成長快速的國家,平均每年長幅超過6%。中國的成長有目共睹,印度仍處於起步階段。Goldman Sachs在其研究中提到,未來的五十年,印度將成為世界主要經濟強國。在十年內,它的經濟會強過義大利,並且在十五年內趕上英國。到了2050年,印度每人平均所得將是現在的35倍。

印度裡的公司正以驚人的獲利速度成長著。Tata團隊是目前印度最大的生產公司,旗下商品包括車子、鋼鐵、電腦軟體等。這間公司去年的收入從一百七十億上升到二百四十億。2008年的時候,通用汽車將從印度進口約十億元的汽車零件。

美國很早就對世界抱持開放的態度,才能積極向外拓展貿易。目前美國人的平均收入是世界最高,但全球化也突顯了美國一些問題。美國排除了其他的競爭力,才能保障其人民在提供服務與製造商品的薪資。這是保障經濟的唯一方法。

就以上論點,任何人都會感到困惑,大家的印象中,有著殘破的機場、凹凸不平的道路、眾多的貧民窟和貧窮的村落之地,就是”印度”嗎?而實情確是如此,這個國家有著許多類似美國加州的矽谷,但是也有超過3億人口生活在低於一天一美元的生活水準下。印度國內佔有世界窮人的百分之40,它也擁有世界第二多的愛滋病人口,印度除了以貧窮和疾病聞名於世外,它的未來也包含了一些契機,妳可以感受到他的改變,甚至是在貧民窟中。

對於第一次到訪的人們,印度看起來很糟糕,許多來印度的西方商人預期它是下一個經濟崛起的中國,但是印度是不可能成為後者的。中國經濟成長是以它的產製及政府集權能力促成,例如由北京政府決定國家需要新機場、八線道高速公路或重點工業園區-接著他們會在幾個月內建造完成,除藉以吸引許多跨國公司外,並在幾日內提供他們許可證和場所。在人類經濟發展史上,這是成功者均擁有的能力。

印度成長是混亂、無序的,且大部分是毫無計畫。它的規劃或設計不是從總體到細節(由上而下),而是剛好相反;因此,它的經濟成長也不是因為政府,而是政府的放任不管、民間自發的。印度沒有北京和上海的重點公設,也沒有一個會招商的政府-無政府的(民主)印度有著各種權勢勢力,但也有一群為數眾多且不斷成長的企業家,在某種機緣下,讓他們發現了一條克服官僚阻礙的致富之道,印度Procter Gamble的前任執行長Gurcharan Das說了” 政府入夜沈睡 經濟成長之時”。

有些人則認為,印度經驗有著不同的(競爭)優勢。麻省理工學院(MIT,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Yasheng Huang指出,印度公司使用他們的資本(金)效率遠勝過中國,且已達世界水準,並擁有比中國還好的管理能力,儘管印度比中國窮,它卻創造出許多世界級的公司像Infosys、Ranbaxy和Reliance。Huang將其歸因於印度的真誠和深化的私有經濟(不向中國的許多公(國)有和公私合營企業)、清廉透明、管理良好的金融體系和適切的法規。此外,過去四年來,每年日本均授予印度公司管理革新方面的Deming獎,比其他國家包括日本還多。

這種有下而上的行動力,在企業中不是容易的事,印度消費者是主動的,亞洲人成功的故事之一,就是政府強迫它的人民儲蓄,透過資金的累積讓產品成長以及市場互惠(共生)政策。在印度個人就是國王,年輕專業的印度人不會當守財奴,他們不貸款,信用卡業績一年成長百分之35,個人消費佔印度GDP的百分之67強,超過中國的百分之42或其它的亞洲國家,低於美國的百分之70。

統計資料並無法,呈現全貌,至少居住在都市的印度人充滿熱誠,印度商人醉心於成功的願望,印度的時裝設計師和藝術家談論著擴展他們的影響力到全球。寶來塢(Bollywood)電影明星如了擁有國內基本的5億影迷,還想增加他們海外的閱聽眾。就像上百萬的人們突然發現自己的潛能之鑰,一位知名的印度人充滿戲劇化的表達”這是歷史難得的一刻,當我們踏出從舊到新的一步,當國家的精神結束長期的抑制找到發聲的出口”。

前述另當代印度人感動的文字,是由印度第一位首相Jawaharlal Nehru所說,在1947年8月15日零時,當印度獨立的那一刻。當然,Nehru談論的是印度的誕生,即成為獨立國家。今日的印度社會又誕生了什麼呢-狂歡的、色彩的、開放的、充滿活力的、以及最重的是做好改變的準備。印度遠離它的過去,以及亞洲其他國家,它不是一個沈默的、受控制的、或是(依據計畫緩慢開放的)半獨裁國家,它是熱鬧的民主政體,在經濟上是授權它的人民,世界最窮國家之一的印度在這方面看來相似於世界最富裕的美國,它們的共通之處:社會(力量)大於國家(力量)。

印度的民主是一種驚奇,它是世界最窮的國家之一,擁有幾乎60年的民主政府,與其他開發中的國家相比,那成了這個國家的最大力量,如果妳問”什麼是印度未來25年的政策?”答案是:像今日印度所實行的一個(可能是聯合政府)民主國家。民主會導致民粹(平民主義)、拉皮條和延遲,但是也讓印度走向長期的穩定。(此外,布希總統在尋找解決伊拉克的問題時,他應該想想,英國能統治印度200年,並建立遍及印度全國的政治制度,而這部份要歸功於印度的一些第一代領導者。像(印度第一任首相)Nehru也許不懂經濟,但是他們深知政治自由的重要性。

有得必有失,假如印度在這一點的決策上獲得成功,但它也有失敗之處。在1950到60年代,印度想藉由”混合的”(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經濟模式推動現代化,這個打算造成私有經濟的束縛和過度管理,以及無能腐化的國營企業,結果造成1970年代的貧窮,同時也造就更多的共產主義者。60年代的印度擁有比中國還高的平均每人國內生產毛額(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而今它只有中國的一半;哪年印度GDP與南韓相同,今日則相差13倍。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是以「收入」、「健康」、「識字能力」及「其他」等項目測量一個國家。印度排名是177個國家的第124名,排在以色列、斯里蘭卡、越南和多明尼加共和國。女性識字能力遠低於百分之54,儘管印度政府充斥著幫助窮人的花言巧語,事實證明,印度政府對人民實在做的太少。

是民主的問題嗎?不全然。政策失敗可能是獨裁者或者是民主主義者,但有一部分受傷的要素是貧窮、封建制度和文盲 。在印度的民主通常不是多數人的意志而是少數組織人的意志,而是地主、強而有力的種性制度、政府聯邦和當地的惡棍。(議會的成員差不多五分之一被控告,包括侵吞、強姦和謀殺) 這些團體通常比其他人有錢,他們掠奪國家的資金保持優勢,諷刺的,印度共產黨競選不是為了改善貧窮而是要維持工會的特權情況當這些力量進行著,有8億人每天賺不到2塊錢。

但是民主有它再平衡的一種模式。1990年代印度的民族主義變薄弱。現在當權的政府是完全是俗的,1991年Manmohan Singh印度的前財政部長開放印度經濟, 它也保證經濟改革。在智慧和抑制的過程中,Sonia Gandhi在選舉中領導統治政黨帶往勝利,Sonia Gandhi他任命Singh為首相而不是他自己,結果,意外地,印度混亂的和常常腐敗的民主制度已經成為政府的首腦。Singh,牛津的博士,已經經營國家中央銀行、計劃部和財政廳。自尼赫魯(Nehru)以來Singh的胸襟、深度和得體是任何國家首相所不能相比的。

但是Singh也讓很多粉絲失望,粉絲希望有大規模的改革。但是政府是謹慎的而且進行一項疑似貼補的計畫。這些是民主的限制條件,Singh領導著脆弱的聯合政府而沒有強大任命的經濟改變。他不是強大的政治家,他是依靠Gandhi太太的影響力,但他的決心繼續進行著經濟、政治和外國政策的改革。公共建設在印度慢慢變的更好。印度兩個主要機場將私有化和被改善。每一周你看到已經緩和的規章和已被消除的許可。這些秘密的改革太小以致沒有反對。印度先前改革選舉區的選民持續成長。中產階級已經有3億人多,都市的印度不是全部但有影響力。

民主是印度的命運。這個國家是不同的和複雜的17種主要的語言。2萬2千種方言和世界的主要宗教。不能被管理用其他的方式,民主是對印度有利的。印度開始投資農村的教育和健康,讓農業生產力提升。好的經濟有時候有利於好的政治。.民主的擴大讓村莊有更大的聲音在他們的事務裡。村莊的議會要保留33%的位子給女性。在整個國家中有100萬當選的婦女,他們有平台去請求更好的教育和保健事業,這是由下而上,由社會推及國家。

印度充滿了熱愛他們小權力和特權的官僚。他們參與熱衷於特權的政治家,但是新聞工作者知是份子對第三世界社會主義仍有理想。印度統治階級仍繼續成長。

但國家是重要的角色。印度繁榮是因為股票市場的井然有序和透明的和強制執行的經濟制度。電信企業和世界最好的工藝機構都是政府所屬,但這只是一個開始。私營企業不能解決愛滋病的危機或鄉村教育的不足或環境問題,如果印度政府不能改善這些問題,這個國家絕不能達到它的潛能。

這也許是一個似是而非的論述。這社會是開放的、熱誠的、自信的去承擔這世界但是國家,統治階級,是更猶豫的、謹慎的和對改變現實週遭是起疑的,比外交政策,在確定印度應如何適應新世界的重大任務裡顯得緊張。

大部分的美國人驚訝的熟悉印度。2005年6月的調查報告,詢問16個國家人們是否有對美國有利的印象,超過71%說是好的。這報告的數字是有些低於其他調查,但發現印度對美國有極好印象。

也許是因為數十年間印度政府強迫進食反美,當解釋印度的痛苦時,政治家在70年代常說「隱藏的手」,意思是CIA或美國政府阻礙,漫畫家常描繪起造成大浩劫的實際的手,更有可能的是因為印度了解美國。印度是一個吵雜,混亂開放的社會,有民主制度,很多都市的印度人說美國話,熟悉這個國家,甚至知道誰住哪。

印度裔美國人社群已經成為兩種文化的橋樑。「人才外流」這個名詞,過去常被用來描述印度人離開自己的城市,但對於雙方面來說,比較像是「人才回流」,因為海外的印度人在祖國的土地開發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他們帶著資產、投資的想法、全球化的標準返回祖國,最重要的是那份可以實現任何事的心意。一名印度議法學者曾詢問當時的首相—甘地,一個知名的問題,「為什麼印度人似乎除了在自己國家外,到哪裡都會成功呢?」這個在美國攀登到高峰的印度人故事,已經在印度產生驕傲與仿傚。對於某些美國人來說,已經有幾分欣然接受印度人,因為他們與這些在美國生活的印度人相處經驗,是積極且正面的。

美國人也開始理解印度。他們被像是中國政治局或是伊朗管理政務會,那些做出難以理解決策的菁英份子,搞得十分困惑與心亂,他們知道,一個動輒吵架的民主制度,卻正操控他們前進、後退或是往旁邊走,像是目前正在核能議題上舉行協商談判。儘管政府部門裡,反對核子政策的人,向媒體洩露負面的傳聞,政治上的敵手利用這個議題獲得好感與支持,站在正中間意識型態的反對者完全不易安撫,美國人觀察新德里將如何繼續發展—這些事情,似乎非常熟悉,因為這些熟悉的事,每天都在華盛頓上演。

大多數的國家都擁有一種在政府與政府之間幾乎是相互排斥的關係,想想美國與沙烏地阿拉伯之間的聯結,只是存在在一些高官之間,而這樣的關係也從未超越過;但有時,這種聯結的發展不僅只存在於國與國之間,還可能存在於社會之間。在美國與具戰略位置的國家發展關係之前兩回,也不是很多—之前有英國,之後有以色列。在這兩個案例中,產生的聯結是寬廣且深厚的,其聯結程度常常是超出政府官方和外交人員的協商。這兩個國家知道彼此,了解彼此,結果變得自然且幾乎成為永久的夥伴;而美國現在有這樣的機會,與印度發展出這樣相同的關係。

平衡對抗中國,不是戰略中的一部份,因為,世界不是那麼簡單的,美國應該不會創造一個與中國發生衝突的自我實現預言。美國與中國的關係是複雜的,有許多合作的因素。畢竟,中國是美國主要債權人之一,而且現在輪到美國人去購買中國的貨品,刺激他們的經濟成長。印度也不想把自己當作是美國平衡中國的力量而去和美國合作,因為與這個具有力量的鄰居(中國)之間的關係是重要的。幾年內,北京將超越美國,成為印度最大的貿易夥伴。美國和印度都想要在處理中國的議題上保持獨立,那是表示,中國的崛起是足以改變亞洲樣貌的重要戰略手段,還有世界的樣貌。美國和印度將很高興在這樣的環境下擁有彼此的公司。

這不表示,美國和印度將對每一件政治議題皆取得相同的意見。記得,甚至在他們結束戰時的聯盟期間,羅斯福和邱吉爾對數項議題皆沒有達成共識,尤其是印度的獨立,美國因此在蘇伊士運河與英國絕交,它譴責以色列入侵黎巴嫩。華盛頓與新德里擁有不同的利害關係,因此將不可避免地產生政策爭議。這是明確的,因為在這些意見不一的國家間彼此之深度結合,是無法改變友好、移情和夥伴關係,這些根本上實際存在的事物。

這樣存在於美國和印度之間的關係幾乎是必然發生的,不管是核子協議會被通過或是不會,是否政府會簽下新的協定,這兩個群集將逐漸糾纏。一種常見的語言,一種熟悉的世界觀點和隨著彼此而成長的魅力,正將來商人、非政府的激進份子、新聞記者和作家一起帶進來。

我說,這幾乎是不可避免的,因為在雙方面有與它相對的拉力。在美國,對於政治家想要轉向平民主義和保護貿易主義,以一個較不費力的方式去獲得選票,這總是個危險。到目前為止,這個迎合的動作已經是被限制且是暫時的;但是,作為選舉方法和政治家搏取觀眾喝采的演技,在碰上外國人責備你的壞處上,是較為方便的;此外,華盛頓仍在學習以尊重與尊敬他們期望的藝術來對待其他國家—印度可以是多刺和驕傲的。

但是,對於印度與美國深厚關係的真正絆腳石,不是還自華盛頓,而是新德里。當錫蘭人和一些位於印度政府高層的其他人士清楚地看到世界,看見對印度開放的無限機會時,許多人是被他們的偏見所矇敝的;對於許多印度的菁英份子來說,從貧窮、第三世界的折光鏡(錂鏡)看到的世界是舒適且令人欣慰的,而這些人卻往往忘記政策是中立、超然立場的(還有一項可能是,不成功的)。他們了解如何在那樣的世界裡運轉,和誰協議,向誰乞討,與誰是好戰的關係,除了印度是一個很大的力量世界外,世界是自信穿越全球的舞台,以及在歷史上,是最強大國家的朋友和夥伴的世界—那是一個全新和令人不安的主題,「為什麼美國對我們那麼好?」甚至到了現在2003年,他們仍在尋找隱藏的那隻手。中國的官場階級已經能夠重新思考他們國家新的角色定位,並利用技巧與效能作為世界的力量。到目前為止,印度的上層人士並沒有自己展現出與他們鄰居(中國)相同的地位。

對於印度來說危險是,這個時刻可能不會永久,在轉變的世界中,印度有著屬於自己的盛衰起伏,但是,今天是屬於印度的時刻,抓住這個機會,印度可以打造屬於自己的嶄新道路。順著這條路走,即印度照現況發展下去,有成為這個星球(地球)最大最富有的民主國家,至今,這僅僅只是一句口號,它可能成真,因為誰會知道未來世界的樣貌。

台長: 小五
人氣(76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財經企管(投資、理財、保險、經濟、企管、人資) | 個人分類: Newsweek |
此分類上一篇:小針美容的美麗與哀愁—肉毒桿菌與玻尿酸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